生活化趣味性研究中的婚姻研究在某些学科很热门,比如社会学、管理学、人力学、民俗学、经济学等,这些学科中有很多人在研究婚姻这个东西,婚姻研究是很大的一个研究领域。我们来看一些范文:
1、《什么样的男人做家务——情感表达、经济依赖或平等性别观念?》,喜欢做家务的你那人有什么特征?在情感上有什么特征?在经济观念上有什么特征?
2、《真的有“七年之痒”吗?——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及其变迁趋势研究》,七年之痒是不是真的存在?这篇论文的研究结论很有意思,大家可以下载这篇论文看一看。其实,一篇论文之所以能成为一篇好论文,首先它的研究问题就很有意思,很有趣,然后它又是一个真问题,关于问题的标准,我们在培训课中都讲过。我第一次看到七年之痒这篇论文的时候,马上就想到另外一个选题,到目前为止,我想到的这个选题还没有人研究,如果有人感兴趣,也可以去研究七年之痒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这样一种说法?其实可以去研究一下,比如七年之痒这种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假如它在古代就有,它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说法?那么,作为一种古代的观念来看,发展到现在有什么样的变化?现在还有没有?可以围绕七年之痒这种现象做一下历史研究。
3、《夫妻价值观相似性:沟通模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有人还会去研究夫妻价值观的相似性,因为它牵扯到夫妻沟通,而夫妻沟通跟婚姻质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者又从夫妻价值观切入去研究婚姻问题。
4、还有人研究门当户对的,比如《“门当户对”加剧收入不平等吗》,自古以来,门当户对是很传统的一种婚姻模式,那么,这种有钱人找有钱人,穷人找穷人的婚配模式,会不会加剧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导致阶层固化。
5、《高攀的婚姻更令人满意吗?婚姻匹配模式及其长远影响》,不管是女的高攀男的,还是男的高攀女的,从长期来看这种婚姻匹配模式对婚姻会产生一种什么影响?
6、《婚姻会使人幸福吗:实证结果和理论解释》,有些人有婚姻恐惧症,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结婚是不是必然会让人更幸福?
7、还有人研究剩男剩女的问题,比如《“女大难嫁”还是“男大难婚”——婚姻匹配的男女差异与“剩男剩女”的代价》,到底剩下的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从男女比例上来看的话,剩余的男性数量比剩余的女性数量要大很多,尤其是在某些地区,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非常严重。大家观察一下自己身边剩下的人,会发现剩下的女性多,但是从数据上看,剩余男性的数量多,但是从我们的感觉上来看,剩下的女性较多,相反有很多二婚的男性,甚至三婚的男行都能娶到一个很好的女同志,这是为什么?那么有人就开始关注这个现象了。
8、《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探究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的形成机制》,这篇论文曾经在网上流行了一段时间,其实它是研究男性工资婚姻溢价问题的,也就是男性高收入对婚姻的影响。
9、《筑好巢才能引好凤:农村住房投资与婚姻缔结》,还有人研究先买房后结婚的问题,现实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其实先买房还是先结婚的问题,可以合二为一的去考虑,如果有人感兴趣,也可以做这样一个选题,研究买房子跟结婚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比如城市和乡村,或是不同国家、省份、地区之间可能还存在一些差异,做一下这种区域的比较也可以,当然,这就牵扯到研究方法的使用了,因为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已经确定了。我们2018版的培训课程里,选题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之所以降低就是因为我们使用了一种新的选题模式,给大家匹配一篇范文,然后依托这篇范文进行选题策划,像刚才讲到的住房跟结婚的问题那篇范文,就延伸出来了一个问题。
10、还有人研究谁和谁结婚的问题,以及研究城市外来人口婚配特点的问题,也有人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人类的择偶行为,对人类的择偶行为做一个传播学的研究,从进化论的角度做一个传播学的研究,比如《谁和谁结婚:大城市青年的婚配模式及其理论解释》、《谁在随爱而动:大城市外来人口婚配特点的实证研究》、《人类择偶行为的传播学阐释:一种进化论的视角》。
11、还有人研究择偶跟人类的嗓音有什么关系?比如《择偶与人类嗓音》这篇论文特别好玩,比如女性喜欢男高音还是男中音、男低音?男性喜欢女高音、女中音还是女低音?很是很好玩的一个选题。
12、有人研究婚姻,就有人研究单身,最后这个例子《过度单身:一项时间社会学的探索》就是研究单身的,而且研究的是过度单身问题。现在的社会不光有过度单身的问题了,还有些人都患有婚姻恐惧症了,其实这都可以研究。
以上是活化趣味研究中的第二个小类:研究婚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