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6-4-29 08:34:00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一个对特定群体的完全的市场统计揭示出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偏好,而是众多人的“个人偏好”的“并集”。同样约束下,多次统计结果,如果出现一些同一化的偏好性状,我认为是所有个人偏好的交集。这种偏好性状可以称为集体偏好。一个规模的统计分析所揭示的首先是群体或集体的共性的偏好序,在这个意义上,“集体偏好”概念有存在的理由。

但是,“集体偏好”的成因是个体偏好。否则是无源之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10:41:00

读了这些书,就敢在这里显示吗?

说句实在话,这些书的内容不过是硕士研究生二年级以前所应该看的起码的东西。当然这不是说这些书如何“不好”,而是说,只读了这些书还处于何种水平上。

西方经济学的就不说了,仅仅看马克思的著作,你又看懂了多少呢?就知道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实践”了?

所有这些书的作者如果看到你看了他们的书就悟到点这么些东西(当然你悟的东西里不光是“实事求是”),还敢谈“创新”,真是哭笑不得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11:00: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6-4-29 8:34:00的发言:…一个对特定群体的完全的市场统计揭示出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偏好,而是众多人的“个人偏好”的“并集…。

“特定群体”是市场统计之前规范好的,还是市场统计的结果?采用统计方法的前提是,假设所调查对象来自于同一个总体(所谓“独立同分布”的假定),这样才可称它们是“样本”。“样本”不过是一组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

不对这个总体的概率特征有初步的判断或假设,统计估计的原理何在?

已经假设特定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特征变量具有“独立同分布”性质(这是统计估计的前提),那么这算作“集体”特征,还是“个体”特征?即便当作“集体特征”,这也不过是个称谓而已(远远谈不上什么创新,无数的计量文献放在那里,有人不看,却以为自己在搞什么创新,还坚持己见)。如果某收入水平会对应某种消费结构(即构建一种函数关系),那么是不是任何个体一旦具有这种收入水平就具有这种消费结构?其实,只要你想用相关性(或者函数关系)来表征这种所谓“集体特征”,并想通过计量手段获得这种相关性或函数关系的估计,你就必须假设被调查对象的某种同质性,否则估计的道理何在?仔细想一下,这是“个体”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有必要再以此抽象出一个什么“集体偏好”吗?再说,以此为偏好,所谓的“偏好公理”又是什么东西?这种情况下凡偏好性质均由实证统计得到,还设什么公理干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11:13:00

如果敢提“超重量”,怎么没有《资本论》?(这已经充分暴露了你还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看《资本论》,敢侈谈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不看《资本论》就敢表示想超越马克思等前人?请时刻注意:《资本论》不是《政治经济学原理》。

且不谈西方经济学了,就是马克思理论,也不是你们这帮人创新与发展的(无论你们多么盲目抬举马克思,你都没看过,别人如何相信你的评论呢?)。你们能认真看看(关键还要看懂)马克思的著作就已经为马克思理论做贡献了。不要再把宝贵的年华放在做梦上了。相信“水到渠成”是必要条件的道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13:24:00

还有问题:“如果某收入水平会对应某种消费结构(即构建一种函数关系),那么是不是任何个体一旦具有这种收入水平就具有这种消费结构?”

我觉得多数是但任何一个却不一定是。所以,还是有区别,所以需要不同的称谓。但未必非叫集体偏好。

我理解的“集体偏好”(或其它称谓)的议题,只是探讨社会范围的消费结构是否有与个人偏好序类似的涵义,这种结构与个体偏好是什么关系。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社会消费结构(个人偏好的群体特征)可以从市场实证获得,如果这些确实是个体偏好的集合,反倒可以间接验证个体偏好的假设是否符合经验(假设不为经验证伪),也可验证假设基础上的一些函数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16:30: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6-4-29 13:24:00的发言:

还有问题:“如果某收入水平会对应某种消费结构(即构建一种函数关系),那么是不是任何个体一旦具有这种收入水平就具有这种消费结构?”

我觉得多数是但任何一个却不一定是。所以,还是有区别,所以需要不同的称谓。但未必非叫集体偏好。

我理解的“集体偏好”(或其它称谓)的议题,只是探讨社会范围的消费结构是否有与个人偏好序类似的涵义,这种结构与个体偏好是什么关系。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社会消费结构(个人偏好的群体特征)可以从市场实证获得,如果这些确实是个体偏好的集合,反倒可以间接验证个体偏好的假设是否符合经验(假设不为经验证伪),也可验证假设基础上的一些函数关系。

集体偏好和个人偏好的关系:A代表集体,B代表个体,那么有A成立,不一定有B成立,有B成立,不一定有A成立。所以,个人偏好,不是集体偏好的充分条件,但是,是必要条件。

现在的问题集中在:所有的经济学家,非得追求:B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

还有,就是关于我读书的问题。我觉得,书读得在于精,当然有几个意思:一是读精品,二是精读,三是精通、精炼,四是提取精华。而不在于多。

禅宗六祖不可能比慧能读的更多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16:4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6-4-29 10:41:00的发言:

读了这些书,就敢在这里显示吗?

说句实在话,这些书的内容不过是硕士研究生二年级以前所应该看的起码的东西。当然这不是说这些书如何“不好”,而是说,只读了这些书还处于何种水平上。

西方经济学的就不说了,仅仅看马克思的著作,你又看懂了多少呢?就知道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实践”了?

所有这些书的作者如果看到你看了他们的书就悟到点这么些东西(当然你悟的东西里不光是“实事求是”),还敢谈“创新”,真是哭笑不得了。

第一、我承认读的书少,以后要读更多的书。

第二、我觉得不仅仅是读书,而且要读出新意,不是在前人那里总打圈子。

第三、前人的书,是读不完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读完,因此,只选取一部分。

第四、读书时,要有重点和非重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主流和重点,不符合的,是支流

和参考。

第五、即使是马克思的原文,也要挖地三尺,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衡量,用实践来衡量。

第六、我从来没有显示的资本,但人人都有创新的权利和欲望,同时,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对于别人的创新来贬低、蔑视和抵毁,因为那可能就是创新者是对的,而自己却是无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16:47:00
不过,这也往往是创新者的一种动力吧。往往是别人的抵毁、贬低和蔑视,成为成功者的前奏曲。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善于思考的人,才会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17:02:00

我最高兴的是:

我不相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从而自己构想了全新的共产主义模式。我的朋友今年28了,是一位又会打架、又会工程监理的多面人物。

去年的时候,我给他开始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小时吧;今年春节他回来,在回工地之前,他特意来我家,求我给他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我正在联众游戏上玩“斗地主”。我说,你玩吧,我让给你,我今天不想讲。

但是,这位朋友一直求我到晚上11点,我最后实在觉得对不起人家,就开始讲解,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自然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共产主义部分的正确与错误之处,我设想中的共产主义。

这位朋友是晚上三点的火车。

我最佩服的是,他把我讲的,全都记了笔记,最后撕下来,带在了身上。然后说,二哥,我回去仔细想一下儿,明年你还得给我讲。

Sangmoo先生,能把你最值得高兴的事情说一下儿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21:33:00

sungmoo说的是对的,三楼里提到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已经在数学上证明了非独裁情况下无法形成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的社会福利函数,也无法形成统一的集体偏好(基本上每本微观书里都有提到过),直观点说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综合一起无可成型".观测到的社会某种物品消费的多少,并不能由此得出集体偏好.

我想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是不成立的,我们固然因该对前人的定论提出疑问,但是已经被严格证明了的结果如此在口头上不着边际的讨论就没什么意义了.何况我们大多数连阿罗的证明都看不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9 21:45:0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30 08:38:00

楼主想以集体偏好来建立经济学理论,可是这个集体偏好又是什么呢?有公理化的解释吗?

集体偏好一般指的是对公共物品的偏好,公共物品的提供单独的消费者无法负担,所以需要共同决策,如果是私人物品,消费者自己去市场购买即可,何必需要什么集体决策呢?

楼主似乎想用一个群体的消费结构表现作为这个群体的显示偏好,可是这个群体又意味着什么?是怎么来的?说一个人属于一个群体就具有一个群体的消费特征和论证这个群体具有自成的超出所有个体加总结果的偏好似乎不相干,因为前者实质上只是给消费者贴标签进行分类而已。人类社会不是原子世界,同样的电子在不同的原子里面具有不同的运动轨迹和规律,如果只看电子,是可以说电子的集体行为而非个体行为,但是其根本原因是电子所围绕的原子核已经不同了。但是人类社会呢?是否不同的消费群体都有不同的外生的原子核来操纵?这个外生力量是什么?

退一万步说,即使楼主真的定义了一个完整的集体偏好,那么然后呢,能解决什么现在经济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吗?把人依照一定标准分成不同群体然后认为这个群体是第一位的,比较说世界由不同阶级组成,阶级的利益在第一位阶级中个人的地位在第二位,先有阶级利益后有个人利益,两种说法有何本质不同?如无不同创新何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5 22:23:00

看了一遍之后,还是不知道什么是“集体偏好”啊?

还有,为何这个主题在微观版面,而不在马经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5 22:29: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9 16:30:00的发言:

集体偏好和个人偏好的关系:A代表集体,B代表个体,那么有A成立,不一定有B成立,有B成立,不一定有A成立。所以,个人偏好,不是集体偏好的充分条件,但是,是必要条件。

现在的问题集中在:所有的经济学家,非得追求:B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

还有,就是关于我读书的问题。我觉得,书读得在于精,当然有几个意思:一是读精品,二是精读,三是精通、精炼,四是提取精华。而不在于多。

禅宗六祖不可能比慧能读的更多吧。

加粗部分逻辑错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5 22:44: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4-28 10:28:00的发言:

集体偏好是指:在市场选择的过程中,尽管个人的选择是不确定的,尽管每个人的偏好是不稳定的,但是,整个市场的选择却是稳定的,这种稳定,不是由于个人偏好的稳定决定的,而是在个人偏好的集合中,在众多的个人不同的偏好背后,隐藏了一种系统效应,就是集体选择,集体偏好。这种集体偏好,对于个人偏好,没有任何要求,而是把整个消费群体综合考虑,认为,存在了“不由个人的选择决定的”,集体选择机制。

这种集体选择,是稳定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时期,都是可以认为是稳定的,它不是由某个人的选择决定,即与单个人之间的选择,不是强制关系,不是集体要求个人怎么选择,而是“在自发选择的背后,存在了确定性的选择的必然”。

比如,年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内的家庭,几乎都会有彩电,冰箱等等。那么他们“是不约而同的”。而不是强制的,同时,这种选择,只要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几乎都是这样,不分地区、不分时期,不分国家。

因此,集体选择体现了集体偏好,集体偏好比个人偏好更加稳定。

很有意思的定义。

把服从条件的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就是“集体偏好”了。

不过,我看不出“集体偏好”比个体偏好更稳定,因为对于个体偏好,一旦效用函数和预算限制确定,

不可能是“几乎”如何如何的,而是肯定如何如何的。

还有一点,如果其中有一个个体的偏好改变了,是否应该把它剔除出这个“集体”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6 21:02:00
关于由个人偏好是否能得出集体偏好,我想我更支持阿玛斯亚森的观点,只要某些条件放宽,是可以有个人偏好得出集体偏好的。还有个人偏好的变化很大,尤其会受互异性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