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国民经济管理
1004 0
2020-06-07

科技并不中立,健康码也不例外,它所具有的电子化、数据化、智能化特征,并未遮蔽原


最近一篇“湖北地区人员一律不得返京”的帖子和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呼呼全国各地全社会善待湖北人民”的手书,引发了坊间热议。在疫情期间,如何在社会的公共安全和个体的自由流动之间取得平衡,需要精细化、动态化的敏捷治理。显然,无论是我国之前的“单位制”,还是层层下压的行政体制,抑或立足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均无法应对复杂多元的社会目标,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就此而言,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治理,将“规制科技”(RegTech)引入疫情防控之中,正当其时。

01



规制科技的潜力

作为Regulation 和Technology的合成词,RegTech主张将“科技”和“规制”有机结合,通过将创新性技术应用到现有规制过程中,达成更有效的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处置要求。毫不奇怪,作为技术密集和规制密集的领域,监管科技最早出现在金融领域,2015年,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将RegTech定义为“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运用新科技促进金融规制法规之实施”。之后,不论是国际上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还是中国《监管科技总体建设方案》,均从金融监管的角度去理解规制科技。

但规制科技的价值不限于此。在规制国家(regulatory state)兴起的背景下,规制早已从狭义的经济型规制,迈向保健卫生、交通安全、消费者保护、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确保教育文化福利等社会性规制。另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型“使能科技”(enabling technology),可以突破技术设计之初的目的限制,广泛应用到迥然有异的场景,并为截然不同的主体赋能。规制和科技的双重扩张,使得规制科技能在这场防控疫情一显身手。

02



作为规制科技的“健康码”

“健康码”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化的健康评估证明,其用于进出社区、办公口、交通卡口、机场火车站等多个场景下的扫码核验,实现民众一次申报,各场所一体通用。在申请健康码时,民众通常需要在相关App或小程序上注册并提供自身的实名信息,验证用户身份(部分应用可能会用到人脸识别技术)之后,填写自己的体温和接触史等健康信息,并结合权威数据平台查询用户的行踪记录、健康状况等,最终生成一个带有颜色标记的二维码,作为用户的健康证明。

呈现出鲜明的规制科技色彩。首先,健康码以手机为基础。研究表明,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终的科技载体,民众对手机的使用有效地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2018年,英国学者Simplice A. Asongu等人对47个非洲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非洲的手机数量与治理指标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在此意义上,手机可称为衡量“善治”(good governance)的重要变量。其次,健康码是数据驱动的产物。因信息技术而兴起的规制科技,随着数据聚合、处理、解释、建模、分析和预测的出现而不断发展。从个人数据的收集到数据触达,从各类数据的共享到数据分析,从政府数据决策到各个场所的监督执行,健康码同样建立在数据之上。最后,健康码是“经由设计的规制”(regulation by design)。健康码并非一个孤立的存在,它经过精心设计嵌入到疫情防控的流程之中。根据2020年2月25日国务院《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健康码成为行政机关综合判断个人健康风险等级,获得出行、复工资格的法定证明。就此而言,健康码印证了美国法学家Lessig的洞见——“代码就是法律”。
健康码充分发挥了规制科技的优势。它以KYC(知晓你的用户)为目的,通过关联内外部数据库进行交叉核验,精确识别人们的身份特征,回归到疫情防控的本质,从而“不以地域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基于疫区和种族的歧视。湖北黄梅县交警与江西九江警察近日发生执法冲突,凸显出其他省份对“湖北人”的污名化以及由此而来的非理性恐慌。最终,两地政府联合发出公告:双方互认湖北健康码和赣通码,两地群众持绿码通行,不需要其它任何通行证明。而这,正是“健康码”的意义所在。不仅于此,凭借与确诊、疑似病例数据的交叉比对和实时计算技术,健康码一方面能够协助公民评估自身风险,另一方面帮助政府部门识别高风险的行为和个人,并且可以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预判未来风险,提升疫情管理能力。

03



从规制科技反思“健康码”

透过规制科技的棱镜,健康码同样面临着种种挑战。

信息技术鸿沟是健康码首当其冲的问题。如果说健康码基于智能手机而生,那么,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人群,健康码不但不便利,反而增加了麻烦。国务院“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中登出这样一段留言:“我爷爷奶奶70多岁了,普通老年手机都不会使用,更别说智能手机了。现在让他们整个健康码,对他们来说太难了。这样导致他们不能去超市买菜、去银行取钱、去医院开药。”根据美国知名智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报告,2018年中国智能机普及率不足70%(68%),位列全球第15名。事实上,各地已经意识到诸如老人等群体的弱势地位,但不论是上海由社工代为申领,还是浙江省衢州市“打印健康码送老人”的做法,均失去了健康码的本意。如何回应那些被信息科技排斥在外的“剩余之人”的求助,成为规制科技必须解决的难题。

数据质量、数据保护与数据共享是另一个难题。数据是健康码的弹药,没有可信的数据,就没有可信的健康码,所谓“垃圾进,垃圾出”。怎样在制度上和技术上防范少数人上传虚假信息,是健康码的当务之急。3月22日,一名患者持湖北健康码“绿码”从湖北省咸宁市返回兰州,28日被确诊。其原因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其中暴露出健康码数据错误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其次,对于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开放健康码的第三方均负有数据安全的义务,务必采取加密存储、加密传输、访问控制等相关安全措施。作为健康码的发起者和使用者,政府部门决定了“健康码”应用中数据采集的类型、内容、使用方式、使用用途,应当承担数据收集者和数据控制者的一系列义务。尽管个体的个人信息权益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可以基于公共利益的理由予以苛减,但仍要落实查询权和更正权。至于个人信息的收集范围,则可以突破“最小化原则”,转而综合考量个体风险特征和区域风险等级,采取与防控目标相适应的“比例原则”。同时,科技公司系接受政府委托进行数据存储、加工、分析的数据处理者,应严格按照相关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遵循政府指示使用数据,不得违反委托要求备份、二次利用或提供给第三方。最后,作为“流行治理”的一环,行政部门内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是健康码的当然之义。值得考量的,反倒是公私之间的数据共享问题。美国政府正与Facebook、苹果和谷歌等科技巨头积极商讨从智能手机获取位置数据,以便让公共卫生专家追踪冠状病毒感染数据。但是,针对这一提议,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强调其不准备、也不会将用户的位置数据大规模移交给政府。在欧洲,欧盟委员会已与欧洲电信公司和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了磋商,要求运营商共享匿名元数据来建模和预测病毒传播。回到中国,鉴于健康码与特定个人关联,企业向政府机构提供数据之时,事实上不可能采取欧洲做法,提供匿名化的个人信息。故此,若政府要求企业共享相关数据,亦应受到向个人直接收集数据时的所有限制,企业无权自行决定是否共享。

科技并不中立,它始终被它所栖身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所塑造,体现着设计者、使用者的权力行使和价值目标。健康码也不例外,它所具有的电子化、数据化、智能化特征,并未遮蔽原有的行政行为属性。在政府电子留言版上,就“个人对湖北健康码生成的颜色状态不认可?”的问题,官方在3月2日的回复非常简单:“省公安厅、省卫健委会同省政务管理办共同建设全省统一比对数据库,按审核比对结果信息制发健康码。人工无法干预或修改结果,这也是为了您的健康安全着想,请您理解。”由于健康码影响公民自由甚巨,上述回答显然无法满足依法行政要求和公众期待。为此,政府部门尽可能向公众披露健康码使用的数据和运算的逻辑,更重要的是,应赋予公众异议并获得合理说明的权利。事实上,政府部门也已改弦易撤,其3月11日回复说:“如果个人认为和实际不符,可通过12345热线或纠错功能发起申请,经县级防控指挥部核实确认,确需修改的将在后台完成修改工作。”但这依然不够,亟待借鉴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解释、说明职责,并通过算法审计等技术手段予以落实。

不仅如此,“国家通过技术之眼观察社会图像时,它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倒影”。命令服从的权力运作、各行其是的地方割裂、控制优先的封闭体制、政企合谋的利益共生都可能在科技外壳下,进入到健康码之中。为此,我们应当在健康码的设计中有意识地注入“公共安全、个人权利、市场竞争”等更多元的价值,敦促政府和企业负责任地使用这一技术,维护公民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将不同价值“翻译”成技术和规制语言,需要公众代表、专家学者、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与政府共同努力,如此方能塑造灵活、包容、有效的规制科技。
健康码虽小,可却蕴含变革的无穷潜力。能否以危机为契机,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的方式,缩小信息鸿沟?能否以危机为契机,落实数据开放和共享的整体机制,强化政府机构的数据保护责任?能否以危机为契机,推动建立“科技伦理委员会”,实现政府、企业、专家和民众一起“科技向善”?我想,如欲不令“多难兴邦”沦为口号,这些问题都等待着我们交出答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