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3月27日再次宣布汽油和柴油的价格上涨,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在宣布涨价的同时,还要求各地建立对相关行业和群体的价格补偿机制,以减少因油价上涨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于是,到目前为止的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一些与燃油相关的行业都得到了政府的燃油补贴或以此为理由的价格上调。如出租车行业,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不少地方都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补贴;民航部门的燃油附加费也要一直收下去;一些省市的公路客运票价也进行上调,有的已出台,有的正在酝酿;4月11日,中央财政新增125亿直补资金,对种粮农民因柴油、化肥等涨价因素进行补偿。
按理说,油加上涨,国家对出租车、民航、客运等燃油行业进行补贴或提高运价,体现了政府对这些行业的关怀,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可是,我们仔细想来,就感到这样的举措有失公平,因为油价上涨,并非只涉及燃油行业,而是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群体,只不过是直接与间接的区分罢了。比如,出租、民航、客运这些行业,其本身都是商业性质的,既然是经营,就有经营风险,或盈或亏是自然的事情,为什么油价上涨政府就要对其补贴呢?再说,因燃油价格上涨后,一些工业、日用品的成本增加、导致产品的提价,都要由最终消费者买单,这些群体的损失,政府为什么不去补贴、难道不该补贴吗?
还有,从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门释放的信息来看,我国的资源类价格一直偏低,除了石油价格受国际因素影响、价格变动频繁以外,其他如煤、汽、水、电等与此相关的产品同样是涨价的趋势,对此,公众非常关注。特别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对这类资源型产品的涨价,总感到像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利剑,不知何时就要掉下来。如果政府对这类产品的涨价,都采取像石油一样的“涨价补贴”,现实吗?
“涨价补贴”的思维模式,说道底是计划经济时期“行政干预”的惯性思维。这样的方式,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最突出的弊端是:使垄断行业的地位更加巩固,减少了市场风险;使相当一部分涨价成本转嫁到没有资格享受补贴的、最普通的消费群体身上。
要打破“涨价补贴”的思维模式,就要提高相关行业的市场化运作程度,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展开竞争,优胜劣汰:比如出租车行业,政府的管制为什么如此严格?有资料显示,一些城市出租车的利润,70%要交公司的“份”钱,其余才是自己的。这样做的结果,表面看是对出租车司机的盘剥,而实质是对整个社会的盘剥,有悖于市场规律,消费者很难得到实惠。所以,“涨价补贴”的思维模式要改一下,有关部门还是应当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上多下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