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五常的实证数据中,居然没有1953年实施“耕者有其田”之后的数据,我很奇怪。照我理解,“耕者有其田”就是大家都是自耕农了。根据张五常的理论,成了自耕农的佃农,由于没有了地主的“诱使”,他们的耕作集约度必然要减少。如果排除了价格因素或发行新币的影响,则在“耕者有其田”后,作物选择模式也应该与1949年减租之前相一致,这样就恢复了资源无浪费的状态。这一含义的实证意义,我认为比张五常的第八章要明确的多了。但张五常只是说“耕者有其田”需要新的理论来处理,就置之不理了,如果这不是一种策略的话,那就是张五常没明白这一含义。
附表1是我在网上搜到的一份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953年实施“耕者有其田”之后,耕作集约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这和张五常的理论是不一致的。至于张五常说的作物选择模式,我还没有1953年后的数据;但是,无论从逻辑还是经验上讲,在耕作集约度依然增加的条件下,作物选择模式是绝对不可能恢复到1949年减租之前的。所以,排除价格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意义上就证伪了张五常的推论:减租后,耕作集约度的增加导致了资源浪费。
如果张五常想反证伪的话,那就不妨把1953年后的数据,补到他第八章的表格中。我期待着。
附表1 台湾实“施耕者有其田”前后农户购置生产设备比较表
1949.7~1953.6 1953.7~1957.6 1957.7~1960.6
数量 每年平均 数量 每年平均 数量 每年平均
抽水机(架) 311 78 2484 621 1914 638
打谷机(台) 16139 4035 30616 7654 33159 11086
风谷机(台) 6709 1677 11605 2901 18013 6004
深耕梨(把) 54999 13750 87232 21808 83248 27749
牛车(辆) 696 169 10071 2518 13354 4451
喷雾器(架) 1565 391 4327 1082 21869 7289
手拉车(辆) 1532 383 9007 2252 6884 2295
购买耕车 73551 18388 152564 38141 120834 40278
修建谷场 359843 89961 548733 137183 1192186 397395
修建堆肥舍 74987 18747 310480 77620 245992 81997
修建畜舍 61069 15267 168593 42148 130008 43336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84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