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3456 1
2010-07-17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一)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
    从国际角度来看,在发达国家金融系统陷入困境之时,中国的金融系统仍很健康,外汇储备全球第一,支付能力很强,这为中国企业开展资源获取型跨国并购提供了机会和保障。从国内角度来看,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衰退威胁,制订了大规模的投资规划,从而使国内的自然资源需求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样,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国外的资源产业展开并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内部需求。因此,2009年以来,中国企业对国外能矿资源或能矿企业的并购活动非常活跃。例如,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中色集团收购澳大利亚TZN公司(铅锌矿)和赞比亚卢安夏铜矿;中国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等。
    (二)合理获得国际知名品牌
    此次金融危机让一些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国外企业陷入了困境,其中不乏需要通过转让部分知名品牌以渡过难关的企业。这为那些早想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国际知名品牌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有利契机。2009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而陷入困境的诸多国际知名品牌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目标。例如,上海中服收购皮尔·卡丹品牌;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品牌等。
    (三)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大部分企业处于技术追赶阶段。在制造行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2008年末,湖南株洲南车时代电气公司收购加拿大丹尼克斯公司75%股权,从而获得了高压绝缘双极型晶体管制造的核心技术。2009年初,吉利汽车通过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获得了大扭矩自动变速箱技术,2010年3月,吉利汽车又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100%股权,从而获得了沃尔沃的全部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通过这些技术追赶型跨国并购,中国企业有机会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将大大缩短企业研发时间和费用,进而快速增强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快速进入国外市场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国外企业,可以利用其现有营销网络销售本企业产品。这种国际化经营思路不失为快速进入目标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较好选择。目前,具有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国外市场动因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家电行业,例如,海尔收购新西兰最大家电厂商菲雪帕克(Fisher&Paykel),并拟收购美国GE家电公司;苏宁电器收购日本家电连锁店企业LAOX股份公司等。
    (五)以并购规避贸易壁垒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而中国历来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被发起反倾销最多的成员。与贸易保护主义相比,后金融危机时期多数国家对外资流入的限制有所放宽。因此,中国企业,尤其是受某些国家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企业,对相应国家同类企业进行并购,将生产基地转移到目标市场国家,就可以绕过贸易壁垒,保持并提高对目标市场国家的产品销售额。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
    (一)融资和支付手段仍较为单一
    目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有资金、国内银行贷款、国际银团贷款,另有少数企业通过到国际市场发行债券融资。从并购交易的支付手段来看,只有极个别的企业并购使用了股票来支付交易,大部分是用单一的现金支付方式。例如,中化集团以5.32亿英镑收购英国Emerald能源公司,中石化以72.4亿美元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全部股份;中石油以14.7亿元新元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股份;中国五矿以17亿美元全资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等。目前,中国股票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仍然很低,国内金融机构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仍不足,银行本身在国际上缺乏分支机构,还不能提供成熟的离岸金融业务等。尽管国内流动性相对充裕,但单一的融资和支付手段必然会加重中国企业的债务负担,而且,企业完成跨国并购交易后,还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投入,企业再融资成本提高,会使企业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二)国企跨国并购面临政治歧视
    美国等西方国家历来习惯于以政治思维来看待中国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要主体的跨国并购,虽然获得了国内的大量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但在国际上,中国企业偏“国有”的性质正在成为跨国并购的现实阻碍。例如,2009年中铝并购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失败,中石油并购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失败等,皆因相应东道国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排斥和阻挠。目前,除美国、澳大利亚外,加拿大国会也修改了投资法,对威胁其国家军事、经济安全以及其他敏感项目的并购行为进行审查,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规定就是对其他国家国有企业的并购行为进行重点审查。
    (三)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专业人才
    对于大多数首次开展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来说,缺乏有经验的跨国并购人才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跨国并购的专业人才不但要通晓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熟知跨国并购业务,而且还必须能够运用被并购企业所在地区的语言处理相关业务和纠纷,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公关和应变能力。而中国目前缺乏这样的本土人才,有些外派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业务知识,不熟悉当地法律,甚至不懂当地语言,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四)缺乏有效的中介机构支持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成熟的非政府中介组织系统,它们不仅能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从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到所在国政府监管政策等各个环节的全面信息,而且还能代理并购中涉及的诸多法律手续与业务。中国虽然也发展了一些商业中介和金融中介,但无论是实力还是经验都明显欠缺,服务水平远未达到提供国际并购服务的要求,许多中介机构甚至还从未接触过跨国并购业务。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时很难得到中介机构的高质量服务,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和帮助。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
    (一)以跨国并购补强中国企业的产业劣势
    对于多数中国企业而言,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除了生产环节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他环节,如技术与研发、原材料和资源获取、品牌知名度、国际营销网络等,均不同程度地处于劣势。因此,在跨国并购实践中,中国企业应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在进行技术追赶型跨国并购时,中国企业要注意并购成本和技术的适用性,那些具有适当的领先性、能够解决中国企业技术瓶颈的技术应是跨国并购的首选;二是并购国外的自然资源企业、油气田、矿产等,中国企业不应仅着眼于国内市场的资源需求,还应注意开拓国际资源市场;三是中国企业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应慎重评估目标品牌的国际价值,避免所购买的品牌仅在国内市场有知名度而在国际市场失去品牌价值;四是中国企业在并购国外的零售商或拥有某种商品国际营销网络的企业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并购后的营销网络,在国际市场上扩大本企业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营销网络的精髓,改进国内的营销网络。
    (二)不同产业应选择适当的并购时机
    一是在采矿业,中国企业应抓紧时间和利用一切机会并购国外的重要矿产资源。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国内经济已经出现了企稳向好的趋势,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会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在金融业,中国企业对国外金融业的并购应该慎重和缓行。金融业是此次危机的源头,由于危机发生后各国均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所以金融系统尚可维持正常运转。随着实体经济逐渐企稳,未来一段时期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势必面临收回流动性的问题,如果届时主要发达国家金融领域去杠杆化的进程没有达到应有水平,金融业的危机就不会消除。
    三是在制造业,由于制造业中多数产业的技术研发周期较长,更新换代较慢,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所以中国企业应该趁金融危机在制造业展开更多的技术追赶型跨国并购。
    四是在商业服务业,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不妨主动转战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这样不仅可以避开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也有利于中国企业深度开发新兴市场。
    (三)引进、培养与留用相结合地储备跨国并购人才
    一是积极引进国际人才参与本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人才市场的流动性有所增强,许多发达国家实体企业、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的人才正面临失业。因此,中国企业应趁机大力引进那些具有国际资本运作经验的人才。
    二是吸引国内其他企业的跨国并购人才。国内其他企业的跨国并购人才具有熟悉中国企业特点和国际并购市场的双重经验,而且,本土的跨国并购人才一般会比发达国家跨国并购人才的工资成本更低。
    三是留用被并购企业优秀人才。人员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重要内容。由于被并购企业的人员往往对原企业的情况更加了解,因此在跨国并购整合阶段,中国企业应该积极留用被并购企业的优秀人才,将其纳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人才团队。
    (四)广开跨国并购的国内和国际融资渠道
    一是充分利用国内充裕的资金和外汇储备,继续发挥现金融资支付方式的优势。短期内,中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不会取得质的改变,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仍将主要采用现金融资支付方式。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为了巩固经济复苏的基础,中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会保持一段时间,因此,国内的流动性会相对充裕,使企业的融资成本较小且便利性较高。而且,中国目前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充分满足大额国际支付的需求。因此,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仍应充分利用现金融资支付方式,从国内金融市场募集资金,以快速地实现对目标企业的并购。
    二是灵活运用多种融资支付手段,积极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完成跨国并购交易。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支付除了要利用国内商业银行及其境外分支机构,还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机构。从国有企业来看,如果借助国际金融机构,不仅能够获得跨国并购的资金和咨询意见,还可以很好地处理敏感的社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淡化并购交易的政治色彩。从民营企业来看,其跨国并购所能获得的国内资金支持较少,就更应该大胆地开拓国际金融市场,充分运用境外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拓宽跨国并购的融资支付渠道。
    (五)加强对跨国并购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在跨国并购准备阶段,主要风险来自于中国企业的错误并购决策和国有企业所受到的政治阻碍隐患。中国企业要全面考察东道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借助国内外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和技术实力等进行详细评估,并基于收集到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并购决策。
    在跨国并购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进一步了解目标企业的内部流程,密切跟踪目标企业的资产动向,适时派驻并购协调小组,锁定目标企业财务活动,杜绝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带来的风险。
    在并购后的整合阶段,中国企业应注意控制如下整合风险:一是战略不协调风险控制,即要为并购后的企业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或者与中国母公司发展相协调的战略;二是技术整合风险控制,即要充分消化吸收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并注意技术的再创新;三是人员整合风险控制,即要派驻合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留住优秀的员工,并根据需要进行合理裁员:四是企业文化整合风险控制,即要将母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企业制度以合适的形式、强度和速度,渗透到被并购公司,并注意企业文化在被并购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 赵彦志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周学仁 来源:《国有资产管理》2010年第5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28 16:47:56
顶一下吧,版主很不容易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