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商品
一.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性(对生产者以外的人来说)
1)
对生产者而言,使用价值具有社会性
2)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
与社会制度无关,属于永恒范畴
2.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3.
价值:体现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相互交换的基础
4.
二因素的关系:对立统一
二.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2.
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了社会分工,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3.
具体落定具有永恒性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力劳动力的耗费,(抛开劳动的具体方式)构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三.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1)
社会分工:形成社会劳动(为他人劳动)
2)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人劳动,生产什么,什么时候时候生产属于个人事情)
私有制条件下,首先表现为私人劳动,客观上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唯一途径是商品交换的成功(劳动得到社会承认)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
一.
决定
1.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时间决定
几种含义:
1)
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社会正常劳动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要的劳动时间安。只考虑生产条件来考虑市场需求
2)
部门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考虑市场需求,把它与生长条件联系起来,如果生产的商品没有市场需求就不称其为社会必要劳动
3)
两种时间是一致的
若wp=wd单个商品可以按照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出售;wp<wd意味着在这种部门投入的劳动总量不够会引起两种后果:①单个商品的市场价格会高于按照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生产者获得超额利润②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一部分社会资源会转移到该部门,增加该部门的劳动量;wp>wd相对应。所引起的资源转移方向不会适可而止,常常会过头。
2.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和技能知识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简单劳动:具有一般劳动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两者的区分需要一定的生产条件,条件不同两者可以转化。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是在市场上自发体现出来的。
二.
变动(单个商品价值量的变动)
劳动生产率引起单个商品价值量的变动(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只会影响单位时间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变化,价值总量不变。变动趋势是一定的。
第三节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商品拜物教
一.
亚细亚生产方式
1.
马克思,恩格斯论亚细亚生产方式
针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提出,1853年,马克思在一篇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亚洲式的社会”的概念,区别于西方社会。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再次提出“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又一次提出。《资本论》第三卷仍有这样的提法。
2.
讨论
本实际二三十年代,苏联学术界发起与一些国家的革命,包括中国有关。共产国际指导革命失败,引发了革命的性质和道路问题。有些学者借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认定东方社会处于停滞和倒退状态,利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批驳。
六七十年代,讨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有关,主要问题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地位。两个学派:①无所谓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之分。社会按照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斯大林的观点即无东方社会一席之地,②西方学者(法)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应又一个独立的东方社会。
二.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确切含义,八种观点的其中三种
1.
指原始社会 马把东方社会放在社会形态演变的第一位。具有原始性,普遍性
2.
处于原始社会之后和奴隶社会之前的混合形态,过渡形态,兼有两者特点。
3.
马克思心目中的原始社会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原始社会。特点:
1)
没有土地私有制
2)
全国分为许多各自孤立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
3)
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府掌握重要的水利交通等公共工程。
4)
社会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两种观点:①中国及日本的历史确实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
②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符合历史实际。
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不能硬套,也不能一味求证于经典,而忽视眼前活生生的例子。
三.
商品拜物教
1.
商品表明上很平凡,其实很“古怪”。由此产生了神秘性,人们对此有类似于宗教的崇拜。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并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都不具有神秘性,而是在于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取得了特定的存在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们的劳动性质和相互关系表现为物的性质,物的性质天然的代表了人。商品是能感觉又超感觉的东西。
2.
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
1)
拜物教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拜物教-否定
2)
商品拜物教与商品生产相联系
3)
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拜物教
3.
存在的作用和影响
现代社会中,商品货币化,拜物,拜金,消极作用,同时也能给社会带来发展和高效率。拜物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马:“资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勤劳和致富的愿望。”辨正分析,不能因消极作用而否定其积极影响。
第四节价值形成的发展
一.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
1.
确认价值表现的两级: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主动;右边是被动的,起等价物的作用。这种形式必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商品上,而不是同一种商品。
2.
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相对的表现在等价物上。原因:两种商品都耗费了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性质上相同,数量上“通约”
3.
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交换价值的比例)
价值量不可能完全在交换中表现出来,量的规定性是在经常变化的。四种情况:①A变B不变;②A不变B变;③④AB的价值都变化,其交换比例可变可不变。
4.
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
1)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二.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可以和很多种商品经常交换
x量商品A=y量商品B,C,D,E……(等价系列)
性质:在该行是中商品的价值阵子体现出来。商品作为一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得到真正体现。原因:一种商品不只是和另一种商品发生经济联系,而是与整个商品社会发生交换关系。扩大的价值形式使商品的价值量更加得以确认。该形式也有其缺点:
①商品的价值表现是永无止境的,只要出现一种商品等价系列就需要延长
②交换存在一些困难(物物交换的前提是商品为双方分别需要,否则无法交换)
三.
一般的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一系列商品=一种商品(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长生活,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简单,统一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也是变化的。
四.
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金银中只有一种是真正充当一般等价物,起着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作用。否则与货币只能是矛盾的。对金和银的估价过高和过低,在这种情况下必定有一种会逐渐退出商品流通。估价过高:劣币;估价过低:良币。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
第五节货币的职能
一.
价值尺度:货币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量,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价格标准:给货币商品的一定的数量单位。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二.
流通手段:货币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此情况下,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消极作用:在一定时间和市场上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
三.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被人们当成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能够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能是想象中的货币,也不能是货币符号
四.
支付手段:延期支付的货币,买者和卖者之间可能形成债务和债券关系。支付工资,地租
五.
世界货币: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充当货币(国家之间财富的转移。最初的世界货币是贵金属,现在已经纸币化)
第六节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
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义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
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通过价格的波动来竟配)
②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③促使两级分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原因,时间的差异)
第七节通货膨胀的问题
一.
含义: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上升。(纸币的发行量只限于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
通货膨胀不等于物价上升(古典意义上的含义与物价上升不同),但再现代社会中:常常将两者等同起来。当物价上涨达到一定程度就称为通货膨胀,能否等同只是一个数量问题
中国出现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开始于80年代。1980年物价上升原因: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85年后上升明显。政策调整:价格放开,国家定价逐渐变为市场形成价格。88年影响最大,在全球排15(前20位有4个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中国,无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大抢购现象。
二.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
1.
通货膨胀是否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论)
2.
通货膨胀是否可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有益论)
1982年开始讨论:国家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持货币稳定。原因:物价上升,财政赤字扩大
基本目标是保持经济增长。原因:物价上升尽管明显,但并不严重,财政赤字过大可以实行财政紧缩,依靠银行放松
以后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进行
86年以后,围绕“证据”进行,强调实证
a)
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①农业落后;②产业结构不合理,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升;③生产要素短缺,如货币
b)
持否定,对亚洲四小龙的分析,完全可能在价格稳定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c)
认为没有必然联系。折中。对这两个问题持肯定态度的观点占上风。
三.
恶性膨胀:通货膨胀达到政府无法控制的程度。不能仅从通胀率来考察
四.
通货膨胀对各个经济主体的影响:(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
政府:受益者①政府是净债务人②通胀条件下,税收增加(按名义收入征税)
消费者:一般情况下是不利的。①购买力降低,实际收入下降;②影响购买的消费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需求观;③与消费结构有关
企业:出现虚假利润,库存生产资料大量增加,企业购买行为变化
价格波动的混乱引起信息不准确,导致企业政策的短期行为
五.
对就业的影响
1.
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同方向变化的,既然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确定,则与就业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
80年代,中国失业为在职失业,即一部分人劳动生产率均为0,该现象会导致低效益,因此是不会长久的。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2.
取决于两个方面:①管理水平;②生产任务的饱满程度,即需求问题(政府需求和市场需求)
通胀对就业的影响转化为与需求的影响
一种观点:这种影响是双重的
货币过多时,可以刺激需求,促进就业,对在职失业产生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不能高估。中国经济是短缺性的,应该不存在需求问题。有人认为应当把货币投入短线部门,使这些部门有充分发展,从而解决制约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