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468 3
2010-06-22
——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第三章读书笔记

 
  张五常在《佃农理论》中,用交易费用与风险规避两个因素来解释分成合约的效率。他认为在交易费用一定条件下,分成合约比固定工资与固定租金合约方式更能规避未来产量不确定带来的风险。虽然分成合约的监管费用大于固定工资与固定租金合约,但当规避风险的收益大于增加的监管费用时,分成合约更是有效率的。
  巴泽尔认为,把风险作为因素解释,正如用偏好解释一样,往往是套套逻辑,无法验证(这一点,张五常自己后来也是承认的,他后来改用信息费用替代了风险因素)。巴泽尔对分成合约的效率,提出了一个自己的解释,他是用效率扭曲与监管费用的平衡来解释分成合约的。
  在地主出土地,佃农出劳动,产出农产品的生产领域中,可以采用固定工资、固定租金或者分成合约三种方式。如果假定土地要素是均质的,而劳动要素是不均质的。则影响农产品产量的只能是劳动。如果采用固定工资合约,则劳动投入会不足。如果采用固定租金合约,则劳动投入会比较充分。因此,在劳动不均质,劳动属性(比如努力与不努力)可变的条件下,采用固定租金的合约,把剩余收益界定给佃农,总产出将更多,此时,固定租金合约是有效率的。
  同样,如果劳动是均质的,土地是可变的,则采用固定工资合约,把剩余收益给地主,是有效率的。
  但现实中,土地与劳动都不是均质的,都是有多种会变化的属性的,因此,无论采用固定工资还是固定租金,都有投入不足的问题。比如要是采用固定工资合约,则劳动者不会努力工作,工作努力程度下降,相当于努力程度被抽了税。同样,要是采用固定租金合约,地主不会努力工作,也相当于努力工作程度下降,努力的程度被抽了税。
  根据哈伯格税收扭曲公式(可以从哈伯格三角损失中推导出来,在供给曲线水平假定下,三角损失面积等于税率平方除以需求曲线斜率),税收引起的扭曲(相当于消费者盈余减少)是税率的平方。无论是固定工资还是固定租金均可以看作是对一方要素努力工作抽税。而分成合约因为分了成,可以降低固定工资或者固定租金的税率。如果假定固定资或者固定租金抽努力工作的税率为100%,分成合约对双方的努力抽税率为50%。于是扭曲可以降低到原来的1/4.
  但是分成合约往往会增加监管成本,比如固定租金,规定与收取固定租金的成本很低,而采用分成合约的话,确定产量与分配产量的费用会高得多。要是扭曲减少比监管费用增加得多,则分成合约是有效率的,否则,固定工资或者固定租金是有效率的。
  个人认为,巴泽尔用扭曲与监管费用两个因素的解释是挺有说服力的,比张五常原先用监管费用与风险规避的解释要好,也比张五常用信息费用与监管费用的解释有说服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22 23:59:59
但是分成合约往往会增加监管成本,比如固定租金,规定与收取固定租金的成本很低,而采用分成合约的话,确定产量与分配产量成本高得多了。
是不是不太通顺,楼主?

扭曲说,我以为,还是没有其它解释一目了然,而且也和其它解释有相通的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3 00:11:35
看过不少解释,我认为巴泽尔的解释是最有说服力的。别的解释要么无法验证,要么逻辑不通,要么太复杂。

你来解释一下,或者推荐一下,谁的解释比巴泽尔的解释简单明了有说服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7 12:43:46
 在张五常的实证数据中,居然没有1953年实施“耕者有其田”之后的数据,我很奇怪。照我理解,“耕者有其田”就是大家都是自耕农了。根据张五常的理论,成了自耕农的佃农,由于没有了地主的“诱使”,他们的耕作集约度必然要减少。如果排除了价格因素或发行新币的影响,则在“耕者有其田”后,作物选择模式也应该与1949年减租之前相一致,这样就恢复了资源无浪费的状态。这一含义的实证意义,我认为比张五常的第八章要明确的多了。但张五常只是说“耕者有其田”需要新的理论来处理,就置之不理了,如果这不是一种策略的话,那就是张五常没明白这一含义。
  附表1是我在网上搜到的一份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953年实施“耕者有其田”之后,耕作集约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这和张五常的理论是不一致的。至于张五常说的作物选择模式,我还没有1953年后的数据;但是,无论从逻辑还是经验上讲,在耕作集约度依然增加的条件下,作物选择模式是绝对不可能恢复到1949年减租之前的。所以,排除价格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意义上就证伪了张五常的推论:减租后,耕作集约度的增加导致了资源浪费。
  如果张五常想反证伪的话,那就不妨把1953年后的数据,补到他第八章的表格中。我期待着。
  附表1 台湾实“施耕者有其田”前后农户购置生产设备比较表
  1949.7~1953.6 1953.7~1957.6 1957.7~1960.6
  数量 每年平均 数量 每年平均 数量 每年平均
  抽水机(架) 311 78 2484 621 1914 638
  打谷机(台) 16139 4035 30616 7654 33159 11086
  风谷机(台) 6709 1677 11605 2901 18013 6004
  深耕梨(把) 54999 13750 87232 21808 83248 27749
  牛车(辆) 696 169 10071 2518  13354 4451
  喷雾器(架) 1565 391 4327 1082 21869 7289
  手拉车(辆) 1532 383 9007 2252 6884 2295
  购买耕车 73551 18388 152564 38141 120834 40278
  修建谷场 359843 89961 548733 137183 1192186 397395
  修建堆肥舍 74987 18747 310480 77620 245992 81997
  修建畜舍 61069 15267 168593 42148 130008 43336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84698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