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报报道】 本报记者 顾军 整合报道
他以新型制冷剂技术起家,打造出一个白色家电王国,并将资本的触角伸向汽车产业。于是,一些媒体称其为中国的摩根。
他个性鲜明,言语张狂,称自己唯一不缺的就是钱,骂某些人是狗屎,动辄诉至法庭。
他最不愿意被别人认为是骗子,但却又不把许多疑点解释清楚,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这就是科龙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格林柯尔系的掌门人顾雏军。
“玩家”生涯
1959年5月5日,顾雏军出生于江苏扬州泰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他的青春期在文革中度过,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
1977年考入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1年考入天津大学,在热物理工程系读硕士,获硕士学位。此后,在天津大学能源研究所和江苏工学院动力系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天津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并在该校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他发明了“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理论和格林柯尔制冷剂,不想招致国内制冷学界专家的集体对抗。
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1996年。此时,顾雏军早已潜身海外。
2001年秋天,一个胖胖的戴着大眼镜的中年人走进了中国商界的视野。除了10年前的国内制冷学界的宿敌外,当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但他很快就以斥资5.6亿收购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科龙电器的举动,惊动众人。
这个被怀疑为“空手道高手”的陌生商人的出现,立即成为媒体急于窥测和挖掘的对象。
通过媒体的报道,顾雏军在公众眼里的影象才逐渐清晰……
顾雏军之所以被媒体关注,在于其是资本市场的著名“玩”家,素以会“玩”、敢“玩”著称。
顾雏军在国内资本市场真正“开玩”始于收购上市公司科龙电器。深陷危机的科龙电器曾被业界称为国内制冷行业和家电生产行业的龙头,1999年其销售额一度达到56亿元,但随后陷入了困境,并被ST。最终,不被外界所知的格林柯尔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成功入主科龙。此次收购,人们普遍认为,科龙电器国有资产被严重低估,顾雏军收购资金并没有到位。国内主要的财经类媒体大都发表了质疑文章,火力集中在顾雏军的顾氏理论、公司业绩、收购资金来源等问题。
虽然外界充满了质疑声,但顾雏军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加快“玩”的速度,以科龙为“桥头堡”,在资本市场迅速刮起了格林柯尔收购旋风。科龙电器、华意压缩、扬州亚星、襄阳轴承4家国内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企业及生产线,如吉诺尔、上菱电器、阿里斯顿等在短时间内被顾雏军收入囊中。顾雏军也由此建立起总资产过百亿,横跨制冷、家电和汽车等行业的格林柯尔帝国,被外界称为“格林柯尔系”。在顾雏军成功地充当着资本市场“玩家”的同时,人们的疑惑愈发加重,其巨额的收购资金到底来自哪里?用心何在?
2004年,香港学者郎咸平声讨顾雏军,成为质疑风潮的标志。郎咸平对科龙被收购后的“扭亏为盈”提出疑问,明确提出科龙被收购前连续两年高达8.3亿元和15.6亿元的巨额亏损实质是利用不当的坏账计提方式做出来的,而其后的盈利则是将前期计提资金回转后带来的“虚假利润”,并直指顾雏军席卷国家财富。
面对以郎咸平为首的专家群的质疑,顾雏军总是有办法“玩”下去,顾立即组织了一些学者专家及机构对郎的指责进行了猛烈的反驳,由此引起了当时轰动一时的“郎顾之争”。不过,当初挺顾的那些人现在已经“失声”了,看到了顾如今的狼狈,不知道他们做何感想。
回过头看,当时的这些质疑其实大多并没有真正指出顾雏军的违法违规,即使有猜测,也没有相关部门的跟进调查。而顾雏军将科龙成功扭亏为盈的“事实”,又为其继续收购其他公司铺平了道路。
自负的“顾冷冻”
媒体对顾雏军的本身表象素描是,过于自负、霸气、戒备、偏激、善变、理想化,甚至不能灵活穿梭于政府和市场之间。认为这是顾雏军作为民营企业老板不能免俗的性格缺陷。由此得出现在格林科尔系的病因是企业家的主观色彩所累。
即使已经陷入了如此被动的局面,仍不乏有人看好顾雏军。“国内其他企业家跟他不是一个档次的。他是唯一产业整合超越德隆的。”前德隆国际董事局主席向宏对其评价可谓极高,他最看重顾的是其“实实在在在国外生活了十年,对资本市场手法很熟悉。”而其他与顾有过接触之人,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则称其“聪明、谦逊、不张扬。”
2003年,顾雏军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03年度经济人物。屡受媒体质疑的他,显然前所未有的感到扬眉吐气。为此,他专门召集科龙总部所有中高层干部在他非常喜欢去的顺德鹿茵酒店举行庆功宴。但是这只能说是他造势的成功而并非真正产业整合的胜利。
顾雏军人称“顾冷冻”,自从其推出新型制冷剂起便是一个富于争议的人物。2004年10月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顾将自己的成功总结为“有一个独特的发明,同时相信自己的发明是有用的,然后就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从最早的“G制冷循环”到“顾氏循环”“顾氏工质”到现在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便是顾雏军的成功利器和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74.6%的利润之源。
熟悉顾雏军的人士称,顾雏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做学问,做成科学家;我做企业,做成亿万富翁,谁能比我聪明!”但如今内忧外患之下,这位聪明又霸气的企业家操纵资本的玩法,似乎已经日薄西山了。
两种版本
遗憾的是,所有媒体给出的简历勾勒出的只是作为“学者”的顾雏军,而从学校到格林柯尔之间及以后的经历,即作为“商人或者企业家”的部分则完全是一片空白。记者在深圳格林柯尔环保工程公司采访时,试图从顾雏军的助手和员工口中探知一些顾早年下海的经历,他们均表示顾平时很少谈到这些经历,偶有提及,也语焉不详,“我们只知道顾总早年在国外创业非常艰苦,具体情况就不大清楚了。”
只能从为数不多的主要由格林柯尔提供的报道中,可以觅得顾雏军海外创业的大致轮廓:1991年顾雏军怀揣500美元登上了去英国的飞机,1991下半年建立了英国顾氏制冷技术有限公司和一个年产量为2000吨的制冷剂生产基地,在英国CFC制冷剂替换市场中占据了25%的市场份额,后又在加拿大建立加拿大格林柯尔公司,至1994年底,格林柯尔制冷剂在英国和加拿大的年销售额达到1700万美元。
然而,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系的一位教授、顾雏军早年的校友,则提供了顾雏军经历的另一个版本。
这是一个更复杂却并无传奇色彩的版本。
据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顾雏军毕业后分配到江苏工学院动力系工作,不久便下海。在1989年前后开始宣传其“顾氏循环理论”,并推出据说有“环保、节能”效应的新型制冷剂,在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在徐州和惠州等地设立空调厂。与徐州羽绒设备厂的合作,是由徐州羽绒设备厂出厂房设备,顾雏军自己投资几万元用顾氏制冷剂试制空调,一年后双方不欢而散。
不久顾雏军又南下惠州,成立了某空调制冷设备厂,推出“小康空调”。1994年小康空调发生质量纠纷,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九次抽检不合格,被勒令停产,还因此引发一场诉讼,后不了了之。至于顾雏军的海外创业史,这位消息人士则表示不甚了了。
两个版本的顾雏军提供了对其人其事大相径庭的两种解读,究竟哪一个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抑或两个版本互为参照各有侧重?那么将两个顾雏军贯穿在一起的线索又是什么呢?
第一个版本的求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无论是顾本人,还是相关报道都无法确知格林柯尔海外公司合作者的名字。记者曾询问国内制冷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顾雏军的海外历史大多知之不详,而谈及顾雏军在国内的经历则多有微词。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曹德胜指出,“顾氏循环理论”的说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被否定,顾曾称这一理论“列入中学教科书”更是子虚乌有。“热力学界只有劳伦兹理论,这些内容只有在大学才可能学到”。
相反,有关小康空调的诉讼则是当年引起舆论关注的重要新闻事件之一,新华社、《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都曾有过长篇报道。1995年2月4日《科技日报》在一篇题为《法律不可渎》的报道中记录了小康空调查封始末,文中指生产小康空调的惠州某空调制冷设备厂在1993年7月21日以后的五个月中,“连续九次无理拒绝了执法部门的抽样检查”,其后,又将已被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原地封存的732台空调机非法转移。1995年2月3日惠州当地法院作出裁决,支持了技监局对该司处以600万元罚款的决定。顾雏军当时是该公司的法人代表及董事长。
从以上情况可知,上世纪90年代初的顾雏军在国内创业屡屡受挫、技术理论被业界主流所否定之际,却是其所称在海外创业起步成功并走向辉煌之时。为什么顾所研制的制冷技术在国内为枳,而在海外为桔?这里面也许有许多理由,但顾雏军从不深谈。
褒贬顾雏军
“压缩成本是顾雏军对科龙电器最大的贡献。”
“他性子直,无所顾忌,敢于下手,敢于砍!所以他能做到很多老科龙人做不到的事情。”
“像所有私人老板一样,节俭是他的天性。”
采访中,多位现任及原任科龙电器的高管对顾雏军“压缩成本”做法给予了较高评价。
2002年,科龙电器推行全面招标制度,专门成立了采购招标管理小组,具体指导各类物料的采购招标工作,使物料的采购成本明显下降。统计显示,2002年上半年科龙电器原材料采购价格同比下降了6000多万元。科龙空调产品的单台成本比2001年同期降低25%,冰箱产品的单台成本比上一年同期降低14%。
在压缩成本的同时,科龙电器的薪酬体制有所变化。科龙集团整合传播部经理刘辉介绍,过去科龙薪酬体制是一刀切的,干多干少一个样,但顾入主后薪酬改为按岗位评估。
“2002年之前,我的工资是年底两个月拿双薪,算下来每年多拿6000多块。同年改革之后,双薪制度取消,代之以年中发奖金的形式。2003年年中我拿到7000多块奖金,年底又拿到1万多块奖金。”科龙电器一位科长级别的经理告诉记者。
此次证监会调查格林柯尔挪用科龙资金消息传出后,多位科龙高管表示,如果事实成立,科龙的资金可能会被顺利返还,因为顾雏军并没有将资金挥霍掉,只是用于收购其他公司事宜。
“顾老板是工作狂,他想用科龙电器实现自己统一家电王国的理想。只是步子迈得太大、走得太急了!”顾雏军一位下属称。
而在科龙高层中,很多人对顾雏军治理企业的方式持异议。
“他管理企业,不是为企业发展,而是为自己服务,让企业成为他手中的工具。”科龙电器一位现任高管说。
据这位高管介绍,在科龙内部,下面员工的意见很少能反映到高层来。企业开董事会时,通常是顾雏军一个人发言,其他董事很少有提意见的机会。“有时候我会提出不同意见,但他接受的时候比较少。”这位现任高管说。(3版《重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