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6-4-28 09:59:00

不是我经济学书读的少,而是许多书,都不能突破前人,是在前人的框架中打圈子,这个圈子是就是“雷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0:00: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9:18:00的发言:正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是一个公理,这个公理的突破,也就是说,有人认为:“两点不能确定一条直线,可能是多条直线同时经过两点,也可能是两点连一条直线都不能确定”,这在数学上是重大的突破。这在宇宙模型中是常见的,因为宇宙中没有直线,只有曲线…

如果人们在“直线”与“曲线”上没有共识,这些公理表述的内容就不会有共识。你如果敢提到这样的公理,就请你把“直线”与“曲线”的含义大致介绍一下,以及它们的区别。

你所举的例子仍然反映出你如何把握问题的,我们也想知道你那“集体偏好”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0:12: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9:59:00的发言:

不是我经济学书读的少,而是许多书,都不能突破前人,是在前人的框架中打圈子,这个圈子是就是“雷池”。

“雷池”就是像你这样越过的?你首先也得把“雷池”搞清楚才能谈“越”吧,否则人家怎么知道你越的是不是雷池呢(是冒牌“雷池”怎么办)?

其实全部讨论很简单,你根本不用大谈特谈什么公理化与公理改造——难道修习过个体偏好理论的人会不清楚你说的那些东西?(你的那些东西不也是从该理论中学来的吗?而且你把握得就那么妙?)你只要回答什么是“集体偏好”就可以了。

愿意谈创新的人好像有一个共同特点:自始自终不知道别人在问什么(不知是无知,还是故意),也把握不住回答什么更重要,应付回答的方法就是拉东扯西。“许多书在前人的框架中打圈子”与你读没读懂书是何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0:23: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9:57:00的发言:

数学中的大数定律,并不规定,每一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都相同,也并不规定每一个随机变量的方差都相同,而且并不规定,每个随机变量都相关,而且也不规定每个随机变量都表现“一致”,但是大数定律,就是存在。

你想说“契比雪夫定理”吗?可是你知道该定理与“样本分析”是何种关系?该定理说的只是各总体(各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你敢以此定理来通过样本调查得到统计结论吗?

补充一句,“频率稳定性”的理论根据是“贝努利定理”,而不是契比雪夫定理。(你知道两定理的区别吗?)

对了,你知不知道“样本”与“总体”是何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0:28:00

集体偏好是指:在市场选择的过程中,尽管个人的选择是不确定的,尽管每个人的偏好是不稳定的,但是,整个市场的选择却是稳定的,这种稳定,不是由于个人偏好的稳定决定的,而是在个人偏好的集合中,在众多的个人不同的偏好背后,隐藏了一种系统效应,就是集体选择,集体偏好。这种集体偏好,对于个人偏好,没有任何要求,而是把整个消费群体综合考虑,认为,存在了“不由个人的选择决定的”,集体选择机制。

这种集体选择,是稳定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时期,都是可以认为是稳定的,它不是由某个人的选择决定,即与单个人之间的选择,不是强制关系,不是集体要求个人怎么选择,而是“在自发选择的背后,存在了确定性的选择的必然”。

比如,年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内的家庭,几乎都会有彩电,冰箱等等。那么他们“是不约而同的”。而不是强制的,同时,这种选择,只要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几乎都是这样,不分地区、不分时期,不分国家。

因此,集体选择体现了集体偏好,集体偏好比个人偏好更加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0:35:00

样本与总体的关系我清楚,你说的频率与概率的推导用的是贝努力定理,我也知道。切比雪夫大数定律,是指独立随机变量序列X1,X2,。。。Xn。。。的数学期望与方差都存在,并且方差一致有上界,那么就会有:

这些随机变量(当然每一个都是独立的,)就会有数学期望和方差。

这不是样本与总体的关系。而是不同的随着机变量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0:39:00

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直线,什么又是曲线,但是,你也说不上来。不过这种定义,我们大家又都接受,这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存在这种现象,在小平面的范围内,直线,无论怎么围绕自身轴旋转,都会与其自身原来的位置重合,否则就是曲线。

但是,在宇宙中,就不存在这样的线。比如光线都会偏转,更不用说其它的情况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0:45: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10:35:00的发言:…这不是样本与总体的关系。而是不同的随着机变量的问题。

说得对,你也承认了(这样就好办了)!不过,你把这个“与样本-总体关系无关”的定理与市场调查同时摆出来,是想干什么呢?是什么逻辑呢?市场调查难道不是样本分析的方法?

你自己的逻辑是不是混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1:01:00

你承认“光线都会偏转”,假如没有“直线”的概念,你如何判断光线偏转与否了呢?

其实“偏转与否”,就是一种数学关系。在一个参照系中观察为“直”的东西,在另一个参照系中就是曲的。直与曲的关系就是一种数学关系。

“直”就是光线传播路径的先验特征(我们用来“校直”就是通过光线实现的),只不过,在某一参照系中如果先验地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另一个参照系中光传播的后验特征就可能是曲的。这种曲与直的关系,正是先验与后验的关系,不同的参照系之间的关系。

抽象地说“在宇宙中,就不存在这样的线”有什么意义吗?你如何经验到不存在这样的线呢?如果不先验地规定某束光具有“直线特征”(某种数学关系),你如何说别的光线或该光线在别的参照系中观察一定是曲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1:20: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10:28:00的发言:…比如,年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内的家庭,几乎都会有彩电,冰箱等等。那么他们“是不约而同的”。而不是强制的,同时,这种选择,只要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几乎都是这样,不分地区、不分时期,不分国家…

你终于肯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了(至少,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在你看来,年家庭收入10000元以内的所有家庭就是一个集体,对不对?你利用市场调查获得“集体的偏好”的理论根据是不是统计理论?那么,你是否需要假设所有家庭来自于同一总体呢?——家庭的某种“同质性”的假设(这里姑且将家庭视作“个体”)。同质家庭列入一个“集体”,这个逻辑不是不可以,但谈不上什么创新吧(甚至是所谓“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区别)?这会不会让别人的牙齿不保?这种做法已经有无数人做过了。关键是,有谁说这是“集体偏好”吗?(如果你认为你首先说了这是“集体偏好”,因而就是创新,那别人随便换个名就是创新了?创新可不是“换名”)

把同质家庭列入一个集体(从而以消费结构表征集体偏好),又与所谓的“集体偏好公理”有何种关系呢?

最后,还是前面几楼说过的。假设同质家庭(从而获得样本),你分析的是“集体”,还是“个体”?有没有必要提出你那所谓的“集体偏好”(这个“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集体偏好”,居然是以个体同质为假设经市场调查实证计量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让人唏嘘——本想一赏“年轻红颜”,没想是个“半老徐娘”,还故作扭捏之态。看来“薄命”未必“红颜”,非红颜仿充红颜,也不会有什么厚命的,除非一直把面遮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2:09:00

我很佩服你的辩论能力,对于你的口才,我不如你。

但是,这并不表明你说的就是正确的。

同时,如你所说,那么显示偏好理论就没有用,同时,偏好理论也会失去现实的依据。

还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受到实践的检验,不是来源于“口舌之利”。

我们还是听一下儿别人的想法吧,不然成了一言堂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2:23:00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阿罗(K.Arrow)在关于社会选择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定理”,这一定理在经过严格推论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无数个人偏好不可能集结形成共同的偏好,因而凝结着共同偏好的公共利益也不可能存在。阿罗这一结论的提出,不仅与人们长期信奉的斯密的自动公益说相左,也使公共管理研究中把公共利益的存在看作不言自明、无须论证的思路陷入困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2:45:00

我的问题是:阿罗在证明过程中,是不是应用了个人偏好,是不是以个人偏好的存在和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为前提,那么,我所说的问题在于:

把个人偏好和集体偏好断裂开,即不考虑个人偏好,而谈论集体偏好,当然有人认为不可取,不过我觉得不一定不可取。

因为,我首先假定了个人偏好的不合理性,而假定了集体偏好的合理性,就是我上面所说的,我认为个人偏好不稳定,因此,个人偏好在经济分析中,没有现实的应用意义(因为经济分析中,必须假定个人偏好是稳定的,但是用什么理论可以证明个人偏好稳定呢?我找不出来,只不过在公理中给定是这样,但这个公理与现实不符合,所以我觉得不承认这个公理,而是更加侧重于集体偏好,认为其更加稳定。

当然,有人说,没有个人偏好,怎么会有集体偏好?但是我的思维是:个人偏好与集体偏好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两者是平行的,关系不大。

或者可以理解为,我们不能通过原子的层面来推导出物体的形状和性质。就是这个意思。

阿罗可能就是在用小范围来衡量大范围,我觉得不必要。就如同争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一样。有人说,人有劣根性,那么如此来说,人生来就恶,有人说,人最初是洁白无瑕的,因此人生来本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来,无善,也无恶,而与环境有关。

那么我的问题是,有的人一学经济学,就被其中的公理所束缚,认为其公理放之四海皆准,那么只有能从其中推导出来的,才是对的,或者说,如果不能从中推导出来的,就是错的。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是可以推导的,但前提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而且这两个是公理,不是定理,无从证明,只有实践。

但我的老师告诉我,三角形内角和不一定是180度。

为什么呢,因为,在大范围内,平行线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平行公设是不成立的。

因此,跳出一个大圈,才能有更大的范围。

在最初,我就没有承认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个人偏好的公理,那么你再用这些公理来约束我,就不对了。而我只承认实践。我认为市场选择,体现了集体选择的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相同收入的群体,在市场选择时,有惊人的相似?难道只是偶然吗?

西方经济学有两个公理:一是个人效用论,二是理性人(前提是自私人),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这两个公理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现实不符合,这两个公理,就可能存在了问题,更不说其它的理论了。

如果我们引入了新的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现实,并且可以超越原有的范畴,那么我是支持的态度,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更多的是观察、思考、实践,而不是课本、导师、权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3:05:00

你说了半天,知道阿罗的“集体偏好”的含义吗?你在谈“集体偏好”,又是什么含义?

(我不明白你怎么就不清楚,集体偏好的含义是很重要的,必须先要提出来,然后再讨论的)

如果集体偏好有任意解释,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得到的结论——但这不是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3:12: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12:45:00的发言:…如果我们引入了新的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现实,并且可以超越原有的范畴,那么我是支持的态度,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更多的是观察、思考、实践,而不是课本、导师、权威。

你这话本不错,可是“观察、思考、实践”是要遵守规范的,不能“胡来”。一个理论上尚存在矛盾的“实践”,是何种意义呢?

“一棒子打死的”是新观点吗?不是。而是“标以新观点的旧东西”。知道布鲁诺与伽利略的差距在哪里吗?

同时,你又真正解释了多少东西呢?一个含义尚不清楚的东西,又如何解释别的东西呢?(当然,含义不清楚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什么都能随心所欲的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3:18:00

不是我的“口舌之利”,而是你自己的东西“漏洞百出”。我不过是叮了你那个破蛋的苍蝇。

一个让多许苍蝇叮了的破蛋,如果不想着如何修补,还有资格充当好蛋吗?如果蛋心已经发烂,如何修补蛋壳也是没用的。不需“一棒子打”,自己就会慢慢烂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3:21: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12:45:00的发言:…在大范围内,平行线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平行公设是不成立的…

我还是忍不住问一句:你如何观察到“平行公设是不成立的”?

当初建立非欧几何的人“观察到”平行公设成不成立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3:26: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12:45:00的发言:…但我的老师告诉我,三角形内角和不一定是180度…

你在接受这句话时,是根据“老师告诉我”,还是“自己的观察与实践”?为什么你的老师讲的你接受了,别人讲的你就不听呢?你为什么更愿意接受那位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不一定是180度”?你看到什么情况下,“三角形内角和不是180度”了?(我可以提个醒,“球面上的三角形”。不过,你曾经真地测量过球面上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多少度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3:35:00

类比之所以不恰当,源于不清楚类比之物。

不求甚解,轻下言论,已犯学术大忌;再妄谈创新,则有沽名之嫌;而视旁论无睹,以怀才不遇自悯,以“反权威之实践”为借口,何来创新之说(且敢言可有几度躬身之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6:16:00
我觉得,创新,就有自己的规范,就是实事求是,而不是别人设定的框架。你说的规范,我不一定会遵守。那得看是不是实事求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6:51:00

其实我觉得在微观经济学里研究的个人,只不过是被抽去了个性的"集体的个人",因为对于个人我们只有一个定义,亦即"理性的".

所以个人偏好的不确定性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这里的"个人"就是带有感性甚至个性的个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7:48:00
集体理性满足偏好的连续性和完备性吗?尤其是完备性,如果按照万岁大众化的说法,集体理性是运用所谓的样本统计的方法得来的,那么其完备性如何体现,没有了完备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弄出来的集体理性能保证其为真理性?个人偏好的形成并不是孤立的,纯逻辑推理的,如果根据加里贝克尔有关口味的经济学的研究结论,个人偏好的形成受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两大因素的影响,在短期,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量一定,个人偏好是高度稳定的。也就是有关效用的研究可以进行实证研究。在问,所谓集体偏好的“创新”目的何在?集体偏好的变量是什么?消费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8 18:01: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8:58:00
以下是引用Dboy2在2006-4-28 16:51:00的发言:

其实我觉得在微观经济学里研究的个人,只不过是被抽去了个性的"集体的个人",因为对于个人我们只有一个定义,亦即"理性的".

所以个人偏好的不确定性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这里的"个人"就是带有感性甚至个性的个人了.


个人偏好是假定“个性”稳定还是“抽去个性”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19:07:00
集体偏好能否理解为个体偏好的交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20:29:00

不能。因为系统性,不是个性的叠加。

关于集体偏好,我的理解在于:它是从众多的市场选择中,把握全体消费群体选择的一种共性问题。

它并不要求个人的选择怎么样,而是,由个人的无规律的选择中,能不能存在有规律的市场消费结构的群体选择。

比如,任何个人,在收入达到10000元/年时,可能选择保险,也可能不选择保险,而且即使选择了,在险种方面,在投保费用方面的支出,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如果对于1000000万人,进行调查,当然,按照收入分类的话,属于这一收入层次的消费群体的,保险支出比例,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

比如恩格尔指数,为什么可以度量某一地区的人的生活水平?

也就是说,在选择的过程中,虽然个体上来看,每个个体毫无规律可言,但是,在整体上,却是有规律的,稳定的。

同时,阿罗不可能定律,在证明的过程中,用了一系列的公理假设,才成为了他的定理。

但是,我的集体偏好中,首先就认为他在证明中的前提性假设公理不成立,而我的集体偏好本身就是公理,不需要证明。因此,两者是不同的,不能由它就否定我。

比如,阿罗不可能定律中,规定了偏好的传递性,如果我认为个人的偏好不是稳定的,比如,在选举前,如果没有听到双方的宣传,那么我的选择是一种情况,而听到双方的宣传后,我的选择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不过,中间,家人的劝告,对我又造成了影响,那么,最后我的决定是:谁也不选。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的选择是前后矛盾的,是满足传递性公理的。当然,我说的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即弃权。

因此,如果否定了个人偏好的稳定性,即个人选择的效用函数随时变化,不确定,那么就无从用它来判断集体偏好的问题,而有待检验的,只是通过市场,实证性的观察,对比,和总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21:03:00

你自己愿意辛辛苦苦找“被批判”,那是任何人也没办法的事。

还要再问一句,你懂基本的计量方法吗(通过市场调查需要假设些什么吗)?所有人的“共性”,就是你的“集体偏好”?——前面说了多少次了,就算你把它叫作“集体偏好”,这也根本不是什么所谓创新,只能证明你的无知与自大而已。“无知+自我感觉良好+逻辑混乱”就是你前面所说的之“共性”特征。我把这个叫作你的“个体偏好”好吗?如果不好,那为什么这个偏好如此“稳定”而“强显示”呢?就你这个个体而言,这个特征足够稳定了(没有你这些表演,我还真对“偏好稳定”不太有信心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21:10: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20:29:00的发言:…只是通过市场,实证性的观察,对比,和总结。

如何“通过市场”?光说不练,想当然?这种市场检验是如何设计的?怎样才算通过检验?才算不通过?你市场检验之前的假设又是什么?

大家都喊着自己是“实践的”,你接受谁的?(偏偏接受你的见解就是对的?)“实践”难道没有既定的规范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21:27: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20:29:00的发言:…在选择的过程中,虽然个体上来看,每个个体毫无规律可言,但是,在整体上,却是有规律的,稳定的…

如果你的理论是这么一个东西,你的理论就失败了。每个个体“毫无规律”,整体却“极有规律”的理论,连物理学都不敢断然这么肯定,何况想研究人的经济学?物理学中,微观粒子就没有规律?一群逻辑混乱、表述不清、盲目自大、思维迟钝、知识浅薄、前后不一的人会形成有“稳定规律”的整体行为——这是怎样一种整体行为呢?不借助“神”,你如何构建你的逻辑呢?(你是不是还想充当那位“神”?)这样一群人,你的确也能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特性”(稳定而有规律),正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盲目自大、思维迟钝、知识浅薄、前后不一”而已(不过前面也已经假设每个个体都有这样的特征了)。

你自己的“学术偏好”不就相当“稳定而有规律”吗?何谈“每个个体毫无规律而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21:52: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16:16:00的发言:
我觉得,创新,就有自己的规范,就是实事求是,而不是别人设定的框架。你说的规范,我不一定会遵守。那得看是不是实事求是。

你这样的“实事求是”,是和众网友开玩笑。既看不到你如何亲力亲为(你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你不懂或不想懂别人说了什么,包括质疑与批评),又看不到你到底读懂了哪些书——只听到你在说“我以实事求是创新”——有这样的“实事求是”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08:03:00

我读了哪些书,可以告诉你:

超一流重量级书目:

第一重要书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学习了四遍,在自学考试中,考了92。(备注:我的老师考了72,是个教授)。

由开始时的死记硬背,到后来的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第二重要书目:《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上。

第三重要书目:《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

第二流的书目:(关于西方经济学上的)

第一重要书目:《国富论》。

第二重要书目:《现代西方经济学》复旦宋承先著

第三重要书目:《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著

第四重要书目:《宏观经济分析》张一弛著

第五重要书目:《微观经济学》张元鹏著

第六重要书目:《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平新乔著

第七重要书目:《微观经济分析》范里安著

第八重要书目:《微观经济学》朱善利著

总体体会:马克思的思想境界最高,分析最严密;西方经济学的思想最混乱,矛盾最多,但数学不错;最后心得:西方经济学最好少看一点儿数学,多研究一下儿思想,因为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尤其在经济学方面的,太多的数学不多,思想性很强是真的。

感触:还是要有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学化。而且,西方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可以应用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去。

2、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数学很好,基本功很好,但是,创新不好,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创新式思维。希望下一代能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