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是企业运营的直接责任承担者,很多经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各类心身疾病相伴而来,严重影响了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重视经理人的心身健康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如何调理经理人的心身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首先介绍了我国经理人的健康状况,然后对比健康管理理论与中医“治未病”思想,提出运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未病”思想来调理经理人心身健康问题,在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后,最后谈到用中医“治未病”思想调理经理人心身健康的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职业经理人是企业运营的直接责任承担者,他们长期处于快节奏、高消耗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之中。职业经理人(简称为经理人)不仅在有限的时间里有许多事情要处理,还要为个人职业前景担忧。来自社会、企业和家庭的各类事情不断地刺激着他们的心理与生理。很多经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各类心身疾病相伴而来,严重地影响了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重视经理人的心身健康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如何调理经理人的心身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对于经理人的心身疾病,传统的医学治疗重在病后处理,给其造成了一些无法弥补的痛苦和损失,所以寻求一种整体性系统的预防经理人疾病和调理其心身健康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我国经理人的健康状况
2003~2007年《财富》杂志与北京易普斯咨询公司合作调查中国经理人了的心身健康状况。2007年的调查显示,七成中国经理人感觉压力较大,压力对经理人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幸福感的负面影响逐年恶化。同时,四次调查的结果都显示,中国经理人的压力始终居高不下,给经理人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图1显示了2003~2007年中国经理人的压力认知比较。

持续五年的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经理人感觉压力较大,以2007年为例,70%的中国经理人感觉自己目前的压力较大,其中,感觉目前压力很大的达24.2%,压力极大的达3.8%。另外,调查还显示,2007年,有52.2%的经理人产生了消极情绪,49.2%出现了睡眠问题,27.2%出现了生理疾病,25.7%吸烟或饮酒量增加,15.9%与伴侣关系不良,5.1%与子女关系不良[1]。
全球首家通过ISO9001国际品质认证的国际健检机构——美兆集团,在2009年8月发布了威胁中国职场管理者健康的“十大警讯”。这十大健康警讯异常率排行分别是:骨质疏松47.8%,体重超重46.8%,血脂异常39.3%,脂肪肝34.4%,隐藏性肥胖27.8%,肝功能异常18.1%,空腹血糖高13.3%,血压高9.2%。以上各种“警讯”大多数都是由于经理人缺乏运动、缺乏睡眠和心理压力引起的[2]。
二、健康管理理论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对比
对于心身疾病的预防,健康管理和中医“治未病”思想都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健康管理是个舶来的理念,许多西方国家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开始推行健康管理理念,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使整个社会的患病率明显下降。目前,还没有关于健康管理的公认定义,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君石的健康管理定义: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就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3]。虽然健康管理思想在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施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我国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术理论与技术研究相对滞后;服务形式单一、手段落后;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公众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度还不高,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还没有被公众所接受。我国实行的健康管理模式还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健康管理经验和模式,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服务系统还未建立。而且健康管理是从西医的角度提出来的,西医又是以实证科学为基础,以分解、还原为主要方法,虽然到目前治愈了很多疾病,但西医在强调治病的同时轻视了人的因素,在维护整个人体健康方面遇到了困难。而中医,正如钱学森所说[4]:“我们传统的医学,中医的优点,它的突出贡献,或者它的成绩,就在于它从一开始就从整体出发,从系统出发。所以,它的成就,它的正确就恰恰是西医的缺点和错误。”所以,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同时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我国古代医家提出,并得到历代医家的补充和完善。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远见卓识的思想,也为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之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所以笔者在针对经理人心身健康问题方面,提倡运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未病”思想来调理。
三、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是伟大的医学思想。“治未病”思想强调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达到“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的目的。具体的来说,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治未病”应该着眼于平时的养护和调摄,做到未雨绸缪,防止疾病的发生。在平时多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和提高人体抗邪能力两方面预防疾病发生。
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人体在处于“欲病”时,病症尚未显露出来,医学诊断未发现与之相吻合的器质性改变,但此时身体已经开始发生阴阳、气血、脏腑营卫失衡的状况,这种失衡的状况显现在表外必然有一些征兆,应该仔细诊断并采取措施将疾病治疗在萌芽阶段。
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恶化与传变。早期治疗要求掌握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传变的规律,要求善于发现病变的苗头,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复发。此期护理重点就是要防止疾病再次发作,此时可采取中药内服指导、情志调护、饮食调护、起居调护、康复锻炼指导等,以达到瘥后调摄、防其复发、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目的[5]。
根据以上中医“治未病”内容,笔者总结出中医“治未病”流程图,如图2。

四、中医“治未病”思想调理经理人心身健康的方法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优势也表现在健康干预的方法和手段上。对于经理人来说,预防疾病发生,求得心身健康和长寿,具体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顺应自然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也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气候变化都影响着人体的阴阳消长。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所以经理人的生活都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2.调节情志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叛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6]。
3.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有酸、苦、甘、辛、咸五味。饮食五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五脏气血的本源。食物的摄入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同时饮食要随着四季的不同而变化。要根据生物规律和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适当地调节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心身健康有利,否则会容易引起疾病。合理的饮食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平衡膳食;寒热适宜。
4.运动锻炼
形体的运动锻炼,不但可以促进气血的通畅,使人体的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从而促进人的心身健康,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对于运动锻炼,要求运动量要适度,而且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像经理人这类人群大多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很少抽出时间来运动,久而久之,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5.劳逸适度
劳逸适度,就是要求人的工作和休息要保证在一定的度范围内。如果劳或逸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损伤脏腑精气,削弱人体抗病能力,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经理人在工作和休息时,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律和适当的度。这对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心身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2008年经理人压力调查[J/OL]。财富杂志,2008(2):29.http://www. fortunechina.com.
[2] 刘婧婷。中国职场管理者“十大健康警讯”[N/OL]。健康频道,2009-09-11.
http://health.people.com.cn/GB/10035826.html.
[3]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24.
[4] 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5] 黄晶。“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4):61.
[6] 班新能,王翔。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浅析及其现实意义[J]。兵团医学,2009,21(3):60-61.
作者:程友清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