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44 5
2010-07-15
“我们没想到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早知道这样,当时就不公布了。”7月14日,义乌市组织部一位一直负责义乌公务员农民户口一事的科长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神情疲惫。
  由义乌开始,一场围绕着公务员、农民和巨额利益之间的争论,已经引起全国的关注。

  “媒体导向错误了,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这一次是义乌率先开展这种类型的行动,目的就是不让公务员与农民争利”,面对记者,义乌市宣传部的官员不断强调着这样的观点。

  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述义乌市组织部科长则屡次表示,“94名将户籍从城市迁回农村的公务员,其程序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几封检举信引出195名公务员

  “一切源自一封检举信。”7月14日,一位一直负责义乌公务员农民户口一事的义乌市组织部某科长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面对记者,他直言近日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并且自始至终都拒绝透露其姓名。

  据该科长透露,在今年春节期间,义乌市组织部收到了几封检举信,发件人是几个普通农民,在信中,这些农民检举表示,某些公务员在近期将户口迁回农村,要求组织部门进行调查。

  “组织部门在得到信息之后,迅速展开了调查,并根据调查迅速发布了 《义乌市公务员户口迁移暂时规定》”上述组织部科长表示。

  据 《义乌市公务员户口迁移暂时规定》,义乌市组织部表示,“对因工作不力未能如期完成户口调查清理工作的单位,在全市进行通报,并视情况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进行问责,对拒不执行户口迁移规定的公务员,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一位义乌稠江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基层公务员在展示给记者上述文件时表示。

  此后义乌市所有公务员都根据颁布的规定进行了登记,共有195名公务员被查出使用农村户籍,其中有94人将户籍从农村迁出之后再次从城市迁回,而这也就成了后来引发巨大争议的缘由。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此事,并披露义乌的公务员之所以放弃城市户口进入“农村”,是因为每个农村户口的背后都有巨大的利益,“单个农村户口的价值或可以超过百万”。一时之间,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义乌官员称程序合法

  “将公务员的户籍迁回城市只是我们的例行工作。事实上,即便是之前公务员将其户籍从城市迁回农村,也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7月14日,面对全国舆论铺天盖地的质疑,义乌市组织部的人士表示,公务员户籍从城市迁回农村,符合有关法律法规。

  在此之前,有网友和评论人士纷纷质疑,多达两百名公务员保留农村户籍,或有使用权利谋图利益的可能。

  “在195名农村户籍的公务员中,共分两种情况。”上述义乌市组织部科长表示,“一种是历史遗留问题,即当初农村招收的干部,户籍并没有从农村迁出来,共有101人;还有一种则本来就是城市户口,但后来迁回了农村,这部分共有94人。”

  这94名原本是城市户口的公务员,成为本次事件中备受指责的一群人。

  对此,上述义乌市组织部科长解释道,“近年来,户籍制度逐渐宽松,如果在农村有房子的话,个人可以自主选择将城市户口转回农村。”据了解,只要是夫妻、父母或子女关系中的三者其一,就可以将户口从城市迁回农村。

  义乌市组织部的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他们的调查中,并没有发现有公务员使用权利,为其迁移户口制造便利或者强行迁回户口的现象。

  义乌组织部表示,截至今日,这195名公务员的户籍都已经被迁回成为城市户口。而据了解,上述195名公务员将其户口从农村迁回城市之后,义乌市组织部也并未对任何一名公务员进行过处理。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15 10:08:47
不是说全国药开始试点取消农村城市户口制度了吗?巨大利益驱使下的反常行为!值得深思,如果这次义务事件处理好了,就相当于给全国的公务员敲响了一个警钟;如果处理不好,则会接二连三、层出不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5 11:10:10
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5 22:44:42
肯定是农村有房子分,才迁回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5 22:56:33
这是人性的必然,谁不想去呢?为什么西部没有公务员迁农村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6 09:42:07
不光是公务员,普通大众对利益的趋之若鹜,到底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还是人本身的道德观就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