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留学 外语学习
1515 4
2010-07-16
序:
余至不列颠一年未满,成日形影相吊,深受异地思乡之苦。平生首次出乡关,奇夷人生性之蛮横,气象之怪异。余尝以为,当今时日唯有吾**九州昌盛不衰,富甲一方。而此次见识关外之壮景,更奇夷人之计, 关乎礼、书、数、社稷。窃不经叹曰:吾辈卧居番邦图鸿志朽矣。异地流离之时日实属索然,唯感慨颇多,故余假以暇时抒此浅见,作此杂文,以记之!望后出关者鉴之。

大概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很侥幸地在首次雅思考试中拿到了6.5
接着十分侥幸地用这个成绩申请到了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
最后又非常侥幸的被商学院的本科经济学专业录取了。和那些雅思单项差0.5 或者EAPC而被调剂到其他专业的人比起来实在是幸运,因为可以读比较感兴趣的专业了。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利兹在某些人的眼里也不是很一流,从上文的专业划分就可以看出。
经济学应属于社会科学,而利兹竟将其纳入到了商学院,给人感觉很业余。再者,很多人问我问什么是经济学,而不是当下热门的金融会计,人力资源或者管理类。我的回答是:政治学是模糊的、不连贯的和主观的,而科学是分析的、系统的和客观的。经济学则结合了政治学和科学的优点,是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曼昆,2006)。这门学科更适合我这样喜欢理科但理科又不是强项的怪异的矛盾体。其次,经济学或许更适合本科的通才教育,弗里德曼,格林斯潘,伯南克,曼昆,厉以宁
马修·福克斯(《迷失》男主角XD本科都是经济学出身(虽然说都是顶级名校,而不是利兹之流)。



回想起第一次交论文,得了38分,被勒令重做。那时连最基本的学术目录都还不会做,看着其他中国人得了很高的分数,有点小绝望,不能理解为什么有在我看来有些愚钝的观点可以打动评分者,觉得论文打分机,客观占少,主观偏多,是典型的“逆淘汰制”,心里不禁产生了些逆反。再加上数学简单地让人绝望,尽管在国内数学不是我的强项,但好歹高中三年最后也是理科班出身,而最能拉开分数的统计考试竟以选择的方式。再加上不要求MATLAB,很担心如果今后再读MSc或者PhdPermanent head damageXD的话,数学会成为
绊脚石。

论文的颓势一直持续到下半学期,第一学期考试成绩放榜,作为必修课的Economics Institution险些挂了,feedback上写着fail to answer the question
感到对自己很失望,英语学了这么多年,回答问题时,还是南辕北辙。另一方面也觉得英国人给分太保守了。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彷徨过,想转到数学系去,因为可以不用写论文,还可以得到更公正的分数;甚至后悔当初应该去美国,有更合理的打分机制-GPA,而不是什么等级。



同一级商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大概有20多个,来自长沙,成都,武汉,青岛…当然还有上海。在学期开始时,我想尽量的多认识一起来的朋友,但是后来发现地域限制了沟通。当你想加入三四个人的讨论,却发现这些人自豪地讲着家乡话。再加之现在各种排外现象,一开始我都不敢和周围人说是从上海来的。于是乎就夹在所谓的南方人北方人中央,听着北方人骂周立波;听着南方人侃郭德纲;听着大城市来的人谈论乡毋宁



学习和思想认知方面,如果把中国学生这个整体比作统计里的样本空间的话。只能说这个样本个体的标准差十分大,平均值居于整体水平偏上。有的人听他说英语就能知道他是从中国哪个地方来;有的英文一出口就可以判断出她拿奖学金了(后经事实证明的却如此);有的91后是为了逃避高考才选择出国,还有的经历了高考的刺激和国内大学的颓废后忿然来选择利兹;有的因上数学课睡觉而被老师当全班面点名批评;也有的在大年除夕夜还泡在图书馆里。这种参差的个体水平应首当归咎于罄竹难书的EAP,其不合理的打分机制,例如指标录取,将个别平庸者和优秀者搅到了一起。另外一点,我一直认识到身边有太多优秀但是还没有出国留学的人,在大多中国留学生中出国并不是因为个体的优秀,而是应归功与父辈打下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在这里我也不想唾弃那些在facebook 上加入到我出國留學並不代表我家裡有錢的人。这种无知,矫情和做作的举动只能表示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了解。因为这群人扭曲了对有钱的定义,总觉得自己还开不起法拉利,拎不起Birkin,殊不知自己和9亿农民的子女比起来自己是多么幸福。残酷的高考制度使得中国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平均值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上。
中国从来就不缺少“仲永宁铂”式的天才,这一点从高考中就得以体现,若干年前的《赤兔之死》;去年的甲骨文;今年的骈体满分《绿色生活》,再到“自毁前程”的鬼才李红豪

高考造就出了一批批“妖人”。
相比之下,很多在国内“郁郁不得志”,在国外却“大放异彩”的
人会整天将LSE 或者IC
挂在嘴边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参加过08年上海高考的失败者兼失意者,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随便在中国985211大学里挑一个实验班或者理科班,如果有经济实力,本科教育都有实力进入世界顶尖大学,不管是什么红砖还是绿砖常青藤或者是猪笼草之类。简言之,
经济实力是留学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个人实力是留学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我知道自身的实力,也更庆幸于自己父辈打下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后者,留给众多包括我在内的留学生的,可能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漫漫创业之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18 06:57:14
出了国才对《蜗居》中苏淳那句话有了深刻体会——“人离乡贱”。刚来的时候总觉得外国人会很友好,于是走在路上嘴角上也挂着傻笑,因此导致刚来的一个月,走在路上被人要了2次钱。这大致应归为种族问题,或许你会觉得这种想法很幼稚,都什么年代了,美国总统都黑人了,还谈种族? 但毕竟出了国就像闯进了别人家,总觉得自己“神气”不 起来。老外开着破镖客比你开奔驰还要威风;老外一家六口吃救济,比你赚六七万的年薪 还要快活。所以总是抱怨这个国家不给你“安全感”。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你皮肤不够白,英语不够溜,牛排不够生(转自论坛内网友giggleholy)。

另外,谈起移民,很多人对其都持以鄙视的态度,我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是嫉妒,又有多少是真正的鄙视。我当初也觉得移民很可耻,是一种“叛国”的行为,因为移民的同时也卷走了大量的财富,这种行为连贪污还不如 (起码贪污能保证钱在国内)。但自从和一位已经拿到绿卡的中国朋友他聊过一两次,我的思维才发生了转变。我问他当时为什么放着国内好好的工作不干,而是削减了脑袋往国外钻。他给我的回答是(由于时间久远,此处有意译):他爱自己的祖国,他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他只是看不惯某些制度和风气,所以选择离开。但是,他依然逢年过节回国,探望朋友亲戚,有时哪个地方发生天灾人祸,他也慷慨解囊,捐个千八百万 给中国红十字。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个很得体,很具有正义感的人,有一位爱你的母亲。但是,你的母亲在很多问题上与你产生争执,甚至表现地很蛮横。 你只有选择离开她,独立地生存。可是,“离开”并不意味着“断绝”,你依然要“赡养”她,逢年过节还要回去探望。 总而言之,离开是为了更好地赡养,对两者是一个双赢性的策略。所以,“离开”不应等同于忘恩负义,这种举动应该被尊重。(To Be Continued...)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8 06:58:12
上文说到制度和风气,我这里还想插一句。本人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对中国历史的周期性比较感兴趣: 平均四五十年农民起义一次,两三百年改朝换代一次,而且折冲规律似乎两千年没怎么变。当然,未来社会的发展将趋于稳定,因为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大威力步枪,导弹,夜视仪已经是传统意义上的的农民起义几乎不可能成功(陈志武,2009)。因此,如果说暴力抗争的成功率与科技的发达程度为函数关系,那么它们成反比例关系,当科技的发达程度不断增加的时候,暴力抗争的成功率趋向于0。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里,除了天天看FT,我依然关注着国内的实事,感慨于各种“门”,各种“被”,各种炒作。 总觉得整个民族太涣散,需要一股凝聚的力量。 初看《叶问》,觉得找到了这股力量,但再仔细一想觉,未免也觉得这种民族力量太过于狭义。我不敢在YouTube上看《叶问》,因为上面的评论 被黄种人 和白种人的互相辱骂所占满。
毛主席非邱吉尔,鲁迅比不了培根,涛哥也不是大卫卡梅伦。 黄土地上可以栽培出公有制的青葱,却无法生长出民主的参天大树。正因如此,很多人才选择离开,但是,不管在哪里,不管以何种方式,都可以为本国人民,他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造福,这又未尝不可?曾经有一位朋友和我开玩笑说,现在的美国总统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黑奴制度。说不定有一天,美国人选出个黄种人总统,然后再过几十年全世界的领导人都是中国人,那时的世界便是中国的天下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逝者如斯,人生蹉跎,白驹过隙,黑驴过河…

不列颠的一年时间里,我以深刻体会到:良乡虽好,但非久留之地。
《十月围城》中孙中山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便是革命”。现阶段的痛苦或许正是国人现在所经历的,可能是经济危机留下的阴影;可能是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差距带来的愈演愈烈的矛盾;也可能是2012预言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愿在这段痛苦之后,人人得以自省,你我可以找到精神的支柱,主动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晶,共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国”。(全文完



                                                                                            笔者





                                                                                                      于威海老家


以上仅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


教育投资有风险,海外留学须谨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8 07:37:38
不觉得英国人有多聪明,但他们特别能够妥协,其绅士风度令人赞赏。这个绝不是个人礼仪的问题,而是在经历巨大政治与经济变革(包括大宪章,光荣革命,历次罢工等劳工运动)中,英国都没有太大的动荡(流血),基本保持了一定的稳定。另外,楼主看来更愿意研究历史和古典文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8 08:06:15
没出过国,可是很想去留学,觉得中国有很多的腐败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