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问题是:阿罗在证明过程中,是不是应用了个人偏好,是不是以个人偏好的存在和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为前提,那么,我所说的问题在于:
把个人偏好和集体偏好断裂开,即不考虑个人偏好,而谈论集体偏好,当然有人认为不可取,不过我觉得不一定不可取。
因为,我首先假定了个人偏好的不合理性,而假定了集体偏好的合理性,就是我上面所说的,我认为个人偏好不稳定,因此,个人偏好在经济分析中,没有现实的应用意义(因为经济分析中,必须假定个人偏好是稳定的,但是用什么理论可以证明个人偏好稳定呢?我找不出来,只不过在公理中给定是这样,但这个公理与现实不符合,所以我觉得不承认这个公理,而是更加侧重于集体偏好,认为其更加稳定。
当然,有人说,没有个人偏好,怎么会有集体偏好?但是我的思维是:个人偏好与集体偏好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两者是平行的,关系不大。
或者可以理解为,我们不能通过原子的层面来推导出物体的形状和性质。就是这个意思。
阿罗可能就是在用小范围来衡量大范围,我觉得不必要。就如同争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一样。有人说,人有劣根性,那么如此来说,人生来就恶,有人说,人最初是洁白无瑕的,因此人生来本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来,无善,也无恶,而与环境有关。
那么我的问题是,有的人一学经济学,就被其中的公理所束缚,认为其公理放之四海皆准,那么只有能从其中推导出来的,才是对的,或者说,如果不能从中推导出来的,就是错的。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是可以推导的,但前提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而且这两个是公理,不是定理,无从证明,只有实践。
但我的老师告诉我,三角形内角和不一定是180度。
为什么呢,因为,在大范围内,平行线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平行公设是不成立的。
因此,跳出一个大圈,才能有更大的范围。
在最初,我就没有承认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个人偏好的公理,那么你再用这些公理来约束我,就不对了。而我只承认实践。我认为市场选择,体现了集体选择的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相同收入的群体,在市场选择时,有惊人的相似?难道只是偶然吗?
西方经济学有两个公理:一是个人效用论,二是理性人(前提是自私人),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这两个公理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现实不符合,这两个公理,就可能存在了问题,更不说其它的理论了。
如果我们引入了新的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现实,并且可以超越原有的范畴,那么我是支持的态度,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更多的是观察、思考、实践,而不是课本、导师、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