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1日 16:12 国企新闻网
文|本刊记者 郭大鹏 摄影/本刊记者 杨春雁
华润的几个关键词:国企、竞争性行业、多元化发展、并购扩张整合,按流行的观点看都无异于陷阱,却在十余年间基本实现了各项指标的两次再造。
2005年的一天,一位中年人独自驾车从香港出发,沿西江向广西驶去。他似乎不是一位自驾车旅行者,一路之上,所停留之处仅限于石灰石选矿站、水泥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每到一处,他都会找到管理者、员工仔细了解关于水泥这种生意各个环节的问题。
这位戴眼镜、身高1.83米、体格魁梧的中年人是宋林,刚刚于2004年末接替宁高宁担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华润水泥(2003年香港上市)的出路——这可是一件让人伤脑筋的事——当时水泥行业形势不好,香港资本市场也不看好,华润水泥股价已经低于净资产,基本失去融资能力,市值甚至还赶不上发行的可转换债。要不要保留这个生意?宋林心中有些狐疑。
这一趟考察成了华润水泥的转折点。之后几年里,华润水泥近乎神奇的变化让香港资本市场瞠目结舌:2006年,用4亿多港元私有化退市,经过3年改造,2009年重新上市融资60多亿港元。此事很快被选入哈佛商业案例。
乍看起来,华润水泥案例像是一次点石成金的试验,在这背后却是华润集团一整套在竞争性行业多元化发展的理念、逻辑、运作方式。再看华润集团近十余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两次再造(总资产、销售额、经营利润、净利润等各项指标翻两番);各个行业进退自如(几乎是从无到有打造了几个行业领先的利润板块,在赚取丰厚回报的前提下退出若干非主业行业)。这几乎是一个放大了的华润水泥一样的传奇。《国企》杂志深入采访华润集团十余位高管,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一个华润十年成长的故事。
听华润的故事不能忘了几个背景:过去十多年间,国企在竞争性行业没有竞争力,国企应该退出竞争性行业几乎形成社会共识;“多元化陷阱”是稍微读过一些管理书籍的人都能信口道来的,专业化公司才是潮流所向;快速并购扩张的后遗症成为企业界一大教训,两家央企华源、三九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在竞争性行业,通过快速并购扩张,走多元化发展道路,这几条(曾让无数企业折戟沉沙)华润全占了。
育 种
截至今年4月,华润集团总资产已经达到4500亿港元,主要分布在6+1的板块中:地产、电力、消费品、燃气、水泥、医药,还有金融。其中医药和金融还有待整合发展,地产、电力、消费品、燃气、水泥则都已经具备行业领先地位。这后五大板块,都经历了从埋下种子,到育种成功(华润称之为孵化和培育),到迅速并购扩张发展壮大的过程。
仅从市场表现看,人们往往只关注到并购扩张的那段经历,而忽视了前期默默无闻的播种和育种阶段,这样就把华润和许多盲目并购扩张的企业混同了。而播种和育种的故事,才是理解华润的钥匙。
宁高宁曾被评为200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2年初的颁奖会上,颁奖词不无溢美地介绍:“根在大陆,身在香港,眼观全球,他是用金融资本整合产业资本的探索者。”但宁高宁在获奖演说中并不领情:“我觉得中国的企业界在过去制造了很多也很有害的词,资本运营这个词是其中之最。我觉得这个词本身,已经给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多误导,应该有个纠正。”
这还是在获奖台上,据现在华润集团副总经理陈朗回忆:在台下宁高宁的反应是大怒。
对华润来说,并购扩张,借助资本的力量始终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借以实现战略的方式。华润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文化,在于理解产业制定战略的能力,在于组织能力,在于优秀的经理人队伍。
了解这些,就不能回避育种的故事。这些板块的育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早期,爆发期基本在第一次再造华润过程中;另一类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甚至更晚。在育种阶段,华润经理人的创业精神和学习能力最值得关注。
啤酒同城战
1993年7月,青岛啤酒(32.61,0.41,1.27%)在香港上市。那时候人们对招股说明书还觉得新鲜,宁高宁读了青啤的招股说明书,发现这是一个不错的生意。当时华润和沈阳市政府已经有合作,于是提出与沈阳雪花啤酒合资的想法,1993年底双方签约成立沈阳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由华润创业代表华润),1994年1月1日挂牌成立。
沈阳雪花只是播下了种子,真正的育种则在大连实现。1996年,华创收购大连渤海啤酒厂并改为大连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现在的华润雪花啤酒总经理王群一年多后被任命为总经理。由于华润啤酒有外资啤酒巨头SAB49%股份,王群上任后首先面临的是外方股东的质疑:这个人,从来没干过啤酒这行,也没有MBA学历,能干好吗?大连市也投以疑虑的目光:搞贸易出身的华润能做得好啤酒吗?更严峻的局面是:在大连啤酒市场,渤海啤酒厂长期亏损,只占约20%的市场,竞争对手大连棒棰岛啤酒厂占据80%市场。
在一片质疑声和对手的强大压力下,王群建团队、跑市场,埋头苦干。两年后大连华润啤酒市场占有率升到了70%,而对手则变为30%。与此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王群带领的这家啤酒厂成为华润十几个啤酒厂中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又过了两年,大连华润啤酒收购了棒棰岛啤酒厂。
王群和他的团队用业绩向股东(华润集团)证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华润自己的经理人团队可以令一家亏损企业从小变大,扭亏为盈。王群也很快不断升迁,成为华润雪花啤酒的总经理。这就是华润的业绩文化,有了好的业绩,就可以升职。
王群大连战役的同时,华润对中国啤酒市场开始了迅速的并购整合。
笔杆子和明星电厂
1994年,王帅廷面临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折,但这次转折并不顺利。
这一年,正在探索贸易向实业转型的华润抓住电力体制改革的机遇,作为外资参股35%成立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徐州电厂。徐州电厂是曾经上过3次总理办公会,当地历史上破天荒的大项目。
这时华润对电力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徐州市政府推荐副秘书长王帅廷负责徐州电厂建设。面对这个在政府工作了12年,从没搞过电力的笔杆子,华润和北京方面的股东都不同意,要求徐州市重新推荐。徐州市委书记、市长分头去北京和香港做工作,说服股东接受这个笔杆子。
足足等了4个月,王帅廷出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的决定才被接受。这4个月里,王帅廷也没闲着——在政府里组建电厂的团队。38岁的王帅廷心里充满了干大事的冲动,不管股东信不信,自己特别想试一试。上任后的一个场景让现在的华润集团副董事长、华润电力首席执行官王帅廷印象很深:董事会之后吃饭,他这个总经理没有被安排上主桌。
后来的事实证明徐州市的领导是独具眼光的。王帅廷创造了中国电力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国家预算是30亿元,而同类型电厂一般超预算,平均水平是36亿元左右,最贵的达到了50亿元,徐州电厂比国家平均水平节省了6亿元多。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也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电商——出资人、建设者、运营者三位一体——以往都是国家投资,电力局组织建设和运营。这个种子的另一个珍贵之处在于,为华润进军电力储备了人才。现在华润电力的经理人,50%来自徐州。
让徐州市领导意外的是,王帅廷由此投入了华润的怀抱,副市长的机会也被他婉言谢绝。
1999年,看到华润集团正在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王帅廷以个人名义给集团写了一封信。信中罗列了对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机会的认识,建议集团大力进军电力。不过,这封信在相当长时间里没有得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