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77 1
2010-07-15
社科院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2004年该数字为7400亿。这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昨日在中国和拉美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上透露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官员认为,不应该过分担心“空账”问题,中国如果出现养老金赤字,国家自会兜底。(7月14日《新京报》)
1.3万亿养老金“空账”,自然触目惊心。打个比方,将此数据平摊下来,养老体制就欠每位公民1000块钱。而且,这个缺口还在逐年拉大。从2004年的7400亿到今年的1.3万亿,六年时间将近翻了一番,试想一下,依此速度发展,即便到了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达到8万亿,也很难用实实在在的资金增补缺口。然而,这不是最可怕的,官员讲的“国家兜底”一论,才更让人心生恐怖。
笔者的意思不是不相信国家信誉,也不是担心全国老百姓领不到养老金,而是惧怕于“国家兜底”的官员思维。单纯从这养老金“空账”这一事上讲,用财政的力量弥补缺口,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更主要的问题是,养老体制出现如此之大的问题,当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用财政调节、政策调节加以平衡。如果不然,“国家兜底”很可能会变成一个“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又或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式的问题。而且,发现不了问题的养老金“空账”,还有可能是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
说开了去,“国家兜底”还有着巨大的风险。问题不在于国家能不能兜底,而在于兜底的代价是什么。须要明确,国家即人民,“国家兜底”的方式很可能到最后就会变成“纳税人兜底”。如此一来,体制上出现问题的成本可能转嫁到了民生之上。如不其然,则意味着加大货币发行量,这又很可能会加剧经济问题,比如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等问题。
本质的问题在于,国家不能处处为体制上的漏洞买单,从而忽略掉责任问题承担与制度的完善。“兜底”思维至少有两个可怕之处:其一,削弱我们的问题意识与纠错能力,即遇到问题,便想到国家和政府,并且认为问题早晚会解决,这样很容易会导致形势恶化,即我们说的“累卵之危”;其二,相信国家万能,便是相信权力万能,这与本质上的市场规律不符,更不利于权利的成长与发育。
找出养老体制之所以成为烂摊子的原因,然后进行责任追究,远远要比一句轻飘飘的“国家兜底”重要得多。更要明确,权力的职能不是为了兜底而存在,而是为了对民众负责而存在。这也正是“国家兜底”思维的本末倒置之处。显然,这比1.3万亿空账更可怕。 □ 王传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16 11:34:31
国家是要兜底,但是责任人必须追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