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lukas 发表于 2010-6-27 13:19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0-6-27 12:57 
hulukas 发表于 2010-6-25 20:58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0-6-25 19:25 
hulukas 发表于 2010-6-24 13:54 
诚然,有一天商人力量可能衰弱,但历史不会抹杀商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以一种活在当下,事实求是的态度下个结论:这确实是一个属于商人的时代。马克思的《资本论》不正是,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吗?
所谓贡献就是追求货币化的劳动与劳动之间劳动剩余(剩余价值或者说利润),追求吞噬更多人的劳动。
从系统整体上说,利润(剩余价值)与亏损的性质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种多余的劳动消耗或者说货币操控的劳动剩余。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条剧烈波动的曲线,期间做无用功,有多余劳动消耗很正常。直线才没有多余损耗,但是可能吗。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人类可以直线发展吗!
多消耗劳动正常,问题是资本追求利润就是追求多消耗控制劳动,说多消耗劳动正常,就如认同罪犯说追求去多做案正常一样。
以苏联来说,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百分之百的就业主,平均每个从业人员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上班,而在公费渡假。与资本主义形成鲜与的对比,就知道资本主义的商业有多么的邪恶,
在市场经济中90%以上的劳动压根就是没有必要的,完全就是多余的消耗。
我的观点是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多消耗劳动是不可避免的。
在市场经济中90%以上的劳动压根没必要?爱迪生发明灯泡失败一千多次后才成功,难道这一千多次没必要?
很多成功和发明是建立在尝试和失败的基础之上,即使是失败案例也可给人一个借鉴。
所以这90%的劳动不是没必要,这正是美国强大,苏联解体的关键所在。
苏联解体是政治原因不是经济原因,政治力量中止了它运转之前,它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危机。所谓美国的强大就是用规则来吞噬别人的劳动力为自己所谓,用规则来压制别人的发展,使其在它的规则之下玩数字游戏
爱迪生的劳动是研究,而这样类似的消耗对于社会来说也微乎其微,我们用统计数字来看资本主义多余的劳动消耗。
劳动变成的价值量留存最终会变成资本,按照统计资料,
美国的总资本中65%左右是地产,而且这个比例在长期中一直保持稳定,由于美国的投资率在长期是稳定的,那么就意味着,由投资所转化的资本增加或资本积累只是地产的增值或地价上升,而根本不是机器的增加。这样,资本就只是那块儿地,资本积累只是人们用更高的价钱(投资)去买那块儿地。当然,除去地以外还有35%的资本,它们是不是机器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在剩下的35%的资本中,绝大部分或50%以上是由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构成的,机器的价值只是占总资本中很小的比重。教科书中总是使用统计数据来说明美国的资本劳动比率是中国的40倍,但大家都知道,机器是由劳动生产的中间产品,美国现在所使用的机器存量只是近20年生产出来的,以前的机器都报废了,
美国的产业工人只有几百万人,而中国却存在几个亿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资本是机器的话,中国完全可以用这些人在1年中生产出美国的这些机器(当然要知道这些机器的生产技术),实际上,中国现在也正在按照这个速度生产机器而成为世界工厂,但在资本的价值上赶上美国的可能性却很小。如:一套100米的住房,它的使用价值是在一定条件下客观存在,只要房子不损毁,其使用价值是不变的。但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以前要花5年的工资来够买,而现在要花二十三十年的工资。有人只注意到了物价上涨,其实它被拜货教和拜物教思维欺骗了,价值量增长带来的是大量劳动者的劳动量被吞噬而变成价值,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时间增加,他们为了获取与原来相同的使用价值,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劳动。而更多的劳动被无富浪费掉了,在生产结构上指向了富人的奢侈品生产。这就是资本主义所谓的经济增长。而资本主义经济学里流行的供给需求理论,也是掩势劳动量买卖的庸俗经济学。消费现像实际上是劳动与劳动交换的过程,作为消费者必须是商品货币化的流通劳动量的控制者。一切社会经济学的根不是满足什么需求,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且不可预知的,因此一切社会经济学的根应该是对劳动量的控制和劳动量之间的相互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