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148 1
2010-07-11
读张五常《货币战略论》的一点感想(一)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的选择

前段时间人民币汇率问题炒的沸沸扬扬,到底该不该升值?如果升值又该升多少?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货币不是交易的媒介吗?货币不是用来促进交易,减少交易费用而存在的吗?货币作为衡量物品价格的这把尺子不是应该保持稳定吗?如果人民币的币值轻易就能由政府来决定,何来币值稳定?试想一下,如果温度计和尺子的刻度整天变来变去,那温度如何确定,今天1米长的桌子明天变换一下尺子的刻度一米长的桌子一下子变成两米,后天又变成三米,改天再变成半米,桌子还是那张桌子,而长短不断的变不是很奇怪吗?一两次的变化也就罢了,问题是不断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可以想象货币刻度的变化会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
货币是央行的负债,人们以物品换来货币,就有权利将来用货币换回相同价值的物品,如果换回的物品比原来少,央行就构成了违约,因此,保证货币币值稳定是央行的义务:当物品价格上升时,也就是货币贬值,货币过多,央行就要回收多余的货币,反之,央行向市场投入更多的货币。但是,一个问题出来了,如何保证货币的币值稳定呢?以前是将货币与黄金挂钩,即我们所熟悉的金本位,还有后来的金汇兑本位(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这两种货币制度对经济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黄金数量的限制,以黄金为本位发行的货币数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所谓的特里芬两难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那么,有没有一个可以替代金本位制度的货币制度来约束政府和央行的行为,保证币值的稳定呢?当然是有的。我最近拜读了一下张五常教授的大作《货币战略论》,豁然开朗。张五常教授建议的人民币以可以成交的一篮子物价指数为锚,保证一定数量的货币10000或者1000元可以购买一个固定篮子的物品,而这个篮子内的物品种类及各种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保持固定。由于此篮子中包含了衣、食、住、行的几十种物品,炒家也炒不起来,而各种物品是可以随时在市场上买到的,央行只要保证这个篮子的物品的总价格为10000元或1000元即可。很多起初看到这一观点的人甚至某些有名的学者会认为物品的价格被管制了,人民币的汇率也固定了,这些都是很肤浅的理解,恰恰相反,各物品的价格是变动的,人民币汇率也是浮动的。那如何理解呢?
先来说说物品价格是如何变动的吧。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假如此篮子物品由1千克猪肉,1千克棉花,1千克钢铁组成,并且猪肉价格为1千克20元,棉花价格为1千克20元,钢铁价格为60元,很显然100元人民币=1千克猪肉+1千克棉花+1千克钢铁。假如钢材价格上涨到85元,一篮子物品的价格1千克猪肉+1千克棉花+1千克钢=125,则政府为了保证货币的购买力,则必然减少人民币,则此时篮子内的物品价格又如何变动呢?我们很快就可以得到125/100=85/X=20/Y=20/Z(注:X、Y和Z分别代表央行回收人民币后1千克猪肉,1千克棉花和1千克钢铁新的名义价格),1千克猪肉之价变为16元,1千克棉花之价变为16元,而1千克钢铁之价变为68元,而篮子内物品的相对价格并没有发生变化(即68/16=85/20)。经济学告诉我们,物品的价格永远是相对价格,依此看来,上述情况何来物价管制?央行守住一个稳定的物品篮子并没有影响到物品的相对价格,只是影响各种物品的绝对价格罢了。也许有人会问,上述情况下为保证人民币币值央行调控人民币投放量导致物品绝对价格变化那么大,这也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变吧。上述例子只是为了便于我们分析的一种极端情形罢了,真实情况下我们可以在篮子中包括50种甚至上百种物品,这样在50种商品的物品篮子中,每种物品的值总额只占其中的百分之几,假设为百分之二吧,那么即使这种商品的价格翻倍(其实短期内很难翻倍的),央行调控人民币币量之后其他商品的绝对价格也只就变动2%罢了,影响甚微。
那人民币汇率又如何是浮动汇率呢?让我们还是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设初始状态篮子中仅有两种商品,棉花一千克50元,钢铁一千克50元,100人民币=1千克棉花+千克钢铁。同时,1欧元等于10人民币,这样一千克钢铁5欧元,一千克棉花也是5欧元,如果某日国际钢价狂涨,一千克钢铁变成15欧元,而国内的钢价被国际决定,也就是一篮子物品变成了200元。央行为兑现诺言,要回收人民币,使国内钢铁1千克价格变为75元,棉花一千克变为价格25元,钢铁和棉花的相对价格在央行回笼货币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同时1欧元=5人民币。可以看到,虽然人民币紧钩一篮子物品,无论用什么去标价这些物品,人民币的购买力是不变的。而欧元没有以一篮子物品为锚,而当物品价格上升时,欧元相对于实物贬值了。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上分析中看到表面上是欧元对人民币贬值了,但人民币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实际情况应该是欧元自身发生了贬值。由此可见,将人民币与篮子物价指数挂钩并不是有的人理解的固定汇率,而是可以相对于其他货币自由浮动的。并且一篮子物品选用外国市场的没有问题,不会因外币(相对于实物)的升值或贬值而改变了用外币标示的价格,就使这个货币制度失效。
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媒介,基于这一本质央行唯一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但要保持币值稳定,货币必须有一个锚,而这个锚的选择就是上述的一篮子可成交的物价指数了,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货币制度的实行并不会带来物价管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固定汇率制度,相反,物价和汇率都是可变的,而这正是以一篮子可成交的物价指数为锚的货币制度的高明之处。


读张五常《货币战略论》的一点感想(二)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单一目标制还是多重目标制?

上篇谈到央行的唯一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也就是说央行应该采取单一目标制而不是多重目标制,即不应该以货币政策来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按照我们从教科书上的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具有替代性,一定程度的通胀可以减少失业率,这就是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了。按照通常的解释,因为存在所谓的货币幻觉,短期内的通胀可以通过降低实际工资从而能让厂商雇佣更多的工人从而减少失业率了。然而,从较长时期来看,工人会发现物价普遍上涨而要求提高名义工资从而导致实际工资回到原来的水平,于是失业率又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因此,可以这样说,货币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减少失业,但从长期来讲,它对解决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根本无能为力,它只能被当作一种过渡性的工具来使用。至于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替代性的存在,也是有前提条件的。
那么,这个前提条件是什么呢?一般的教科书上可是没有提出来的,那就是由于工会势力的存在和强大,要求政府规定和提高所谓的最低工资了。以每小时8美元最低为例,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最终雇佣的是那些每小时产出收益大于或者等于8美元的工人,而每小时的生产率小于8美元的工人则不会被雇佣,这个时候失业率就产生了。政府不愿看到失业,怎么办呢?搞起通货膨胀,从而降低实际最低工资,这样企业就能雇佣更多的工人,皆大欢喜也,这就是所谓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由来了。但是在长期,由于货币幻觉的消失,实际最低工资又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失业率又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只是搞起更高的通货膨胀罢了。因此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由于最低工资的存在,工资存在着向下刚性,也就是缺乏向下弹性了。这也是货币政策在一段时间内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了,离开了这一前提条件,货币政策对减少失业,保证经济增长毫无用处,只是让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罢了。
在此,我不禁想到,提高最低工资的初衷固然是为了提高农民工收入,更大了一点说还能用来增加居民的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但经济学的分析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一腔激情,而是要理性分析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可行性。提高最低工资只是保护了一部分人(上述生产率在8美元以上的工人)的利益,而另一部分人(上述生产率在8美元以下的工人)失业了,这不是在人为的扩大了收入差距吗?我们整天高喊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这不是很讽刺的事情吗?另外,提高最低工资客观上又为那个用货币政策来减少失业,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创造了条件。这也奇怪了哉,为了达到提高工人收入的目标,而规定和提高最低工资,最低工资的提高又造成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为了减少失业,又用货币政策来搞起通胀降低最低工资,到头来两头都想顾的后果是什么呢?结果可想而知,这不得不说又一个更大的讽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11 22:43:46
字太小。。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