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605 16
2010-07-13

     回顾一下近年来,我们好多地方在应对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时,除了救灾,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遭遇了N年不遇的(大旱)或者(洪水)或者(冰雪)或者(严寒)或者(地震)”;往年看汛期新闻,最常见的也就十年、二十年甚或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已属罕见。今年“百年”已成小儿科,先是有南方某地发生五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紧接着,青海又出现格尔木河流量超“两千年一遇”的洪水标准,随着越来越多的“N年不遇”接连不断的出现,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有这么多“N年不遇”吗?



    “N年一遇”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刷新记录,固然有气候变化异常的原因,但就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吗?越是归结于概率极小的极端事件,就越是能给利益攸关方带来某种好处——防护保障工作做的好,可借此提升政绩声望;反之,则是老天爷成心捣蛋,挨扳子的是“天灾”,没自己多少事。有这样明显的好处在里面,“N年一遇”想不成为“注水鸡”都难。

    N年一遇这种表述方式始终令人费解:到底指的是上一次与此灾害等规模的灾害发生在N年前呢,还是有史以来每隔N年来一次这样的灾害呢?如果是此等灾害N年前就发生过一次,那似乎应该表述为"这么大的灾害,N年前的XXXX年发生过一次"才准确。如果是按历史纪录发生此等灾害若干次,再被合计年份除而得出平均每N年一次,那也应该表述为"按历史记载,平均每N年才发生一次"……



   

与常识相悖的新闻,如果不能给个明确的科学解释,老百姓只能认命,转而相信唯心论。拜气象局没有用,不如给老龙王供点香火钱,或许不会时不时来个“N年不遇”吓破咱的胆。N年到底有多大?只有一个人能回答,那就是“差不多先生”。胡适笔下的这个中国最有名的人死到临头还在念叨,“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



    既然概念含糊不清,可为什么一有灾害来临还一如既往地用呢?琢磨来琢磨去,总算读懂了后面的一点潜台词。原来,这N年一遇算是一块万能布。当灾害导致了种种重大损失的话,它就是一块遮羞布,用它往那些损失前面一挡,谁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想脱干系的就此便轻松松地脱了干系。如果准备充分,抢救及时,在抗灾中取得了种种成绩的话,它又变成了领奖台上的大红布,贴到谁的脸上身上不是喜庆?想得荣誉的自然红彤彤地得了荣誉。



    除了追究“谎报灾情”的官员责任外,还要避免人为的“N年一遇”2005年2月的暴风雪压垮了湖南输电网电塔41座,这该算“前车之鉴”了吧?怎么2008年1月的暴风雪居然“依样画葫芦”,照样压垮一大片?这也属于“没有经验 ”、“估计不足”、“出乎意料”、“此次气候实属异常”、“设计标准没有考虑到”吗?不对。灾害后有关科技人员已经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已经提出了不少建议改进措施。可见这不是“没有料到”的问题,而是“早已料到”的问题,是“有关方面”有没有采取措施、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的问题。 官员问责不能只是停留在书面上,领导的讲话中,更要是落实在问责中。




更多内容:http://news.sohu.com/s2010/dianji47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13 11:10:23
只有天灾才能遮掩人祸,“千年一遇”嘛,政府也无能为力啊,非我失职哦。古代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政府还会有形式上的“罪己诏”,现在连这点都没啦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3 12:17:04
不如请高人介绍一下极限分布的原理,或提供一些资料、链接,让大家知道千年一遇,百年一遇是如何确定的,究竟谁对谁错,谁在乱用统计,就很清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3 12:29:58
随便一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3 13:47:58
遮得好啊 遮得好
欲盖弥彰的道理看来没被理解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3 13:49:43
我说,1921年不就发生了万年一遇的事情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