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平衡主义发展观
欧 华
地球几十亿年,人类几千年。地球运动和人类活动改变了大千世界。
人类是万物之灵。经过了几千年的人类活动,我们发现并运用了利益原则和平衡原则,人类社会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人类思想灵魂的两项基本原则——利益原则和平衡原则,功不可没。
人类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是利益财富的生产,然后是对其占有、交换和享用。世界人类活动如此简单?正因为人类在利益财富的占有、交换等环节上出现了问题,人类活动才趋于复杂化。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始终肩负着两个重要使命:一个是利益财富的创造,一个是利益财富的分配。人类在这两个重要使命的驱动下,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进步与发展。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人类利益财富也随之得到了不断丰富。但是,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也记载着由于财富分配问题以至出现社会骚乱、动荡(包括暴动、战争)等形式的这些有损于人类事业进步与发展的非常事件。
为了更多、更快、更好的发展人类事业,让我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我们这里谨述人类平衡主义之真理。
人类的两个重要观念。
我们知道,人类的社会活动首先是获取物质利益的活动,没有物质利益人类就不能生存与发展。象食物、住房、土地等都是具体的利益实体形象。由于这些利益实体形象的时常出现,逐渐的在人类脑海里形成了利益观念。我们也知道,人是有想象力的,在不管是数量方面的还是种类方面的利益形象(指通过劳动能成为客观存在的利益形象)驱动下的生产实践活动,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利益。这有使利益观念内容增多的趋势,我们说人是物质利益的追求者。利益观念下,想象的东西是利益方面的即产生新的利益形象(包括发明创造)。由此可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物质利益就必须尊重和加强人的利益观念。我们称之我们坚持了人类的利益原则。
(以往的利益实体形象和新的利益形象都是利益观念的内容。以往的利益实体形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新的利益形象有待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新的利益形象是生产实践活动的驱使动力。)在利益原则指导下的生产实践活动,人类支付的力量越多、相应的获取物质利益就越多;人类支付的力量越少、相应的获取物质利益就越少。人类支付力量(体力与智力总和)多少与获取物质利益多少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人类力量支付于自然界,可以说是人类利益(能量)的一种损失,不过这种损失是为了向自然界获取更大利益形成的,这种利益损失可以通过所获取的物质利益来补偿。这对于人类本身来说,利益得到了平衡。我们把这种平衡称之为人类行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利益平衡。
在人类力量的作用下,自然界被改造、征服,形成了相应的更多的物质利益(对人类来说)。只要人类的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能成为实现。我们说,自然界维护人类行为利益的平衡。自从人类生产活动以来,人类行为利益的平衡现象就一直存在着,深深地感印在人类的脑海里,并逐渐的形成了人类行为利益的平衡观念。这种人类行为利益的平衡观念,已经被全体人类所接受,即形成了人类行为准则——平衡原则。
我们说,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彼此之间建立了一定的关系。在利益原则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人類彼此之间的关系难免会出现矛盾。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往往都是与利益紧密相关的。我们在与自然界之间的行为活动中得到了一个平衡原则(人类行为准则),我们在人类彼此之间的行为活动中就会自觉地将这个平衡原则加以运用。以平衡原则为准绳来处理人类彼此之间行为的关系问题,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是正确处理人类彼此之间行为关系的唯一方法。
我們人类彼此之间的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坚持平衡原则的行为(即平衡行为),一类是不坚持平衡原则的行为(即非平衡行为)。我们常說的“公平、公正、平等、合理、正义”等行为都属于平衡行为范畴,而“正义”是维护、确保平衡原则的行为,应同属于平衡行为范畴。至于“侵略、剥削、压迫”等行为都属于非平衡行为范畴。
人类平衡主义既要坚持利益原则又要坚持平衡原则 。人类平衡主义是以坚持利益原则基础之上的平衡原则为思想精髓的理论体系。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类也逐渐地形成了其它的一些意识观念,如佛教观念、审美观念、旧制度观念、人权观念以及人生观念等。
人类的利益原则和平衡原则,是我们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两项基本原则。这两项基本原则是人类的思想灵魂,也是人类活动的普遍行动指南。
人类在现实活动中,产生了利益意识和平衡意识,利益意识和平衡意识又能作用于人类现实活动,新的实践活动又能产生新的利益意识和平衡意识。这种意识形态不断循环推进,使得人类社会不断的向着美好未来进发。
人类意识特别是信仰的作用对人类社会运动的指导意义非常巨大。
信仰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成为我们活动的行动指南。
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组成部分是平衡主义。平衡主义将最终成为现时代人类的共同信仰。
随着人类物质领域和意识形态的不断完美结合,利益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典型的意识形态:自由论、统治论、发展论等;平衡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特有的意识形态:公平论、道德论、社会论等。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意识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利益观念和人类彼此之间行为活动的平衡观念。利益原则,促使人类不断地去生产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平衡原则,无处不在为调节人类彼此之间的行为关系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平衡主义社会里,区别利益(资本)主义行为和平衡主义行为就在于这种行为是否同时坚持人类的两项基本原则。只坚持利益原则的行为不是平衡主义行为,而是利益(资本)主义行为。只坚持平衡原则的行为也不是平衡主义行为。只有在坚持利益原则基础之上坚持平衡原则的行为才是平衡主义行为。
下面我们从人类的两个基本原则(观念)出发,看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整个人类的生活物质来源与具体个人的生活物质来源是有所不同的。人类总体生活,务必通过生产行为活动向自然界获取物质利益,其方式只有一种。个人生活,可以通过生产行为活动或个人或合作向自然界或向他人获取物质利益, 其主要方式有三种。我们先讲通过生产行为活动向自然界获取物质利益的情形。在利益原则指导下,人们努力支付出个自的力量用于物质利益的生产行为活动,自然界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平衡的。通过生产,向自然界支付了较多的力量就会得到相应较多的物质利益;向自然界支付了较少的力量就会得到相应较少的物质利益。一个人的力量有大有小,因人而异。在对自然界进行生产行为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力量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贫富不均,这是自然现象。平衡主义对这种富翁的所有财产是给予承认的。其次,我們讲人类彼此之间共同合作获取财物的状况。人类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财富,组织了相应的利益单元(如农场、工厂、学校等)进行劳动创造。劳动创造的利益财富有个分配问题, 就是说物质利益方面的分配行为如何进行?平衡主义坚持人类行为的平衡原则,就是要坚持以各自支付力量的多少为依据来进行物质分配。但是,在利益(资本)主义社会里,利益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冲击着平衡观念,一切唯利是图,使之本来就因各自力量大小不同而造成的贫富差距更加扩大化了。其实,人类贫富之别由各自力量大小不等所造成的差别不会是很严重,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利益观念严重覆盖平衡观念,致使不维护人类彼此之间行为的平衡原则。正因为不尊重人类的平衡观念,不坚持平衡原则,导致那些贫者完全失去生产资料甚至是贫者自身。平衡主义的富翁与利益(资本)主义的资本家区别,就在于他们获取利益财富时是否坚持平衡原则。坚持平衡原则致富的就是平衡主义的富翁,不坚持平衡原则致富的就是利益(资本)主义的资本家。
第三,我们讲向他人获取物质利益的情形。
这里主要指的是极端利益主义者的杀人、放火、强奸、抢劫等情形。坚持利益原则的行为要有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必遭他人的坚决反对和反抗,这个限度就是平衡原则。
主导我們人类发展的思想有两种:一种是利益主义思想,一种是平衡主义思想。
由于社会发展首先是物质生产(人类第一需要)的发展,生产发展又必须尊重利益观念,所以利益观念首先占据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利益(资本)主义社会比平衡主义社会较前诞生于人类了。
我们从利益(资本)主义开端说起。如果在利益竞争中,人类都坚持平衡原则来进行生产行为活动,由于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等,按平衡原则也要出现富与贫(相对而言)的差距,只是这个富贫差距不会很大。但是也有可能因为那些力量支付率极低的人变得一无所有,怎么办?平衡主义是不会任其自然地烂下去(平衡主义是以坚持利益原则为基础的),平衡主义在平衡原则自然的作用下会重新向他们提供劳动权并组织、指导他们进行高效率的劳动。
综上所述,平衡主义承认和保护在利益原则基础之上通过坚持平衡原则行为取得的个人财产;同时也要向那些极少数力量支付率极低的人重新提供一定的物质财富,以确保他们的生存与劳动权。我们最后结论:平衡主义实行利益原则基础之上坚持平衡原则的所有制(多利益单元所有制共存),并以部分社会积累(以社会福利等形式)作为一种公有制补充手段来确保人类社会的健康、文明发展。
平衡主义社会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生产力,目的是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其重要任务是要解决好人类即得利益财富的分配问题,保护好以坚持平衡原则行为所取得的各利益单元财富。
利益(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过程,我们也不可能回到利益(资本)主义最原始时期,平衡主义只能收受包含有非平衡行为而获取的社会财富。平衡主义取得政权之后,对利益(资本)主义现状如何处理?禁止资本家的非平衡行为的再度发生,最后达到彻底的消灭。对资本家、地主以往靠非平衡行为获取的财物实行没收。然而哪些是非平衡行为获取的财物是难以分清的,果断措施就是全部没收,并将它作为向劳动者重新提供自由劳动权的物质基础。利益(资本)主义改造之后,如何进行平衡主义建设?简单的说,平衡主义尊重人类的两个重要观念,即坚持在利益原则基础之上的人类行为利益的平衡原则。对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生产行为活动,只要我们坚持利益原则就可以了(至少目前可以这样说,但是随着今后的诸如生态平衡等问题的出现也要对自然界讲平衡原则的)。至于坚持平衡原则,自然界会维护和帮助我们人类解决的。对于人类彼此之间的生产合作行为,我们既要坚持利益原则又要坚持平衡原则,即生产的时候要坚持利益原则(这是人类对自然界发挥能动作用的力量源泉),产品分配的时候要坚持平衡原则(人之间的产品分配行为是人类自己的事)。平衡主义的产品分配就是要坚持平衡原则。平衡主义制度实行利益原则基础之上的平衡原则的所有制,所以为了坚持利益原则这个基础,就必须把生产资料(包括土地)等财富分给劳动者。由于工业生产的组织性、整体性才能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利益,这就要求劳动者集体筹资(即企业财富属于劳动者),并推举能人、专家担任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通过生产行为活动取得的产品,在坚持平衡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利益财富分配(分配问题将另行重点讨论)。
平衡主义坚持利益原则基础之上的平衡原则,就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平衡主义行为规范》。它包括分配行为、刑法行为、道德行为、市场行为、管理行为以及知识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平衡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制度的不同之处。所以平衡主义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平衡主义行为规范》的制定质量,以确保《平衡主义行为规范》高效率实施。
中国目前许多的法律就是根据平衡主义原则制定出台的。平衡主义坚持利益原则基础之上的平衡原则,就是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按劳分配原则。平衡主义坚持这个原则的一个最难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量的价值量(就是说各种一定的劳动量等于多少物质利益的确定问题)。
先讲个体劳动的价值量确定问题。在个人对自然界支付劳动的情况下,每个人为了实现自己追求的即得利益就必需向自然界付出劳动,付出劳动越多得到的物质量就越多,要想得到更多物质就必需付出更多的劳动。自然界就好比天然大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只要人类付出劳动(符合自然规律),就会得到一个相对应的物质利益。自然界维护人类行为利益的平衡。
再讲集体劳动的价值确定问题。在人类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向自然界支付劳动的情况下,就会有一个产品分配的问题。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