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今失业情况分析
一 中国目前失业形势严峻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高辉清博士指出,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正在到来。他所说的第一次失业高峰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第二次是指上个世纪90年代大批国企工人下岗。高辉清表示,当前的第三次失业高峰将比前两次更加严重。其原因不仅是需要就业的人数之多前所未有,而且面临产能过剩的严重局面。前几年在经济高涨中所形成的新增产能达到空前的规模,使得增加就业的工作更加困难。
近十年来,中国的失业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直到2004年才微有下降,2005年与2004年基本持平。中国的失业率1995年-2000年这五年比较稳定,在百分之三左右,到了近五年,失业率明显上升,其原因在下文再论及。
这只是登记失业率,真实失业率更有待我们去探讨,但数据收集较为困难,在此暂不做深入讨论,但据不同机构专家分析目前城镇真实失业率应该在12%左右。
2004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但登记的大多数为青年,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率应该为7%左右,可见我国的失业率还是很高的。
中国国家发改委关于2006年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06年,中国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问题将更趋严重。报告预测,2006年,16岁以上的人口增长将达到高峰值,新增劳动力1700多万。全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总量为2500万人。但是,预计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100万个,剩余劳动力1400万余人。
因此,就业难仍然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2005年12月20日在全国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透露:0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控制在4.6%以内。比05年还有所提高,这表明我国就业难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再来看一下我国近年的失业有什么新的特点?
居民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仍是城镇居民的心头大石,而近年的失业情况呈现出高学历、低龄化的特点。与2002年和2003年相比,近两年城市居民对下岗就业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但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老难题出现新特点。调查表明,失业人口中,35%在35岁以下,51.1%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因此失业人口低龄化,高学历,是当今失业的新特点。
关注一下我们未来的命运吧!
2003年8月底,大学毕业生为212万,一次就业率只有70%,除去考研究生的,实际就业率为60%,而2002年6月底,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就有85%,可见,大学生开始出现就业难的问题,2004年,大学毕业生约为280万,05年大学毕业生为338万,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式依然严峻,因为大学生能去的不愿去,愿去的别人不一定要。
总的来说,大学生失业问题是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新型结构性失业。主要是高校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的问题。中国高校普遍把研究型院校作为发展战略,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意愿就业和现实就业的差距。2004年,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35.4%愿去党政机关,18.9%选择去国有事业单位,17.5%选择去科研机构,13.6%去国企,15%去外企,1.3%去私企。而实际的就业渠道分别为各级党政机关约占3%、事业单位约占20%、国有企业约占24%、非国有企业约占(包括私营和外资等)52%.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但大学生认为这类企业既无高薪又不稳定。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党政机关只占非常小的份额,而大学生却将之作为首选。
更有甚者,现在有不少研究生也加入了失业队伍,为什么?如今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学历高并不一定就是人才!什么是人才,能干的人就是人才。你学历高并不代表你什么都能干,企业要找的是能为她办事的人,而不是“花瓶”,这是市场的理性回归。还有就是当今的高学历者过于“傲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可是现在高学历的人比比皆是,放不下身份就意味着失业啊,所以我们要学会谋生的手段!
二,中国当前失业的种类和原因;
第一,总量型失业
劳动力供给总量严重大于需求总量而产生的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衡量劳动力需求总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就业弹性系数,即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业率增加的百分点或者说就业增加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就业弹性系数都在0.20以下,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强度越来越小;
第二,结构型失业
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导致。
一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劳动力从原有岗位或企业中退出产生的失业和新技术的应用所直接代替的劳动力所产生的失业。;
二是所有制结构变动。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客观地要求分流富余人员,从而产生失业;
三是需求结构的变化。新的适应市场的产业不断发展,从而也必然有一部分劳动力被淘汰成为失业人员;
第三,观念型失业
由于劳动力的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如愿意在公有制企业工作,不愿意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小城市就业;乐意到城市就业,不乐意在农村就业;不愿到新兴服务业就业;对新兴的工作方式不适应等;
第四,信息阻滞型失业
由于信息不畅通而导致的。由于信息的不畅通,有大量劳动力不知道哪里有工作;
第五,体制型失业
由于体制性障碍而产生的。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障还没能够衔接起来,直接制约了城市劳动力的流动。
三,具体原因:
一,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劳动力供给总量严重大于需求总量。
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完善;生产效率提高
一方面使得原来需要10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5个人(或更少的人)就可以完成;
另一方面,中国人口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机械化生产和承受高科技的冲击,这样相当一部分人便很快被边缘化,成为失业的主体。
三,国企改革的冲击。
现今国企和私企有同等的机遇和相同的市场,所不同的是私企可以轻装上阵,而国企有大量冗员,焕发不出它应有的活力,国企改革精简势在必行,因此国企改革肯定要造成相当一部分人下岗失业。
四,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农民工大量涌向城市,可由于接受教育水平过低,在城镇里很难找到适合他们的岗位,很多人只能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来获得微薄的工资,但是随着进城农民的迅速增加,更多的人连最艰苦的工作也找不到,这样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闲置,成为失业群体。
五,结构型失业。
产业结构升级,所有制结构变化,以及需求结构变动等都是导致我国现今失业率高持不下的原因。
六,教育不发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还很不发达,缺少高科技人才,这样必然经受不住高科技,先进生产力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很多“4050”队员自然步入失业行列。
四,如何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
2000年底,国企下岗职工657万人,2001年底515万人,比上年减少142万人,2002年底410万人,再减少105万人,2003年底260万人,又减少150万人,2004年底为153万人比上年底减少107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连年减少说明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200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05年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加就业人员935万人,达到目标任务(900万)的10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5万人,达到目标任务(500万)的95%,帮“4050”人员再就业110万人,达到目标任务(100万)的110%。2006年,我国预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2004年,全国工组织530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培训后再就业率达70%,共组织41万人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后有10万人成功创办企业,有13万人成功实现自谋职业,11万人实现雇佣就业,新创造就业岗位59万个。
04年,失业率为4.2%,同比下降0.1个白分点,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政府采取积极就业政策的共同结果,同时也是国企体制转换完成的标志。
“下一个5年,我国城镇将有4500万人走上工作岗位,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5%以内。”田成平说。当记者问到将如何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时,田成平表示,将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经济增长强力带动,是增加就业的根本保证。
当前我国经济大环境良好,国民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将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和社会财富。据权威人士分析,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提供8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如果下个五年我国GDP增速继续保持在8%左右,那么仅国民经济增长就至少能带来600万左右的岗位,这是促进就业再就业最大的利好因素。
二,积极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和释放,将有力地促进就业再就业。
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全额贴息等以鼓励、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为主的优惠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政策难点问题也逐步得到突破。而且,在新的就业政策中,国家将注重于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增强就业能力,并推行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相结合的联动机制,。二,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只要小城镇真正发展起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乃至中国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走好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首先是小城镇建设应该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主体是乡镇企业,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表明,没有高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就没有小城镇的崛起和发展。实施优先招用当地劳动力的制度,避免出现农村劳动力集中、盲目涌向城镇的局面。通过资金支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的职业转变。
四,,大力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
从所有制结构看,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蓬勃发展,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产业结构看,国家已明确提出要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带动性。而且“小企业大就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增强,都有利于实现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与企业扩张的良性互动。
五,加强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适应现代高科技对劳动者的挑战。
六,加强法治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府和社会各界促进就业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就业空间,
(希望前辈们能给小弟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