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刚性条件下的最优货币区模型
Bayoumi(1994)在模型中假定,世界由不同的区域组成,每个区域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在需求较低时,工资向下刚性;每个区域可选择采用各自的货币也可以加入货币联盟。考虑加入货币联盟时,扰乱的规模和相关性、劳动力的流动性以及开放程度都是重要因素,因为它们影响着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和收益。他认为,货币联盟在提高货币区内福利的同时降低了区外的福利水平,这是因为交易成本的降低往往只为成员享有,而损失(由共同汇率和工资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来的低产量)却波及到区外国家。又因为交易成本的降低取决于所涉及的贸易规模,加入货币区给新加入者带来的收益要远大于其他成员。于是,一国即使希望汇率浮动,也仍可能与其他国家组成货币联盟,因为货币区一旦形成将会获得巨大的收益。
Ricci(1997b)提出了一个两国、两商品模型,假定对商品和货币的偏好一致且名义刚性;各国政策.偏好之间存在差异(这可以检验开放度和冲击的对称性如何影响货币联盟的价值)。货币供给冲击反映出该国的通胀承受能力,但货币当局却无法任意采用政策来对付货币需求冲击。两国**的损失函数取决于失业率、通胀率和以就业率衡量的交易成本。在货币联盟内,两国采用统一货币从而消除了交易成本,增加货币区收益的影响因素有:(1)各国真实冲击之间的相关性;(2)汇率的替代机制——财政政策工具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调整程度;(3)国内对通胀态度与货币区内通胀措施的差异;(4)国内货币冲击的可变性(其中部分被转嫁到区内其他国家);(5)由采用单一货币所带来的效率损失的大小。而降低货币联盟收益的因素包括:(1)真实冲击的可变性(它将带来货币区内的调整成本);(2)外币冲击的可变性;(3)国家间货币冲击的相关性(降低了货币区内相互压制的可能性)。由于开放程度提高增加了交易成本减少带来的好处,这使国内物价在国外冲击面前将会更灵活,但由于它包含了进口品的相当部分,结果是名义汇率变化将比实际汇率调整更危险。与此同时,较高的开放度同样也会强化真实贸易冲击的相关性(这减少了货币联盟的净收益),因此模型认为:开放程度对净收益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这却与麦金农(R.McKinnon,1963)的结论迥异(麦金农认为,国家间的开放程度越高,就越适合于建立一个相对封闭的货币区)。尽管模型的求解分劳动力流动和不流动两种情形,但其分析是静止的并忽视了资本账户。
Beine & Docquier(1998)引入了动态分析。他们的模型假设完全竞争、工资向下调整缓慢,且各国商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劳动力是生产的惟一要素并且随着相对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在国家之间流动;不存在资本市场,从联盟内其他成员国获得的转移会将不对称冲击对失业的影响限制在一定程度内。模型的动态模拟来源于工资调整的滞后,国家间劳动力流动的渐近性,以及市场、货币一体化带来的冲击不对称性的增加。沿用Bayoumi & Eichen green(1992)通过对欧洲估计来检验冲击不对称性的初始价值的思想:货币联盟的成本和收益可以通过宏观经济变量的水平及波动得以评估。其分析结果与Ricci的结论基本一致,但仍有值得注意的独到之处。比如,虽然劳动力在国家间的流动能减轻人均收入的波动,但平均失业率仍然可能增加。而这部分地产生于短期内劳动力流入国工资的向下刚性,当冲击具有永久性时,劳动力流入会减少平均失业率并便于向长期均衡的调整。与Ricci不同的是,Beine & Docquier认为一国开放程度的提高会确信无疑地增加货币联盟的价值,因为财政集中会如预期的那样降低货币联盟内的失业率和收入的波动性。在财政联盟(税收收入的7%用于联盟支出)存在的情况下,当交易成本超过GDP的1.2%时,就应当组建货币联盟;若没有财政联盟,只有当交易成本超过GDP的1.6%,建立货币联盟才有必要。在这个模型中,工资只存在向下刚性的假设尚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工资和物价同样具有向上刚性,如Gordon(1996)反对美国菲利浦斯曲线不对称的假设。
Moran(1999)将垄断竞争、按市定价和名义刚性引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集中论述了浮动汇率制带来的灵活性的价值。并论述了货币当局所遵循的不同原则、名义刚性的不同程度以及两国间冲击的不对称性。他认为浮动汇率制的福利收益,从限制产量波动的角度看是很有限的,但具体结论则依模型中所采用效用函数的类型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