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属性决定。黄金重,易磨损,难切分....等等,因此,在商业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导致了货币托管业这样原始的银行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银行券的产生(克服了物理属性的缺陷)
2、一国财富的多少取决于其生产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多寡,但生产分配消费需要货币润滑,因此所需货币应当与财富多寡和经济体制(确切的讲是分配机制,市场or计划)相一致。但是自然黄金的分布并不与经济水平和经济制度相关,地域差距极大(比如南非的黄金大大滴——伦敦一百多年的世界金融中心,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这一百多年南非一直处于大英帝国的控制下),因此黄金产量低的经济体极有可能面临通货紧缩——这对经济活动的摧毁力是惊人的。(这一点后文有补充)
3、附加一点:是否可以用银本位制替代金本位制克服缺点2?不可。因为银产量远高于金,这会导致两种货币的价值比率是不稳定的,这样就给拥有货币资本的人套利的机会。实际来看,民国时期美国数次发动白银金融战,重创了中国经济,最终迫使民国政府不得不废弃银本位制。顺便说一句,中国不仅金矿少,而且银矿和铜矿也很稀少(相对其它文明的所在地),因此中国很容易发生通货紧缩。一种观点认为:明之所以灭亡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明末农业经济减产导致银贵铜贱使得白银退出市场,最终引发了致命的通货紧缩。
4、随着全球商业一体化和黄金自由流通的商业政策以及银行业的发展,金币本位制逐步向金块本位制过度。而战争影响间接导致的黄金禁运政策,加之战争贷款横行、银行券停止兑换等政府为战争而敛财的手段层出不穷,进而导致了金块本位制的破产。于是,没有黄金储备的国家用金本位国家的货币作为自己的货币发行储备(毫无疑问这种挂钩的货币必须是金本位制度国家的货币)于是金块本位破灭了,最初的金汇兑制度诞生了,货币开始实现了全球一体化,美元逐步赢得了主导地位。但要注意由于这时候的美元是足值发行可兑换的,因此事实上的货币仍然是黄金。
5、在五十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发展减缓,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力量崛起:根据货币需求依赖于经济总量和分配机制的原理(当然事实上没这么简单,楼主想了解的更具体可以看货币银行学的书,上边提供了各种详细的模型讨论货币需求量。当然这些模型一般都依赖自由市场经济的假设)和美国一直入超的客观事实,美元必然会大量外流到日本和欧洲,从而引发“美元信誉危机”和各国央行的挤兑风潮,最终导致美国人为的切断了黄金和美元挂钩的法定比例以及黄金-美元的自由兑换政策。 表面看这是美国推行经济霸权的政策,但更深层次的看,是由于黄金产量增长无法满足二战后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增长这个事实而引发的。
综上所述可知,黄金作为货币是历史的必然,但最终被淘汰也是历史的必然。黄金不是理想货币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每一种表现都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比如说黄金的运输劣势,就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足够规模后才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