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国民经济管理
759 5
2020-06-07
Despite the widening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in recent year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recover in 2010, and the overall unemployment rate is now at a 50-year low. Besides the loose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inherent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with China is also a core reason.

In 2003,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or SARS - short fo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 broke out in China and Hong Kong as a typ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nd spread globally.SARS stands for Syndrome, the Chinese word for "Syndrome," the same as MERS, the last letter S for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which emerged in 2012.

In 2020, an outbreak of COVID-19 (currently known as NCP and COVID-19 by China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parked a wide range of discussions.A 2006 e-book, China Syndrome, about SARS, was recently Shared on WeChat by an academic. The book begins with four questions from professor guan yi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hat is a virus, how does it spread, where does it come from and how does it kill i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6-7 15:55:58
The title is obviously derogatory, and naming a virus or epidemic after a place, an animal or even a country has long been controversial.The SARS name was originally proposed by Carlo Urbani, an Italian doctor who chose it as a memorial after his death.
My heart stopped at the title.A year ago, I saw the term China Syndrome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no connection at all to the SARS virus.I came across the term in a 2013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 "The China Syndrome: The Impact of Import competition on Local U.S. labor Market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6-7 15:56:53
所有这些研究都可以在三位教授设立的主页(http://chinashock.info/)找到,主页名称是“中国贸易冲击波”。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综合症”被改成了“中国冲击波”。看到《中国综合症》这本书讲述SARS病毒,我才突然明白,前者太过于贬义,而后者要中立一些。

写作此文时我才知道,“中国综合症”这个词是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美国物理学家Ralph Lapp在1971年提出的概念,描述的是美国的核电厂发生不可挽救的炉芯熔解,灼热的核燃料熔液会熔解一切物质并穿透地壳、地幔和地心,直达位于美国对面的中国。这个假设的场景成为了1979年一部美国电影《中国综合症》的核心情节,故事都发生在美国,与中国无关。

对比一下,三位经济学家选择“中国综合症”作为论文标题,想唤起的是读者对电影的回忆,还是对SARS的印象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6-7 15:57:13
实际上,“中国冲击波”描述的制造业工人失业产生的社会和技术问题,其他经济学家给出的主流解释是“机械自动化取代制造业工人”以及美国ZF的公共政策失灵。这些可以解释发生在其他发达国家的类似现象,尽管其中一些国家对中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例如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而瑞典、荷兰、意大利均保持整体贸易顺差。

然而,学术界从来都欢迎“新想法”。在国际经济学界,“中国冲击波”系列研究引来了无数的追随者,几乎每一个以贸易为主题的学术会议,都有人把这套研究方法套用到和中国进行贸易的其他国家,讲述类似的故事,批评中国成为时髦。

有经济学家把美国中年白人死亡率上升也归罪于中国贸易,却故意不提中年白人在其他发达国家的死亡率保持下降趋势,无论这些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事实上,美国黑人和西班牙裔的死亡率在同期均减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6-7 15:57:33
幸运的是,学术界不只有追随者,也有洞察力深刻的学者相继发现了“中国冲击波”的漏洞。去年,我在《“中国冲击波”伤害了美国吗?(上)(下)》详细讲述了这一段“学术公案”,分析了两种主流观点,即“机械自动化对人力的代替”和“中国冲击波”对美国制造业问题,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同时介绍了一系列新研究对 “中国冲击波”的有力反驳。

例如,魏尚进等中国学者认为,从中国进口商品会对美国同类商品形成“直接冲击”,可能降低美国企业的就业人数和收入,而位于这些企业上游,提供中间投入品或服务的美国企业自然就会受到负面的“上游冲击”,但对于购买中国最终商品提供服务的美国企业,或者购买中国商品提供服务的美国企业购买中国中间投入品,生产最终商品的下游美国企业,有可能会由于中国进口价格低而扩大生产规模,这样,“下游冲击”就会增加工人的就业和收入。

研究结果显示,在区分了三种不同渠道的冲击后,发现尽管“直接冲击”和“上游冲击”的确减少了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但是“下游冲击“不仅增加了美国就业,而且大到可以抵消前两个渠道的负面冲击。此外,与中国的贸易还增加了美国非制造业的就业。

事实上,尽管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近些年持续扩大,但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2010年开始回升,目前整体失业率创下50年的新低,除了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内在的经济实力以外,与中国的贸易来往也是核心原因之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6-7 15:59:01
除了产业聚集的原因以外,这些地区的工人缺乏工作机会,与美国人跨洲流动性在过去30年持续下降有关。比如85年,20%的美国人进行了跨洲流动,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1%。陷入失业的工人,大多留在了原地,而不是驾驶汽车,前往其他有工作的州。至于为什么,经济学家还没有找到完整和清晰的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