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59 0
2006-04-18

董仲舒说了这种话,说“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就是天子直接承受天的命令,那么我们这个天下其他人不能承受天的命令,只有天子才能直接承受天的命令,别人不行。天子是最高的,天的儿子嘛!“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那是什么呀?天下其他的人,天下的人,除了天子之外,天下其他的人,你只能直接接受天子的命令,你不能去接受天的命令。也就是说这种至上的神,最高的神灵,谁才能直接跟他打交道,只有天子才能直接跟他打交道,别人不能直接跟至上的神灵打交道。别人要想接受神的命令,接受天的命令怎么办呢?必须通过天子这个中介,然后由天子来向他转达天的命令,所以“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那么所有的天子他来主宰天下,来治理条下,都是由天给他发布的命令,都禀承天的命令,所以这个天子治理天下,不是随便治理的,他完全是禀承天的命令。所以皇帝治理天下,是个非常神圣的事情。过去人们理解皇帝治理天下,理解得比较简单,你不就打赢了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你不就打赢了吗?你不就运气好吗?讲的这些东西。那确实历史事实是这样,我利用诡诈,我利用我的军事实力,我利用我的手段,最后把天下给夺取了,过去人们是这么理解的。什么人当皇帝,诡诈、有实力,那你就可以当皇帝,所以为什么刘邦打下天下以后,很多老战友们不服,那些异姓王都不服。他们觉得当初咱们一块儿打天下,你不就是凭诡诈、凭实力你打下来。我也去凭诡诈,我也去凭实力。所以很多地方的藩王,那些异姓的藩王就起来反叛,他也想当皇帝,都想当皇帝,都有这种想法。那么同样后来刘家的人,同姓王,他们也不老实,都是刘家的人,你能当皇帝我为什么不能当皇帝?他们的心态都是一个,只要我有智慧,我诡诈,只要我有实力,我这个兵强马壮,我就可以当皇帝,当时就是这种心态。

  那么通过董仲舒的论证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皇帝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你有实力也不行,你有智力也不行,你还得有什么?有天命,有天的命令。就是谁能当皇帝,谁不能当皇帝,谁能当皇帝就是天的命令,是天让他当的皇帝,是天让他来治理天下,都是秉承天命。如果你没有天命的话,你即使有实力,你也不能当皇帝。他让人们树立起这个信念,这无疑提高了君主的精神地位,实际上就是让人们想到这一点,你虽然有实力,你有没有天命?没有天命,你是不能当皇帝的。所以董仲舒他说了这样的话,他说“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这话什么意思呢?尧舜是古代的帝王,那么尧舜为什么能够当帝王呢,过去的解释呢,就是说一般说他们有道德,当然道德是一个方面,他们是有道德,但董仲舒这里还提出,不光是道德问题,是天给他的,天命。天给他的,没有这个天的话,他即使得了这个天下,统治了这个天下,他不合法。必须由天来认同的,所以天以天下,给你的,由你来指挥天下。就是尧舜他来治理天下是禀承天的命令,这样就给尧舜这样的帝王治理天下,怎么样?给他们涂上神圣的这种色彩,打上了神的印迹。那么这种做法呢,实际上对当时来说,给汉朝的皇帝,给他们的统治,给他对于天下的治理,就打上了什么?神的印迹。就是说你汉武帝,或者汉朝的皇帝,你统治天下,你治理天下,不是仅仅凭什么实力,不是凭我们人间的这些物质的条件,是神,神让你统治天下。你禀承神的命令,所以这样呢?让他有这么一种信念,所以对汉朝皇帝就更加敬畏,这种敬畏不是怕他的物质实力,不是怕他的军队,不是怕他的财富,也不是因为你有钱我跟着你,不是这些东西。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因素,所以汉朝皇帝的精神权威树立起来了,那么这种做法,像董仲舒这种做法,那么实际是什么呀?实际上把汉朝的皇帝,把汉武帝给抬高到这种地位,你不光是政治上最高的统治者,你有全国的最高的实力,土地都是你的,物质财富都是你的,臣民都是你的,而且你还有全国最高的精神地位,精神上你也最高。因为什么呀?因为你直接跟神连在一起,你可以直接接受神的命令,只有你可以跟神来直接打交道,所以在精神上你有最高的地位,精神上你有最高的权威。

  那么,董仲舒这种做法,就得到了汉朝皇帝的重视,汉朝皇帝意识到了这一点,经过这种精神地位的提高,汉朝的统治才能够真正稳定。所以最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董仲舒这种在精神上树立汉朝皇帝权威这种做法,应该说有着很大的关系。

汉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汉朝提出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治国思想:独尊儒术。但是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就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理论和实际经常脱节,不易操作。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儒家思想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认为儒家思想烦琐、不切实用。他曾在《史记》中写到“夫儒者,以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意思是说:儒家研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六艺经传,道理特别多,特别烦琐,有时候人们学了几代,也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所以历代君主对儒家都有如此的看法。后来叔孙通帮助刘邦整顿朝纲,肃朝廷礼仪,这是儒学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开端,到汉武帝时代,皇权的威严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儒家思想能够在汉代中期被统治者接受成为治国良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他在实际操作中,把儒学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最后才使汉朝的统治者扭转了对儒家的看法,最后尊儒,用儒。

  (全文)

  我们继续讲汉代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问题。那么儒家要成为官方思想,儒家要被统治者接受,儒家要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仍然不能真正被统治者所接受,什么问题呢?就是儒家的操作问题。因为当初汉高祖刘邦的时候,他是非常看不起儒家的,为什么看不起儒家呢?他觉得儒家这些学者都是一些空谈家,就会说大道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这个汉高祖动不动就骂竖儒,老是骂儒家。

  那么汉高祖刘邦当年打天下的时候,有些儒家的知识分子去投靠他,汉高祖对这些儒家的知识分子并不是很买账,不太高兴。而且汉高祖留下了一个历史污点,他把一个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在里头撒泡尿,然后又把帽子还给人家了,对儒生非常不尊重。那么后来有一个大臣叫叔孙通,叔孙通当年去投靠刘邦的时候,这个刘邦看他穿了一身儒的服装,刘邦很不高兴,叔孙通看出来了,所以叔孙通就回去了,换了一身衣服,换成短衣短袖,当时叫楚服,楚国的楚,刘邦看了以后就高兴了。有几次有儒生来投靠刘邦,那么刘邦往往先问问这些传达的人,这人什么样,服饰、打扮、神态什么样,这个传达人就说状儒,就是像儒的那个样子,刘邦就不见,刘邦对传话人,他就说,你回去跟他说,告诉这个来人,说我正在忙大事,现在没时间会见儒生,没时间跟儒打交道。所以这个反映出什么?刘邦对儒是很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因为儒(给)他的印象崇尚空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操作能力不强,没有什么操作能力,他有这么一种印象,这个印象呢,其实不光刘邦有,很多人都有。

  那么对儒家的这种看法,大家一直就没有变,是一贯的,都认为儒家不切实用,儒家的操作有问题,它不能把它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际操作。实际上儒家内部一些人,也承认这一点。孔子的弟子子路就说过,“道之不行,已知知矣”。我儒家,我所提倡的道,所坚持的道,推行不下去,我知道,我自己心里明白。所以这个东西呢,看样子大家对这个看法是比较一致的。

  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儒家思想也有一些看法,他认为儒家思想烦琐、儒家思想不切实用。他曾在《史记》中写到“夫儒者,以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意思是说:儒家研究的诗、书、礼、乐、艺、春秋,这些六艺经传,道理特别多,特别烦琐,有时候人们学了几代,也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这个司马迁在《史记》里头对说儒家烦琐,儒家不切实用。司马迁是这么说的“夫儒者,以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就是儒这个东西,它讲的那些六艺,它讲那些古代的文献,讲这些道理,特别多,特别烦琐,人们有时候学了几代,都不能把它的意思弄清楚,所以司马迁对儒家也有这样的批判。所以汉高祖刘邦当初不喜欢儒家,整个社会都对它有这种看法。包括后来窦太后,窦太后反对有为,她也反对儒家,她也说儒家烦琐,儒家不切实际。

  但是后来儒家自身也开始做一些调整,这个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调整完的,是长期的这么一个调整过程。在调整的过程中,儒家逐渐在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这个不好操作,脱离人们的实际生活,脱离实际工作,讲空洞的道理,它也在克服自己的这个缺点,不过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儒家发挥了一次作用,把儒家的一些想法,儒家的思想怎么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了一次,不过这种运用呢,只是一些初步的运用。什么事呢?就是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以后,自己的精神地位并没有确立,自己的尊严并没有确立,他的那些老朋友怎么样,缺调少教,大家过去本来就素质非常低,都是一些地痞无赖,所以夺取了天下以后呢,这些无赖过去的这些陋习,坏习惯还没有改变,特别缺调少教,缺少教养,所以刘邦非常烦恼。

  这时候刘邦一个重要的大臣,叔孙通,他在旁边看到了,叔孙通他就是个儒家的学者,他看到了,所以他敏锐地感觉到现在儒家需要开始发挥作用了,儒家能够给他解决问题,前头咱们不是说吗?儒家不好操作,儒家解决不了具体的问题,尽空谈道理,那么叔孙通这个时候抓住了一个机会,他看到了什么呀?他看到这个问题,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朝纲没有建立起来,礼仪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他的这种皇帝的尊严不能确立,不能树立这件事情,叔孙通觉得儒家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点作用,可以帮他解决。所以叔孙通就对汉高祖刘邦说,这件事由我来解决,我来给你调教,来给你训练这些粗人,这些大臣,这些将军。实际上他要给他调教这些小流氓,调教他们。那刘邦当然就答应了,就说既然你能解决,那你给我解决,就答应了。叔孙通就把他过去读的那些书,记载古代的礼仪,礼仪规范、礼仪制度的那些书都给拿出来了,还找来了他的很多学生,然后他们共同干嘛?按照古代的礼仪,这些礼仪规范来调教刘邦手下的这些大臣,这些将军,这些粗人。那么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该做什么样的动作,该怎么样说话,平常应该怎么样尊君,在君主面前应该行什么样的礼仪,你们彼此之间应该行什么样的礼仪,让他们讲文明,讲礼貌,懂得一些文明的东西。

  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教,叔孙通跟刘邦说调教可以了,怎么样,现在给你来演练一次,你来看一看怎么样,据说在一天早上,开始正式让这些大臣按照叔孙通和他的学生的调教来演练他们已经学会的这些礼仪。那么到那天呢,刘邦上朝了,来看看底下这些大臣,开始来演习这些礼仪。那么这些大臣一下变得非常规矩,非常讲礼貌,非常文明,迈着四方步入朝,入进来之后,见着皇帝应该怎么样下跪,应该说哪些恭敬的话,文明的话,他们的服装,那也都是非常符合标准的,符合要求的,所以这一个个表现得非常有教养,当时整个上朝这个气氛非常庄严,非常肃穆,给人的感觉非常文明,气氛非常好,所以经过这么一次演练,刘邦当时给美坏了,乐坏了,刘邦当时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严,那么这件事情应该说叔孙通怎么样,使得儒家在操作这方面小试牛刀,试了一把,使刘邦尝到了儒家的甜头,所以有的人在《汉书》里有这个记载,有的人说叔孙通是汉代儒家之宗。

  这个宗什么意思?我觉得如果儒家之宗也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他可以说是儒家进入操作,为统治者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地为统治者解决问题进行操作,他是一个开端,所以汉高祖刘邦特别高兴,从此知道儒家的优越性,知道儒家的优点,当时还重赏了叔孙通,那么叔孙通的学生也都受到了奖励,给官做,给了赏,所以这件事是儒家操作这方面取得的一个非常大的进展。

[此贴子已经被angelboy于2008-8-19 10:41:3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