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
世界银行“中国农业政策实验室”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研究简报2008年第3期(总第192期)
2008年1月25日
程广燕、刘剑
2007年8月下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组织科研人员到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海伦、克山、嫩江三市县就大豆生产风险情况开展专门调研。调研人员走访了当地农委、气象局、统计局、乡镇政府及个体大豆收购商,收集了相关基础数据与资料,并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在三市县对乡、镇农户进行问卷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大豆种植基本概况
黑龙江省素有“大豆之乡”的美誉,大豆是黑龙江省三大主栽作物之一,2006年大豆播种面积432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37.2%,户均种植规模2公顷以上,平均单产1657公斤/公顷,与其它生产区相比其大豆种植规模大、单产水平高、品质好。海伦、克山、嫩江三市县都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貌特点为波状起伏的平原,无霜期较短,平均140天,有效积温约2650℃,比较适宜大豆生产。2006年三市县大豆播种面积分别为191万亩、198万亩、270万亩,各占播种面积的47.2%、67.8%、57.4%。
尽管黑龙江省生产大豆资源优势明显,但由于种植时间长、农业投入少等原因,其大豆生产正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迎茬现象严重。大豆是黑龙江的主要农作物,重迎茬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许多大豆植株矮小,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从全省看,由于大豆生产布局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北部4、5、6积温带,有的县、乡、村大豆种植比例达到60%~70%,严重影响作物的合理轮作,使重、迎茬面积达到50%~60%。据调查,重茬大豆减产25%左右,迎茬减产15%左右,而且大豆的虫食率、病粒率较高,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为解决这个难题,黑龙江省科技厅、农委及有关科研机构也开展了大量工作,立项研究重迎茬影响大豆生产的机理与技术对策,提出“可迎少重、耕翻深松、耐重品种、防病包衣、增施农肥、增加播量、健身调控”等7条控制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但由于技术推广范围有限、机械化程度低等原因,实际上大部分区域大豆生产仍然受重、迎茬问题制约。
2、农田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黑龙江省作为粮食基地,粮食总产量己突破700亿斤,商品粮占全国的1/10。但是土地的单位产出率不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性能差,尤其是水利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低,据了解,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18%,低于全国40%的水平。从机械化程度上看,黑龙江省地处松嫩平原,土地平坦而辽阔,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但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却很低,据初步统计,全省有3000个自然村没有大型拖拉机,有1/4以上的耕地不能按标准化进行作业。
3、大豆种植药害严重。黑龙江省是咪草烟、氯嘧磺隆长残效除草剂应用面积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省份,连年使用长残效除草剂造成后茬作物药害问题日趋严重,已严重影响种植结构调整,并危害农业生产安全。从所调研的三市县来看,由于长残效除草剂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豆农比较倾向使用咪草烟、氯嘧磺隆等长残效除草剂,而且用药水平较低,结果不仅严重影响当年大豆品质,抑制大豆出口,而且会造成土壤农药残留和积累,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4、大豆品种混杂。黑龙江省一些大豆品种的油份含量,虽然比国外大豆高1%-2%,但由于混种、混收、混储和混销,使大豆含油率、蛋白质等专项指标都无法与国外大豆相比。现黑龙江省大豆引种和种植基本由一家一户分散完成,混种比较普遍,由于大豆油份和蛋白指标成反比,结果混种后的大豆既不高油又不高蛋白,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如“东农42”品种,蛋白含量高达46%,是国际公认的“蛋白王”,曾畅销日本,近年来由于混收,平均蛋白含量大大降低,导致日本客商不愿购买,痛失日本市场。
5、大豆加工业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大部分属于传统加工业,由于研发技术较落后、资金短缺,传统加工业没有应用现代技术,自动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当地国家级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省级龙头企业少,带头和示范作用弱,因此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差。
二、大豆种植风险
黑龙江省是全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大豆作为黑龙江省的主要种植作物,商品率在80%以上,种植大豆收益一直是农户主要收入来源。1996年大豆贸易自由化以后,豆农面临的市场风险开始加大,加之日益增强的自然灾害,豆农种植收益越来越不稳定。
1、旱灾是近期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省旱灾频繁,1999,2000和2001年连续3年出现春旱连夏旱,2003年黑龙江省遭受40年不遇的大旱灾。干旱的一般规律为:①全省各区均有旱灾,以西旱为重,由于降雨分配不均,地形和土壤等的差异,黑龙江省西部、东部和北部均有旱灾,具有普遍性,但以西旱为重。②春夏连旱。③灾情重,损失大,有加重趋势。从本次农户调研来看,近两年旱灾也比较严重,2006年因干旱农户大豆种植减产约20%,今年黑龙江省遭遇有史以来的最为严重的特大旱灾,所调研的三个市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嫩江受灾程度最大,减产在60%左右。
2、大豆销路稳定,但市场风险较高。近几年,随着中国油脂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大豆的需求量快速增加,黑龙江地区大豆由于产量大、品质好其销路一直比较稳定,这也是农户即使在比较效益下降的情况下仍继续种植大豆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2005年国产大豆受到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严重冲击,大豆价格明显降低,由于上述原因黑龙江地区大豆播种面积并没有呈现出“弹性”下降关系。在大豆进口量快速增加的形势下,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联系越来越紧密,美国、巴西等主产国有关大豆生产、价格、贸易、气象、政策等各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大豆市场价格波动日趋频繁,中国农户由于资本缺乏、信息闭塞等多种原因一度成为国际大豆期货市场的“买单者”。
3、大豆生产技术风险加大。与其它作物相比,种植大豆比较省工,销路比较稳定,在生产规模较大、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等现实情况下,许多农户连续多年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大豆,结果造成病虫害严重,土壤肥力减弱等问题,为提高产量、减少除草劳动强度,种植过程中施用了大量、长残效除草剂,这些除草剂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对下茬敏感作物造成药害,抑制作物生长、减产,甚至死亡。据当地农委部门反映,大多数农户都已经意识到大豆种植重、迎茬对耕地造成的不利影响,但由于药残严重,玉米、甜菜等一些替代作物无法生长,生产结构难以调整。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大豆生产已形成长残效除草剂使用——大豆种植重、迎茬恶性循环,对已形成这种种植模式的农户来说,即使气象条件正常,其单产也表现出逐渐下降的态势。
三、若干建议
1、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范围并加快实施进程。政策性农业保险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稳定农业生产、保证农户收入的重要农业支持政策。黑龙江省作为农业自然风险高发地区,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范围,使更多的农户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政府部门应把加快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开展“三农”工作重点工作,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提高农户参保率。
2、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模式。目前海伦、克山、嫩江三市县农业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近两年,旱灾日益严重,农户无法灌溉,只能采取打叶面肥的方式来减少干旱的影响,既增加了成本,效果又比较有限。建议在有条件的区域,建立起灌溉设施,提高农户减灾能力。此外,政府应鼓励农户逐渐改变大豆单一种植模式,杜绝使用长残效除草剂,提高农业种植机械化程度,以增强农户生产结构调整的可行性。
3、实行大豆产业化经营,延伸大豆产业链,使国产大豆价格风险实现体内循环。产业化经营是防范价格风险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作为大豆主产地,应大力发展豆制品尤其是大豆蛋白加工业,提高大豆生产的附加值,做大做强大豆经济,既增强地方财力,又带动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由于国外进口大豆直接到达国内各港口,运往各销区的成本比较低,黑龙江省大豆运输以火车为主,成本较高,其大豆在各销区不具有价格优势。如果不在当地发展加工业,实行就地增值,黑龙江大豆将可能失去销区市场,否则的话农户只能接受更低的产地价格。
结束语:从宏观上来看,随着大豆及油料市场的开放,我国大豆在生产、加工方面都受很大冲击,大豆进口量已超过国内总产量,外资背景的大豆油产品已占消费市场的一半以上,中国大豆产业沦陷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2007年5月下旬以来,国内各地区大豆油价格普遍上涨,有些地区涨幅高达10%,对消费者来说,价格低廉大豆油时代也即将结束。这说明外向型大豆产业政策不但给豆农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且也不能长期、持久地增加消费者福利,本土大豆产业亟需发展壮大。从发展趋势上分析,随着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对大豆的需求不仅从数量上越来越多,而且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权威部门调查,出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形成一个抵制含转基因标识的大豆加工制品的固定消费群,而且这个群体消费者数量还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些都为我国本土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中国政府应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对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尽快明确对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加工、消费的各项支持政策,推动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为中国大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大豆主产区,其大豆产业能否发展壮大对我国大豆产业振兴至管重要。面临日益加大的大豆生产风险,黑龙江省应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大豆产业链,提高大豆产业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地,黑龙江大豆的生产和机遇,http://www.maozong.com/show.aspx?id=7721&cid=112
2、聂洪臣等,黑龙江省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分析与典型经验,《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8期
3、李桂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3期
(欢迎引用、摘编、全文刊载,请注明出处,尊重著作者知识产权。)
责任编辑:李锁平 高琼瑶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010)6891979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传 真:(010)62187545
邮 编:
100081
电子信箱:iae@mail.caas.net.cn 网 址: http://www.iae.org.cn
*本研究是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