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90 0
2006-04-18

 但是从总体上来讲,儒家在操作这方面当时还是不行,就是叔孙通虽然使儒家进入到操作,解决这些问题,但这种操作是非常浅的,浅层次的操作,这个深层次的操作还没有开始,而且即使是这种浅层次的操作,儒家也并不都是成功的。其实这个浅层次的操作,这种礼仪,这种表面的规范,这种浅层次的操作,在很多方面还是失败的。我举个例子,比如秦始皇的时候,人们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不喜欢儒家,其实开始秦始皇也并不是排斥儒家,在秦始皇的朝廷里头,还是有儒家的学者在那儿当臣的,他也用了儒家的人,比如淳于越,史书里记载,他当时在秦始皇面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治理天下,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也发了言,他也有发言的权利,尽管秦始皇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但是这反映出秦始皇的朝廷里头,也并不纯粹都是法家。

  再有秦始皇去祭祀泰山,那么祭祀泰山的时候呢,他也征求了当地那些儒生的意见,让他们来讨论讨论,应该怎么样祭祀?什么样的礼仪?什么样的规范?什么样的规定?实际上他向一些儒家学者做了咨询,可是不太成功。为什么不太成功,就是这些学者讨论来讨论去,提出的建议都不太实用,比较怪异,他们内部也争来争去,弄了半天也拿不出一套成型的方案,所以秦始皇一看这些人争来争去,他们自己的意见也不一致,而且他们的一些说法都特别怪异,所以秦始皇干脆就不用这些人了,秦始皇自己就上了泰山。就是说我并不是说不用你儒家的,我想用,让你给我解决个实际问题,就像那个叔孙通一样,你给我解决一些表层次的一些礼仪规范,一些表层次的问题,你给我解决呀,他又解决不了,所以就这个表层问题的解决,我们说叔孙通成功了,并不是儒家都成功,有很多人成功不了。

  汉武帝时期也发生这个事情,汉武帝要去祭泰山,那么祭泰山的时候,他也是找一些儒生,让他们给讨论讨论,看我应该怎么样祭祀?有哪些做法?有哪些行为,应该怎么做,结果这些儒生也是讨论了几天几夜,拿不不出一套方案来,最后汉武帝也是没办法,最后就不用他们了,汉武帝就自己制定方案,自己去了。

  所以从这些事情来看,就是儒家虽然当时在操作有叔孙通成功的一方面,但总得来说,即使这些表层问题的解决,也还是不成功的,还是不行的。那么儒家我们说了,你要想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你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的话,无法独尊儒术,统治者说我喜欢儒家,你操作不了,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也不可能用你。所以儒家用世的问题,实际操作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在汉武帝朝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汉武帝朝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张汤。这个张汤非常能干,能够给皇帝解决很多问题,做成很多事情,也就是在实际操作这方面,张汤是很有两下子,所以汉武帝是比较喜欢他的,但是张汤受到周围大臣的攻击,咱们有时候说不做工作,可能没人批评,做工作反而(被)批评,做工作越多,批评越多,做工作越多,失误也越多,这个张汤可能难免是有这样那样的失误,那么攻击他的人很多,那么其中有一个人对他的攻击是相当狠的,谁呢,就是汉武帝朝有一个大臣叫狄山,那么有一次冲突起来,当时讲到就是怎么样处理和匈奴的关系,张汤可能根据汉朝当时的实力,根据敌我双方的这种状况,根据当时的情况,汉朝发展的这么一种状况,张汤是主张军事上出击,打击匈奴。那么这个狄山呢,他是主张不要打击,他主张和亲,不要动兵。

  本来这个问题是你主张打击,我主张和亲,咱们可以就这个问题来商量,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狄山由此来开始攻击张汤的人品,狄山说什么,张汤并不是真正忠于朝廷,并不忠于皇帝,你看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他攻击张汤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批评他解匈奴这个具体的问题了,开始攻击张汤人品的问题了,实际上要把张汤做的所有的工作都彻底否定。那么汉武帝当时就问狄山,你说,张汤是什么人?狄山说,张汤是诈忠,诡诈的诈,欺诈的诈,忠实是忠的,他不是真正的忠于朝廷,他是诡诈,伪装的,汉武帝呢,听了以后,很不高兴。那么这件事情说明什么?儒家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非常致命的缺点,就是你操作不行,操作不行,你还有什么话可说,你老批评人这个,批评人那个,你操作不行,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你怎么能够成为官方思想,官方怎么接受你,因为统治者接受这个东西,是要解决问题,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你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儒家在这方面其实也在做一些探讨,它也并不是说光停留在理论,儒家在这方面,他们也不是没有探讨。早在孔子的时代,实际上孔子,包括孔子的学生,在这方面也都在做一些工作,孔子的很多学生在一些诸侯国怎么样,都做了官,他们在做官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怎么样,把从孔子那儿学的一些思想,儒家的思想运用到实际中去,不过它是怎么运用的,因为史书这方面的材料非常少,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弄得不是很清楚,它怎么样运用,具体怎么样把儒家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好说,那么在汉代,儒家它要取代法家,它要成为官方思想,它想在思想界,占有最高的地位,那它必须什么呀,必须得解决操作问题。

  在这方面,汉武帝之前和汉武帝时期,应该说有很多人在这方面做了这方面的努力,而且可以说这方面的努力并不是一点成果没有,并不是说没有成果,还是有一定的成果的。张汤这个人物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虽然人们说他诡诈,很多人骂他,觉得他道德不好,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说他是假的,说张汤这个人专门阿顺君主的意图,拍马屁,顺着君主的意图说他很奸诈,但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在儒家由理论进入到实际,儒家用世这方面,我们承认他还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人物。这个张汤人们说他是酷吏,说他应该属于法家的东西,酷吏嘛!用严酷的手段来镇压那些异己的力量,但是他跟其他的酷吏不太一样,他在做事情的时候,其他的酷吏就是杀,对那些异己的力量,对那些不利于朝廷的力量,对那些触犯法纪的人,就是杀,就是刑罚,就是关,非常严酷。

  张汤不那么简单,一方面他也镇压这些人,另一方面张汤他经常怎么样,跟一些儒生交接,这些儒生懂得很多儒家的经验,他跟这些儒生交往,然后把自己从事的一些工作,把自己的一些举措,把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和他从儒生那儿所得到的一些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附会,然后向别人说明,说我这种做法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这种做法是符合儒家这个理论,符合儒家那个理论,和儒家是一致的,他有点像我们现在有的人说的包装,就是说我这么做了,做了之后呢,我再用儒家的东西来包装自己,做了一些包装,所以有的人对于张汤这种做法,大家非议,假的,诡诈。

  张汤个人的品格我们不管,他是不是诡诈,实际上很多人都诡诈,你也不能说儒家的这些人就不诡诈,其实诡诈是另一回事,很多人都诡诈,那么张汤的这种做法,我不说他的动机,我不说他的人品,那么这种做法我个人认为,对儒家由理论走向实际,对儒家进入操作应该说是有好处的。那么张汤他的很多做法可能是附会,不管他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不管他是什么意思,他也是一种附会,所以刚开始这个理论运用到实际,需要一个附会的阶段,然后在附会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地,一步步地深入,一步步地具体化,看看怎么样把理论运用到实际,所以我们说在儒家的理论进入到实际中去,进入到操作层次这一方面,应该说张汤是个重要的人物,需要一批人去附会,附会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那么此外,还有一些人,需要我们重视,他们在儒家由理论进入实际这方面应该说也做了一些工作。那么比如《汉书》里记载一个地方官叫儿宽,儿宽他一是个基层干部,在地方当干部,那么《汉书》里记载,他在做基层工作的时候,因为儿宽他也是儒家的学者,他学过尚书,然后他在做基层工作的时候呢,有意识地、自觉地把儒家的思想,运用到他的实际工作中去具体地操作。这个过去的儒家学者都是高高在上,更多的是高高在上,空谈理论,所以有时候他结合实际呢,结合得也比较空,是一些大政方针,那么过去很少有儒家的学者能够做具体的工作,具体的操作,在具体的工作中运用儒家的思想,那么儿宽在这方面,应该说做的比较出色,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那么他在地方到底怎么样具体的操作?怎么样把儒家的理论和老百姓具体的生活结合起来呢?这个史书的记载非常少,也没有留下这方面的著作,这是非常遗憾的。这个儿宽的工作经验非常重要,如果当时能够详细地把他当时具体怎么做的工作用文字保留下来,那对我们今天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在理论如何运用到实际,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方面,肯定儿宽有贡献,遗憾的是他这方面的记载非常少。

  比如说儿宽在当地从事基层工作的时候,他追求的是什么?要得人心,他不像其他的一些酷吏,其他的酷吏就知道镇压,就知道粗暴地对待底下的人,儿宽不是,他想办法得人心,老百姓兴修水利,帮着老百姓发展生产,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所以在当地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处处体现出仁义、仁爱、和缓,让老百姓之间的关系都能非常和谐,老百姓和官府的关系和谐,所以儿宽在当地的威信非常高。由于他爱老百姓,和老百姓之间关系处得非常好,处处体现出仁爱,深得人心,所以他的影响很大。

  据说是这样,他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对老百姓非常好,由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的税收工作没有完成,上级官府呢,它是有税收有指标的,那么儿宽由于注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减轻民众的负担,所以他的税收工作没完成,没完成怎么样?没完成那就要惩罚,而且要把你调离这个地方,因为你工作没做好。据说当地的老百姓,一听说儿宽因为没有完成税收指标,要受到惩罚,听说儿宽要被调走,当地老百姓全都不干了,老百姓全都着急,结果老百姓纷纷把自己家里的粮食,把自己家里的钱拿来缴税,都是自觉的,没有任何人强迫,大家希望要留下儿宽这样的好官,结果儿宽的税收由原来没有完成到第一,税收完成第一。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其它残酷暴力的手段,强迫的手段,没有,一切都是人们自觉完成的,都是老百姓自愿,老百姓情愿这个地方气氛非常和谐,非常好。所以这件事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这是怎么回事?别的地方老百姓,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让他缴税,拿鞭子抽他,去强迫,弄得这个关系非常紧张,而儿宽老百姓情愿,自觉自愿,而且这个关系处得非常好,基层工作做得非常好。所以儿宽很快就被提拔上来了,所以儿宽这个事情说明什么?就是儒家在理论进入实际这方面,在具体的运用这方面是有进展的,儿宽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那么再有就是我们说的董仲舒,董仲舒也是我们非常值得重视的,他是一个理论家,他为儒家独尊,为统治者接受儒家提出了很多理论。那么在儒家由理论进入操作这方面,由理论进入到实际工作这方面,董仲舒也做了很多工作。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空谈家,并不是一个纯粹光讲理论的,董仲舒看样子也是一个实干家,他也是做具体工作的。在《汉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董仲舒关注的很多问题,你别看他一方面谈一些理论,谈一些儒家的理论,谈一些神的理论,谈一些抽象的理论;另一方面他非常关注老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董仲舒给皇帝上书一封,讲到老百姓种麦子的问题时,他说:“《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意思是说,《春秋》这部书中,除了麦禾之外,别的谷物不收录书中,连麦禾欠收都要写的书中,可见圣人最看重五谷中的麦与禾 。

  比如在《汉书》里头记载,董仲舒给皇帝写信,讲到什么问题,讲到种麦子问题,当初关中地区老百姓都好种麦子,所以董仲舒专门讲了种麦子的重要,而且把他提出的那些抽象的理论和种麦子结合起来,你看这种麦子是老百姓太现实的问题了,太实际的问题了,所以董仲舒关注老百姓种麦子的问题,把他的那些阴阳五行和种麦子的问题相结合,董仲舒还讲到什么问题?讲到下孢子的问题,下孢子也是老百姓很关注的问题,一场孢子下来,老百姓算一场大的灾害,所以董仲舒还专门讲了孢子的问题,所以董仲舒不都是空谈理论,他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董仲舒不光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董仲舒还进行实际的操作,他也有实际操作。

  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大概是这样,甲和乙发生冲突了,两个人打架,这个乙呢,拿着刀子冲甲就刺过来了,结果这个甲的儿子看到了,拿着棍子就冲乙抡过来了,结果怎么样?没抡好,因为混乱嘛,混战中没抡好,一下抡上自己的父亲了,这个甲的儿子就算犯罪了,这个案子怎么判?那么按照当地的这些官员,他们往往头脑比较简单,那就是说你这个甲的儿子,你等于打了父亲了,这还得了,按照法律条文应该怎么判?判甲的儿子死刑,因为一棍子打了父亲,判死刑,这个死刑,当时叫枭首。把你脑袋砍下来,然后搁在笼子里头,挂在一个高的地方,让大家来看,你这是犯罪了。那么这个地方当时法官判这个案子呢,他完全是按照表面上,按照字面来判刑,因为表面说儿子打死了父亲,应该判什么罪,他这种判案的做法其实就是例行公事。其实这种做法就是法家的做法,我就看字面,字面上你只要违反了规定,我就来判你。

  那么这个案子送到董仲舒那儿去了,董仲舒可能要复审一下。那么董仲舒在判这个案子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他要按照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想法来判,所以董仲舒就重新判,他按照那部儒家经典来看。儒家有部经典是《春秋》,董仲舒是专门研究《春秋》的,那么他就按照《春秋》里头的一些记载,《春秋》里头的一些要求来判这个案子。那么《春秋》里头有这种记载,说儿子给父亲吃药,结果怎么样,父亲吃死了,那么父亲吃死,是不是儿子谋害父亲?是不是儿子应当惩罚父亲?不,儿子是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并不是为了害死父亲。那么按照《春秋》的这种记载,这个儿子拿起棍子来打乙方,他是打着父亲了,不过他当初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救父亲,所以按照《春秋》儒家的这种说法叫“君子原于心,赦而不诛”。什么意思呢?君子原其心,就是我们在看这个人的举措,要看他的动机,原其心,深入地探求他原来的动机,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动机是为了救父亲,他给父亲吃药,他的动机是为了给父亲治病。那么这个人抡起棍子打乙方,他原本的动机是为了救父亲,他是出自好意,是出自孝顺,所以动机是好的,原本内心是好的,这样的人不能够杀他,不能够惩罚他,所以大概把这个儿子给放了,那么这种判案子,显然深得民心,你要是把这个儿子给杀了,不光这个甲,这个父亲他们家里的人肯定不愿意,他们肯定对官府不满,你官府这种做法太不合情理了。因为当时中国的基层,家族社会,大家特别讲人情、情理,所以董仲舒这种判罚是符合情理的,而这种判罚,董仲舒又依据儒家的经典,所以他这种做法就能使深入老百姓之心,深入民心,对儒家的普及,对儒家被社会所接受作用是非常大的。

  董仲舒还判过一个案子,这个案子是这样,说有一位父女,她的丈夫坐船出门,船上父女在,坐船怎么样?风高浪大,船翻了,丈夫没有了,失踪了,尸体也没看到,可能是死了,那很长时间了,后来这位妇女就回娘家了。回娘家长期找不到丈夫的尸首,所以这个妇女她的娘家的人就把这位妇女另外让她出嫁了,嫁给其他人了。那么这件事官府就要说话了,按照当时基层法官的说法,这个妇女,你的丈夫死没死还不知道,尸体也没找到,你竟敢另嫁他人,属于淫荡,你属于有淫心,要判罪,判什么罪?把她抓起来叫死罪,把你杀死,然后把你的尸首抬到集市上展览,让大家看.

  那么这么一个案子又到董仲舒那儿去了,那么董仲舒对这个案子另有一种判法,又是按儒家的思想来判。那么怎么按儒家思想来判呢?第一按照《春秋》的记载,这个妇女,她没有儿子,如果她有儿子的话,她就不能再另嫁他人了,不能再跟别人结婚了,她没有儿子了,丈夫失踪了,你是可以再嫁给其他人的,这是第一;第二,这个妇女并不是她自己要嫁给他人,而是受父母之命,是父母让她嫁给别人的,她等于嫁给别人是服从了父母的命令,所以她这不是淫,而且是孝,因为她服从父母的命令,她是孝。所以妇女无罪释放。所以这个东西怎么样?也和合乎情理,应该说广大老百姓是能够接受的,从情理上,从内心人们是可以怎么样,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这些案子的审理怎么样?非常有助于儒家进入基层社会,儒家被老百姓所接受,这些案子的审理,也是儒家与老百姓具体生活的一种结合。那我这里讲到张汤,讲到儿宽,讲到董仲舒,我想汉代类似这样运用儒家,具体的从实际工作中,运用儒家恐怕不只这三个,当时恐怕已经有很多人了,可能基层干部当中有很多,基层中层当中是有很多这样人,他们都分别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所以我们说这个问题,就是儒家在具体运用这方面和实际工作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方面,虽然不能说完全彻底地解决了,但是在汉代,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恐怕在这方面的解决有相当大的进展,所以最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为官方思想,接受儒家,也和儒家能够进入到实际操作,进入到实际运用,进入到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问题,在这方面有相当大的进展。所以统治者能接受儒家,和这一点也是有相当大的关系,好我们这一讲就讲到这儿。

[此贴子已经被angelboy于2008-8-19 10:41:4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