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5091 16
2006-04-20
秦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不容置疑的。秦国从一个小国在140年的时间里迅速膨胀,并在秦王赢政的手中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基本奠定了中国二千多年以来的基本格局。但在秦始皇建立强秦王朝仅15年就迅速灭亡,原因何在?这里涉及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命题。

  秦始皇为保其万世之基业,在统一六国之后,迅速将秦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体制在全国推行。采取统一军事、行政、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法令和措施。包括重新划分国家的行政区划,实行四级管理制度,统一行政体制;统一文字,采用小篆;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距等。实际上大部分措施在商鞅变法中就在秦国开始实行,并使秦国迅速崛起。但是,这些也是最终导致秦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
秦王朝统一全国的行政体制,增加了基层的行政管理成本,在秦国原有的三级管理体制基础上,增加了郡的设置,使得整个国家的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按照威廉姆斯的逻辑,组织层次的增加,会使产出增加,成本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是,郡的设置不是简单增加一级组织设置,秦王朝设立36郡,远至海南、广东和云南,而秦国不处于当时中国版图的中心,所有的法规和条列实施成本是巨大的。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希望达到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统一文字遭到六国贵族和知识分子的极力反对,“焚书坑儒”也许是一种强制制度变迁中的成本之一。秦代统一文字是汉隶的基础,最终使楷体字成为通用文字,直到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六国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国的政治统一就难以长期维持。在造成政治和文化统一所有因素中,文字的一致性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但是,秦始皇也许没有想到一个有效的制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具有一般性,就是在无明确理由的情况下不对个人有歧视性差别对待。很明显,文字的统一,必然导致对不同国家和教育背景的差别对待,况且秦国偏居北隅,文化的发达水平远不及楚鲁两国。尽管文字统一的思想是一个极富前瞻性的决策,但是繁琐的秦国小篆也加大了交易成本,至汉以后中国文字统一为汉隶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确定性,就是所有正常的人都应能清晰地看懂制度的信号。文字的强制统一虽然极其简单,但是就当时的经济水平而言,短时间内完成文字的改革是十分困难的,这也就造成六国民众不稳定的因素,难以看到文字统一的清晰的制度信号。

  三是开放性,以便允许行为者通过创新行为对新环境作出反应。统一文字并不考虑六国文字的原有基础,而且以其中最为复杂的秦小篆为基础,从文字的发展看,汉隶的出现是对有效制度的最好解释。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情况下,要使简化文字成为行为者自觉的行为。显然,秦小篆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同样,统一货币实际上使六国货币成为劣币,为统一的秦币所驱逐。而原来秦国并非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也就使六国富商和豪强的财富迅速缩水,他们拼死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统一标准必然使六国大量的工匠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生产标准,使商人更换自己的交换工具。显然,技术上的统一必须是以经济基础为前提的。

  中国有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演化也是富有规律。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从公元10世纪的北宋开始走向衰弱。但是,在此之前,在统一的国家体制下,一千多年时间里,有两个朝代特别短暂,秦朝短暂的辉煌,随即覆灭,经历汉朝400年,三国的分裂,到两晋的统一;隋朝建立,迅速消亡,以后是漫长和鼎盛的唐王朝,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后,在宋朝归于统一。 秦、隋都是极为短暂的王朝。它们都是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秦完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统一,用长城保护农耕文明免遭游牧民族的频繁破坏,修筑全国性的公路网;同样,隋朝最终实现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为千百年中国经济发展降低运输成本,而挖掘成本是由一个王朝承担的。

  由此,提出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命题:就是一个具有长期巨大收益的决策行为,可能因为当期组织无法承受其巨大成本,导致组织最终崩溃。也就是说,组织的决策者在做出了长期降低成本的行为,必须考虑决策导致短期成本,特别是利用组织的强制力进行的制度变迁,可能对当期组织是一场灾难。也就是说,在一个强制制度变迁过程中,短期中的巨额成本必须由当期组织成员承受,而巨大收益为后人获得。这时,他应该怎样决策呢?■摘自《经济学消息报》

  秦始皇(赢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

  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赢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20 12:42:00

为何只字不提修长城、修骊山陵墓、修阿房宫呢?

秦共约2000万人(大家可以算算青壮劳力充其量有多少万人),其中有多少青壮劳力要服兵役、徭役(大概记载有150万吧)?

汉许多方面沿用了秦制,为何没有像秦那样短寿?(难道秦在短短15年内就承担了所有制度成本?汉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秦、隋的“短命”主要是由于无法负担其制度成本?那么为何短短几年就可以为后朝负担了那么多制度成本,以使后朝安然长寿?

个人以为,如果不是秦、隋在“民生”方面犯了错误,后朝的先帝们也不会更小心“民生”问题(从而为本朝长寿做了基础),秦、隋也不至于如此短命。想想,除了外敌入侵外,哪个朝代的覆灭不与“民生”有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难道汉唐从秦隋所吸取的历史教训主要是制度方面的?汉唐两朝可是相当地沿用了前朝体制(体制变动的成本就在前朝短短几年内就消化得差不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0 12:52:00
以下是引用重武器在2006-4-20 10:59:00的发言…秦始皇也许没有想到一个有效的制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具有一般性,就是在无明确理由的情况下不对个人有歧视性差别对待…
这句话基于等于没说。哪项“歧视性差别对待”没有“明确理由”?只是帝王们的疯言疯语?什么才算“有明确理由的情况”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0 13:03:00
以下是引用重武器在2006-4-20 10:59:00的发言:…秦始皇也许没有想到一个有效的制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二是确定性,就是所有正常的人都应能清晰地看懂制度的信号。文字的强制统一虽然极其简单,但是就当时的经济水平而言,短时间内完成文字的改革是十分困难的,这也就造成六国民众不稳定的因素,难以看到文字统一的清晰的制度信号…

作者可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当前那么多人削尖脑袋苦学外语了。在中国古代,什么人读书识字?知识分子吧?老百姓们有多少识字的呢?就算改了文字,他们又能认识多少字呢(他们原先又会认识本国文字中的多少字呢)?文字改革充其量也就是影响知识分子及上层人士而已(“就当时的经济水平”而言)。而这些人的智商真地不能在短期内认清文字?那战国时代,知识分子们奔波于各国以抒己见,靠什么交流呢?(秦始皇没有统一“普通话”吧?)知识分子们的智商怎么到了秦朝突然就降低了呢?(当年他们可要至少通六门外语呀,统一文字其实减少了负担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0 13:11:00
以下是引用重武器在2006-4-20 10:59:00的发言:…但是,秦始皇也许没有想到一个有效的制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三是开放性,以便允许行为者通过创新行为对新环境做出反应。统一文字并不考虑六国文字的原有基础,而且以其中最为复杂的秦小篆为基础,从文字的发展看,汉隶的出现是对有效制度的最好解释。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情况下,要使简化文字成为行为者自觉的行为。显然,秦小篆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这段的逻辑也比较让人费解。汉隶是否源自秦小篆呢?汉朝初期不用秦小篆吗?从汉创立始至汉隶出现并流行花了多少年?远远长于秦所在的15年吧?“秦小篆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是何种含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0 21:28:00

解释角度比较有趣!但个人认为改革成本不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