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实施上,一大问题就是“官热民冷”。如何塑造一个公众都感兴趣、利益影响面大的战略目标尤为重要。
文 | 沈晓杰
长三角一体化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国家的“重点工程”。尤其是两年多前国家最高领导人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中央部门到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就举措不断,中央层面还专门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此前,沪苏浙三地还在结合部共同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被称为“开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在前几天结束的今年两会上,长三角一体化又一次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但实事求是的说,尽管长三角一体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政府层面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它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的“作品”太少。660平方公里的示范先行区,尽管被戴上“新征程”的高帽,但它也只占到长三角35.8万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的0.18%略多。更何况和官方的热炒相比,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真正主体和主角的市场和民众,远没有出现官方所预期的热烈反响。
如何使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从政府层面“轰轰烈烈的政治课作业”, 变为公众热情回应、市场反应强烈和社会各方齐心协力的巨大行动,这就需要上上下下找到“破题”的最佳切入点。
长三角一体化或长三角都市圈,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82年,时任国家领导人就提出包含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等城市的、“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在当年底,国务院还发布过关于成立上海经济区通知的红头文件。从此之后,长三角经济圈或一体化的各种文件和呼声就不绝于耳。但是,尽管长三角的概念越来越完善,所包含区域也越来越大,38年下来,长三角一体化的伟大构想,还似深藏闺中待嫁的美娘,难现风采,更不见果实。
长三角一体化从提出至今,38年未能宏图大展,这中间最大的制约,既有中国行政体系及政府治理分割等体制机制的制度和政策障碍,也有一个如何“破题”的战术问题。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实施上,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能给公众和市场带来广泛“获得感、存在感”的切口,塑造一个公众都感兴趣、利益影响面大的战略目标的开启和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