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在非常时期推出非常举措,为财政逆周期调节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泽彩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政府绩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正确理解更加积极有为内涵,增强地方财政保障能力
今年,通过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和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等筹措资金,将有效缓解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一是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加大财政逆周期调节力度,就是“借钱花”。明确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切实努力增加支出激发市场需求潜力,稳住经济向好基本盘,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二是保障民生,补齐短板。中央已明确,今年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压力陡增。特别是,阶段性多重目标叠加增加支出较多。三是扩大投资,激活市场。新增加财政赤字全部安排给地方支持完成“六保”任务,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两新一重”项目,能够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二、
重点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预算报告》可以看出,今年的预算安排紧紧围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充分体现了有保有压、统筹兼顾、提质增效的指导思想。需要预算安排重中之重予以支持: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主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纾困和发展。扩大“两新一重”政府投资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助力稳投资。支持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二是促进人民生活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做好兜底民生工作,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指数增强。三是保运转——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切实加大对地方财力的支持力度,缓解地方收入增长放缓带来的财政支出压力。创新资金分配方式,真正做到下沉财力,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三、
创新预算绩效管理思维,形成全社会的绩效自觉
加快从绩效理念到绩效行动的转变。相对个人理财而言,公共财政“找钱容易、花钱难”,纳税人更多关注资金用途和产出效果。一是精心编制规划。结合研究编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绩效导向,科学编制政府预算、部门预算、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当下、中期、长期和超长期工作规划。二是精确标准。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加快推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标准体系》,最大限度节减行政运行成本。抓紧试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降低重大项目建设、运营成本。积极推动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建设。严格项目支出事前绩效目标设置,研究推行项目绩效指标负面清单制度。三是精细监管。构建事前绩效评估、事中动态监控、事后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