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95 0
2020-06-06

文/张二寅


编者按: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系统稳定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解决经济周期是经济学家的使命所在;在令人失望的经济世界中,我们需要反思经济流派的是非得失,呼唤经济学革命。本文连载的是第三章(经济学的核心冲突与集体反思)的第四节,让我们一起阅读!




第四节 被边缘化的货币循环思想萌芽


在凯恩斯主义失去讲台,预期主义光芒四射之时,货币循环思想的萌芽已在角落里生长。


明斯基指出在经济景气时期,当公司的现金流增加并超过偿还债务所须时,就会产生投机的陶醉感,于是,融资投资从对冲性融资到投机性融资,乃至庞氏融资;当债权人要求清算兑现时,明斯基时刻来临,金融危机爆发。次贷危机验证了其理论的预测性。


以现金流的视角出发,是明斯基对宏观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成为摆脱货币中性论的第一步。


当然它的不足之处也是有的,即它没有找到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必然联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无法建立基础货币、储蓄、准备金、债务率、GDP、经济周期长度等实际财经参数之间的数量联系。


交通银行周昆平在2017年12月5日的《中国爆发明斯基时刻概率很低 但这五方面仍需高度重视》一文中指出,明斯基的金融危机理论只是描述性的,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


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理论认为,当债务压力凸显时,企业会减少信贷投资,结果使货币流量减少,它使名义GDP降低,为了避免衰退,政府应实施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投资,其本质为企业去杠杆,政府加杠杆,也即债务转嫁,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投资乘数理论,该理论的贡献在于将企业层面的货币债务与宏观层面的货币债务建立了联系,其不足之处是没有回答的是债务是如何累积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呼吁建立一个跨国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统一假设条件与统计标准,在期限错配、货币错配、资本结构错配、清偿能力缺失四大方面,挖掘其对金融危机与金融稳定性研究的价值。

伯南克将次贷危机归因于顺差国的过剩资本推高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尽管有失偏颇,但毕竟触及了储蓄与债务对经济危机的决定机制。

特纳在所著《债务、货币和魔鬼》一书中,客观地描述了债务累积性以及不可偿还性,并提出了一个打破禁忌的建议:财政赤字货币化。然而,这意味着政府不受债务债权法律制度的限制,属于带头违法。

达里奥的债务长周期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它的论证基础却是有缺陷的,即生命周期理论的微观储蓄在宏观上总和为零,因为均匀分布的储蓄与消费恰好抵消,因此,此类债务不会累积。

其实,现金流、资产负债表、利润与债务,这些货币循环范畴内的研究并非天外飞仙,它们早有历史渊源。

李嘉图的商业周期论为:央行的纸币增发与商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导致物价上涨,逆差增加,黄金净流出,银行恐慌紧缩货币,引发公众挤兑。该论远比均衡论接近经济现实,但有两大问题:首先是忽视了资本顺差,即一国资产泡沫形成会吸引国际游资流入;其次是部分准备金制并不能使物价通胀,相反,更普遍的是通缩,原因是每次信贷投放的贷款总大于下次回收的存款,即货币流量是逐步衰减的。

魏克赛尔认为:当名义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则投资增加,需求增加,物价上涨,形成向上的累积过程,并抬高货币利率使之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反之,当名义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则会出现向下的累积过程。这就是信贷周期理论的最原始框架。此论的缺陷在于,如果央行持续扩张,使名义利率总低于自然利率,那么,该周期即可避免,但经济史表明,名义利率长期呈趋势性下降,但次贷危机仍不期而至。


米塞斯的迂回生产论指出:由于中央银行货币增发,推动名义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被误导获追加长线资本品,但是,工人的时间偏好与消费倾向却保持不变,结果资本品无法出清,于是,这些企业和投资陷入崩溃就是必然的了。奥地利学派据此预测大萧条的必然发生,可见,该理论比均衡理论更具解释力。

当然,这一理论也是存在推理缺陷的,即如果央行零增发,经济系统应保持均衡。但这一推理并不成立,因为只要存在正储蓄,那么,就必然导致债务积累。系统失衡不在于长线资本品,因为在货币经济时代,资本品不再是最终需求,它需要折旧到消费品中以回收货币成本,也就是说,即使投资短线资本品,同样无法出清。

沿着经济学发展的主脉络,扭转预期主义的倒退,深挖货币循环思想的历史渊源,继续寻找没有货币债务的有效需求,创新宏观经济理论,以弥合价格理论与商业周期、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实体经济与金融领域的脱节,回答危机时企业家集体性无能,确定周期阶段的顺序与长度,成为下文的主题。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张二寅,山东宁阳人,现居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MB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第一经济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当代宏观经济学者,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控制论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新宏观创建者,储备需求倡导者,指出储备需求为第四大需求,它实现了对消费不足的价值补偿,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路径。专著《新宏观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7月。合著《草野集——中国经济再出发》,新华出版社,2016年12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