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胡萝卜、鸡蛋还有咖啡豆,这三样东西在一样大的锅里、一样多的水里、一样大的火上和用一样多的时间煮过。可它们的反应却迥然不同。胡萝卜原本粗壮、挺拔且高傲,然而,它屈服于沸水,变得柔软且脆弱;生鸡蛋是那样的脆弱,蛋壳一碰就会碎,可是煮过后连蛋白都变硬了;咖啡豆没煮之前也是很硬的,虽然煮了一会儿就变软了,但它的香气和味道却溶进水里变成了可口的咖啡。
转眼间已到了大二下学期,象牙塔里的我们终究要踏入社会这个熔炉。在残酷的现实――工作难找,毕业即待业的面前,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我是貌似强壮的胡萝卜?我是那个最初有着滚动的心和洒脱的精神,但是加热后就变硬了的鸡蛋?求职好比一场“马拉松”,不仅是身体的透支,更是心灵的折磨。在历经摸打滚爬、上下求索后,我的外观确实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是在我内心深处却痛苦不堪,大脑麻木僵化而且心灰意冷,我还有一个善变的头脑么?或者说,我应像咖啡豆那样,融入沸水,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答案当然是后者。
三峰叠加,庞大的待业阵容是我们不能左右的;金融海啸,无情的裁员、减招也是我们所不能扭转的。此时此刻,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昂起头来,大步向前,从容应对!车到山前总有路,莫恐慌,早绸缪,尽力将就业之难溶化成香纯的咖啡,悟透了煮咖啡里的哲学,也就为你求职路上的一帆风顺平添了几分胜算和把握。
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怀揣一颗勇敢的心
“曾多粥少”的社会现实,家人的期待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多股压力聚合成的合力成了我们这些大学生甩都甩不掉的精神包袱。没办法,该走的还得走,但我们要练就过硬的“翅膀”,才能扛起生命的重担。在“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下,曾经自诩为“天之骄子”的我们也会有泪洒招聘会的无耐,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想到找工作“经验准入”的高门槛就会忘洋兴叹。然而,恐惧心理比恐惧对象更可怕。因此,做好敢拼敢闯的心理准备势在必行。
即便是接二连三的挫败,也要有再试一次的勇气;即使背负千斤重担,也从不怀疑自己的潜力。要记住,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只能是你自己。怨天?怨地?怨人?我们不是“怨妇”!相信我能,我能创造无限可能。
二耐“煮”,积蓄谋职的资本,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
宝剑锋从磨砺出,成才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点滴积累,厚积薄发。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熬”出来的,没有什么可以不劳而获。因此,大学生要苦练内功,强基固本,较早着手职业生涯规划。在此基础上,多参加一些“模拟招聘”会,演习就业,锻炼抗压能力,做到有备无患。只有身经百战,派上用场时才会应运自如。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社会里,切忌投机心理,没有什么比真才实学更能经的起时间的推敲。没有本领,再好的环境也是浪费。有了本领,再恶劣的环境也能出成绩。再者,吃别人嚼的馍不甜,自己身体力行,辛苦得来的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努力吧,在执著中创造奇迹!
三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溶”
心宽路才宽,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变通,得想的开。从一个多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你就不会囿于成见,受困于一时、一事。
如今,当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统招统分、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毕业生自主择业不是时髦,而已成了主流。不断的扩招,对应的是大学生的贬值,甚至成了比比皆是的“滞销品”。然而,“大学毕业生当国家干部,是白领,做技术工人是大才小用”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使我们一些大学生“挑肥拣瘦”,有业不就,既嫌脏、又嫌累,还嫌差,怕委屈了自己。事实上,从社会需求来看,出现了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怪现象。因此,我们不得不调整“一步到位”、“一味求稳”的心态,不要老盯着党政机关和高薪企业,适当降低期望值,摆平心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作者/hjwxc7或许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三十岁以前,不要指望自己做出什么大成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尝试。横冲直撞、四面出击,总比保守悲观、坐以待毙要高明的多。北大才子卖猪肉能致富,清华学生种蔬菜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不是“不务正业”,这叫白手起家。总是抱着一颗“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求职,到头来只能是无业可就。还有就是,与其几百个人一起去抢一个工作岗位,也许还不如自己创业当老板。此外,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来,唱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最强音,也是蛮不错的选择。再者,时下居高不下的“考研热”也可视为就业难的“缓兵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