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教育,让我们从小就忙着那些效率低下的80,不知道把握投入产出比高的20。跟着中国的教育走出来的路,那叫迷茫。每天做着那80的事情,看起来很美很充实,但对人生实用的很少。政治和英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真正属于思考的空间不断地被挤占。学了一辈子英语,也不能会话;学了一辈子政治,也不知道民主;学了一辈子做人做事,到老换来的是失落。我想中国如果真想强大,必须有占社会20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80无用劳动,专门从事于20的创造性劳动。这些人,不应为生活而奔波,不应为金钱而困惑,不应为现实而低头。可是,当下中国有这样的人吗?有几个?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已经没有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或者还有经济学家,乃至能成为家的人越来越少。不是中国人没有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没有给中国人创造出创新的土壤和空间,中国人只是活着。这无疑是社会一种倒退的表现,或许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吧。
80/20法则说得很好,个人努力要追逐那20,而不应是80。但这也还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80的这个事情是次要的和可以规避的,但我想大家生存的环境,逼迫着大家还是在80上做着文章。比如为了学术而学术的大有人在,为了生存而生存的大有人在,为了事业而事业的大有人在。能静下来,看看自己内心的人,在这喧嚣的社会下能有几人?喧嚣之下掩埋的或许只是一声声无奈。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1&from^^uid=40401
这篇文章确实给我以启发,并让我思考80/20现象。
我首先想到的是金字塔:塔的顶端就是所谓20,下部就是所谓80。
我接着想到的是人:人的头部可能只占全身高度的九分之一,却是“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我然后想到的就是精英与民众的关系问题:精英总是社会的少数,却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成功的部分。无论社会财富、还是学术成果,总是与他们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社会财富和学术成果的基础却是占人口多数的民众的努力。这就好比撬棍:支点距离重物越近,杠杆的效果越好。支点前面的部分就是精英,支点后面的部分就是民众,只有他们的协调一致与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杠杆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议论最多的就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民众创造历史的问题。其实历史离开了谁都不成其为历史,包括流氓、小偷、妓女、恶棍。试想,现代史上没有了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和“四人帮”之流,还成其为现代史吗?没有贪官,何为清官?《二十六史》中就不乏社会底层和流氓、阿飞、妓女的记载。
所谓80/20现象不过反映了社会差别的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三大差别比较明显的私有制社会,财富和学术向少数人集中的现象。
特别是财富,是成功最耀眼的标志,以至学术都要向财富低头。而学术的成功在没有转化为财富之前,被许多人不屑一顾。
近水楼台先得月和急功近利也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也是腐败普遍存在和反腐治标重于治本的根本原因。财富向沿海地区集中,基础产业向内地扩散,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平均主义不可取。
所谓改革,一是改革平均,二是改革极权,但不是改变立脚点和党的领导地位。
改革平均,才能调动差别客观存在产生的积极性;改革极权,才能用民主遏制腐败和决策的失误。
前者为经济体制改革,后者为政治体制改革。
而只要差别存在,80/20现象就会存在。
差别,好像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但所有的差别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共产主义未必就是空想。而实现共产主义不仅需要理想,更需要条件和努力。
史书上记载较多的永远是精英,而决定历史面貌的永远是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