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一、地摊经济也要讲诚信
日前路过商业街,在一小摊贩旁,买卖双方发生了争执。买方说“我刚用了1次,这东西就坏掉了!”卖方说:“我是从正规渠道进的货,都检查过,肯定不会假。”争执到后来,卖者还蛮不讲理地说:“讲诚信是大买卖的事,我做点小买卖与诚信搭啥界?”按照他的逻辑,做小买卖可以不讲诚信似乎还挺有理由。这样的争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可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
小商贩的确存在着不讲诚信的问题。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最多的,是在小地摊上;蔬菜水果缺斤少两的,大多都发生在流动摊贩那;存在卫生隐患,客人吃坏肚子回去找,对方就是不认账的,也大多发生在街摊儿上。就在日前,同事一大早上班来,提了一袋水灵灵的大李子。同事说:“这可是新鲜的应季水果啊,绿色的,我在单位楼下看见一个老大爷拎个竹筐在卖,说是自己家李子树结的,再卖一天就都没有了。”对我们来说,城市里还真难买到农家的绿色水果,同事就赶紧付钱买了满满一大袋儿上请大家分享。第二天,那位大爷又出现在单位楼下卖自己的大李子。但没想到的是,紧接着的第三天、第四天,这位大爷又出现在附近,还是那个筐,还是一样水灵灵的大李子。这么一来,同事显然是被忽悠了,请大家分享的很可能不是农家自产的,说不定是那位大爷在哪进的货呢。凡此种种,使得地摊经济的诚信问题尤为突出。
小摊贩也要讲诚信,买卖双方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尊重,才能赢得回头客,生意才能越做越红火。否则,一时的蝇头小利很可能让你一辈子也无法摆脱小商小贩的命运。有个做了一辈子小买卖的老人,在向儿子交班时告诉儿子:“咱家那杆秤,我已经在秤杆里灌上了水银,秤杆扬得越高,水银越往秤盘方向流,给的货越少,顾客越满意;秤杆越低,给的货越多,顾客反而以为你少给了他,不高兴。按这绝招办,不愁发不了财。”几年以后,儿子发了财,成了大老板。在贺喜宴上,老人悄悄问儿子:“怎么样,老爸的法儿灵吧?”儿子却说:“正相反,我把您这法儿拧着用了。”儿子如果使用老爸的法儿,很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沿街叫卖的小商贩。正因为儿子宁可多给也不少给,才赢得信任,才有生意的兴隆,才有了自己的成功。
俗话说“黄金有价,诚信无价”。如果为一己一时的蝇头小利而失去诚信,真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小买卖讲诚信定然会做成大买卖,获取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靠做小买卖发家致富,最终做成大卖买,其共同的成功经验是讲诚信。台湾富豪王永庆卖米时,别人往米里掺沙子,涨分量。他却带着一家老小,起早贪黑从米中往外捡沙子,不捡干净绝不卖给别人。结果“好酒不怕巷子深”,很多人从老远的地方跑到他的小店来买米。小小米店老板成了台湾数一数二的大富豪。诚信的积聚过程就是逐步赢得市场的“游戏规则”,小商贩照样得遵守。
买卖无论大小、无论贵贱,诚信始终是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做小买卖不讲诚信,就是自欺欺人,最终照样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出局。
二、地摊经济也讲形象
地摊,我们随处可见,但你见过多少干净整洁的地摊呢?
一直以来,地摊似乎都是以脏乱差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不仅货品落满尘埃,摆放凌乱,连摆摊的人也大多无精打采、衣衫不整。有的摊贩随便坐在地上,困了乏了还会蜷缩在货堆里睡一觉,为什么不弄个小凳或者垫一点东西再休息?天气热的时候,有的还索性脱掉鞋子盘坐在地上,想没想过,既使你的脚再干净,顾客也会觉得不舒服?人家在选东西,你一口痰吐在地上,自己痛快了,顾客看着却立马走了……这样的情形在地摊聚集的地方很普遍。
地摊原本就价格低廉、利润微薄,如果我们要求它所能提供的环境氛围像大商场一样整洁明亮,那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小商贩安于习惯地摊的脏乱差,那就出问题了。即便地摊经济受其定位的限制,但至少可以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形象的底线——顺眼。干净、整齐就是顺眼的核心。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有些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即便上了学,穿的衣服也常常是简单固定的一两套,还经常是打了补丁的。有的母亲疲于应对生活的艰难,对孩子的穿着也就顾及不上许多了。而有的母亲,即便是在那样的年代,仍然可以让孩子的衣服基本保持干净。区别不在于家境,不在于衣服的好与坏,而是看她有没有设定一个形象的底线。干净的形象使人悦目、赏心,邋遢的形象却让人退避三舍,道理都是一样的。
不管你在哪儿摆摊,不管你卖的是什么东西,首要的是要吸引人来。要吸引路人停下脚步,除了产品实用性,整洁悦目的环境也往往是吸引眼光的因素之一。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加入了地摊一族,他们在地摊形象上做得就好些。西安有个女孩,在她的地摊日记中写道:“我想要摆摊,学了些经验,实地考察了下,最后决定卖椰壳手表。然后画了2张小海报还准备了个纸盒。第一天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下午6点多出摊了,地点选在一个人多的广场上摆了一个晚上,卖了11只手表收入135元,很是激动,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的话,心里是很满意的。”她是聪明的,吸引人的除了产品,还有色彩鲜艳、招人喜爱的漫画海报,再加上适时的吆喝,生意自然要比同行高上几层。而她旁边的地摊,大多还是老式的铺个简易的垫子,就开始见人吆喝了,往往弄得口干舌燥也没揽来多少路人。
可见,除了把产品摆放整齐,保持产品干净,还可以适当利用小型的海报、宣传画等吸引路人的眼球。不管是什么吸引路人停下来的,只要她停下来看一看,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何不着手整理地摊形象,让地摊的靓相成为一个亮点呢?
三、地摊经济也要讲品牌
谈到地摊经济也要讲品牌这个问题,我头脑中马上冒出了2007年底曾在网上火爆一时的“史上最牛乞丐”的事。“文学爱好者、行为艺术家、江城小丐”是夏海波名片上的头衔。他通常身前挂一张纸牌,上面写着“要饭”并用英文“BEG LIFE”注解;身后,几张写满了诸如www.9195(救一救我).com、百度、海波一生情等身份说明的纸张,从脖子上延伸至脚后跟。白天发名片说英文行乞,晚上写博客读诗书享受生活,湖北小伙夏海波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乞丐”。
把它引到这里来,绝无拿地摊经济与行乞相比之意,只是想说,作为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尚且萌发了品牌意识,给自己设计名片、网站、博客,那么地摊经济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反思呢?当然我们这里说的讲品牌,并不是说要让你拿品牌货来地摊上卖,地摊向来以价格低廉为最大诱惑力,品牌货也不大能卖得动。这里说的讲品牌,主要是从差异化的角度出发,打造地摊的知名度、美誉度。
树立品牌要从诚信上下功夫。比如别的小摊贩精心琢磨缺斤短两的法子,而你却恪守诚信经营,非但不少称,反而给的足;比如别的小摊贩一门心思宰客,有的东西要价严重高于成本,而你却坚持薄利多销,从不漫天要价;再比如当别的小摊贩还对零头的钱斤斤计较,而你却主动抹零,让方便和实惠给顾客。凡此种种,日积月累,都能很好地塑造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品牌就不必再愁没有回头客了。关于小地摊也要讲诚信,前文已经谈过,这里不再赘述。
树立品牌要从服务上下功夫。很多地摊创业者的服务态度让我感触极深,他们以真诚的心渴望达成每一个小买卖,说话的语气、讲解的表情、讨价还价的耐心,通常折射出比商店售货员要好得多的服务态度。在一个热闹的街道上,有两个年轻人推了一个制冰激凌的机器在一家商场门前卖冰激凌,他们写的广告语朴实动人:不太甜的水果味冰激凌,1.5元一个,来添一个?即便那些不常吃冰激凌的人,也常被这句广告语打动而购买。他们询问式地说:来添一个?而不是吆喝式的标语:来买一个吧!让人觉得很愉快。当顾客拿到冰激凌的时候,其中一个总会说诸如:这是哈密瓜味的,希望你喜欢。另外一个则满脸微笑地说:希望下次再来光临!说实话,冰激凌正如他们的广告语所说的不太甜,但是接受这样的服务,能让人感受到了大超市商场里完全不同的服务态度。这种服务精神的彰显,就是在为他们的小地摊创立品牌。
花絮:乞丐也打造品牌
麦克创意工作室刚开张,一个衣冠不整、蓬头垢面的乞丐就堵上门了。乞丐说:“现在乞讨这个行业门槛太低,竞争太激 烈,我想让您帮我出出主意,提高一下我的乞讨业绩。”
麦克觉得好笑:“你都混成叫花子了,还讲究什么业绩!”
乞丐说:“人即使再落魄,也得追求卓越吧!”
麦克被乞丐的话逗乐了,说:“那好吧,就冲你这精神,我帮你。”麦克思考了一下,说:“要在乞讨行业有所建树,就得先有个品牌,你以后在你面前立个牌子,上面写上‘上帝的儿子’,这样你就和其他乞讨者不一样了,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麦克喝了口水,又侃侃而谈起来:“有了自己的品牌,这还不够,你必须在乞讨方式上和竞争者区别开来。你的不同在于——以后不管谁给你多少钱,你只许收人家5美分。”
乞丐听了麦克的话,有点不明白:“那样,我的业绩岂不是更少了?不行,不行!”
麦克语重心长地说:“刚开始是有点损失,但你想想,如果有人给你一美元,当你把钱找给人家的时候,我估计那人会站在那儿愣了:怎么回事?你信不信,回家他就会把这事宣扬出去。那个给你两美分的家伙就更惊诧了,估计当时他就跟你翻脸——‘什么?你有没有搞错啊,你这里还设最低消费?他也会为你宣传宣传。这些人都免费为你宣传,你的知名度提高了,无形资产就增加了,现在是注意力经济年代,只要聚集了人气,就不愁不来钱。”
乞丐听了非常兴奋:“真的?那我就试试。”果然像麦克设想的那样,那乞丐每天忙着收钱、找钱,“生意”相当红火。几个和他在同一处乞讨的,长的都比他惨,可他们却要不来几个钱。没过多久,当地的报纸还以《一个具有职业道德的叫花子》报道了这个乞丐的新鲜事。“上帝的儿子”俨然成了名人。
又过了几天,圣都广场的一角虽然地上放着“上帝的儿子”的牌子,可人已经换了一个。“上帝的儿子呢?”有人问。答曰:“您问我们老板啊?去百货大楼门口找他吧。他要在那儿开一个分店,我是他雇来看老店的。”
四、地摊经济也能规模化
上海从2007年5月开始在部分路段对路边摊试行解禁,这些地段就成了地摊族的天堂。由于地摊族都集中在一些相同的路段,生意做得久了,一些人便发现了合作的可能。章妍卖的是饰品,就把摊子摆在一个卖女装的摊位旁边,顾客买服装时,往往也会顺手带上几件饰品用来搭配,两人的生意可以相互促进。
合作的时间长了,又有一些经营同类产品的地摊加入进来,大家开始商量组成一个联盟,一起摆摊,交流市场信息,实现商品种类的互补,也搞规模化经营。
事实上,这样大大小小的地摊联盟,目前在地摊族中已并不鲜见。地摊联盟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或QQ群,除了供大家交流信息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组织大家集体进货,以数量优势与批发商砍价,降低进货成本。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目前的一些地摊组织,其建立者和组织者恰恰是一些批发商、供货商,王俊就是其中之一。当发现了地摊的商机后,王俊马上建立了自己的地摊QQ群。现在,他已经拥有4个地摊QQ群,不但通过这些渠道销售自己的商品,还利用自己身处批发市场的优势,针对其他商品组织集体进货,从中赚取差价。对于供货商,地摊正成为一条崭新的销售渠道。“也许有一天,会出现品牌化、规模化经营的地摊连锁组织。那会是一张最庞大的供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