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的世界繁荣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很多种力量都可能导致全球化大厦倒塌,包括看不见的病毒。
文丨科技创新史学者 董洁林
编者按

科技学者、《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的力量》一书作者董洁林自3月开始,与同仁一道花费大量精力,向美国与欧洲捐赠和运送口罩。她对中国制造的医疗物资在海外遭遇波折有许多亲身体验,对大疫将如何改变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以及口罩折射出的百年来技术的变与不变,都有诸多思考。以下是我们的访谈实录:
Q
FT中文网:听说你最近一直忙于在为美国疫情严重地区捐赠口罩,能否简单描述你们围绕口罩所做的志愿工作?
董洁林:2020年1月下旬,新冠疫情在中国武汉爆发,全球各地的医疗资源纷纷汇聚到中国,口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时,一些美国的朋友充满激情地筹资、扫货,然后发运口罩和其它医疗物资到武汉和中国其他地方,我也收到了美国朋友寄来的口罩。
3月份局势迅速反转,美国新冠爆发。我和一些当年由李政道先生组织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的朋友们,捐款在中国购买口罩,然后以“无国界物理学家”(Physicists Without Borders)的名义,赠送给美国及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我们一共购买捐赠了5万多个口罩,大部分是医用外科口罩,少量KN95,然后小包快递给美国疫情严重地区的医疗机构、学校、老人院、警察局、消防队等地方,也有少量寄往欧洲,共有60多个机构收到了我们的口罩。当然,对这场旷世疫情,这只是杯水车薪。
Q
FT中文网:你们的志愿工作,主要出于什么动机?
董洁林:就我个人来说,首先,经历了这几个月的疫情,我自己积累了很多焦虑感和无力感,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是自我疗伤。另外,我感受过很多美国人民的善举,很乐意有机会尽点心意。还有,这场瘟疫让世界撕裂得非常厉害,我希望大瘟疫过后,不管哪国的人,如果能记住他人的丁点儿善意而不是恶意,也许世界会温暖一些。个人力量微薄,拉不住逆向而行的火车,但仍然可以从收到口罩的人们给我们的来信中,感受到人心的感动和美好。“甩口罩”肯定比“甩锅”好。
Q
FT中文网:最近几周,来自中国的部分口罩和医疗物资因为质量问题遭到一些国家的拒绝。基于你们的采购过程,你认为这些物资从资质上看,究竟有什么问题?
董洁林:新冠爆发前中国就是口罩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从2020年初到3月,中国口罩产能突飞猛进,从日产两千万个上升到两亿多个,但质量良莠不齐。由于新冠蔓延,世界对口罩的需求急剧上升,这对中国相关厂家是市场机会。然而,各国对医疗物资质量的监管一直都比较严格,对各种型号的医用口罩都有自己的标准。新冠爆发导致的突如其来的口罩供给和需求的巨大变化,使得原来的体系和秩序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国规则不断变化。急迫的现实需求和恐慌情绪、对质量的要求和妥协、各国间的互信等多方面,都呈现出非常大的张力。
在口罩领域,我们都是外行,因此难点就是在这变化多端的环境中,从中国上万家新老口罩厂家中,筛选出符合欧美质量要求并有现货可卖的货源、尽快运往需要的地方。
我们知道,欧美医用口罩都有各自的资质要求。一些人向我们推荐了十几家有欧美“资质”的口罩公司,遗憾的是,在查看了这些“资质”文件之后,我们可以确认,它们全部都不是合法授权机构出具的文件,都是无效证书。很快,我们就学会了如何从美国FDA和欧盟相关机构的网站去查证相关厂商到底有没有资质。结果是,中国口罩厂商在欧美完成了合规程序的非常少,而那些真有资质的厂商,产品供不应求,散户是基本上买不到的。
Q
FT中文网:在资质问题以外,全球范围内医疗物资的调度运输,一度也十分混乱。你们最终是如何将口罩送达的?
董洁林:口罩在中国出口、运输、然后在美国进口这个物流过程,两国的规则也变化极快。原来我们的计划是,购买符合美国资质的整批口罩出口,捐赠医疗机构,但最后放弃了这个思路,改为购买符合中国资质的优质医用口罩,用小包快递给对资质没有严格要求的美国医疗机构和非医疗机构,这样运输成本增加了很多,但也让整个操作可行了。在这个过程中,“1药网”的小伙伴们一直在提供帮助,否则计划是难以执行的,该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于刚博士也是我们CUSPEA学者之一。
Q
FT中文网:口罩及其它一些医疗物资,通常被视作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现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物资的层面。你觉得疫后各国会把这类物资的生产纷纷迁回本国吗?
董洁林:虽然口罩的技术含量不太高,但包括口罩在内的很多传统产品的制造工艺,都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从“低科技”制造走向“较高科技”。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过程,公司在世界各地布局供应链的核心指标是“成本”,同时兼顾产品供给市场的及时性和灵活性。资本家们希望用最少的投资和最短的时间来降低成本,他们较少投资于制造业技术的更新换代,而选择了不断追求世界上优质而价低的劳动力,从而更快获利。因此,最近二十来年中国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工厂”,现在越南和印度等劳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也正在分食这块制造业大饼。其结果是,欧美等发达地区很多产业的制造业空心化,不仅丢失了工作机会,也使得制造业技术创新乏力,并可能失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