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研
7439 13
2006-04-29
[Money=2]

一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
题型: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
参考用书:
1、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用刘诗白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2003年第一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主义部分用刘诗白主编的《政治经济学》(98年第四次修订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2、西方经济学使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杨泊华、缪一得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原理》(第二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政治经济学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任务,方法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劳动者:人的因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资料是物的因素;
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独立的要素,主要是通过生产力的三个要素的影响对生产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含义的三个方面;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50年代建立的生产关系是人为的,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极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概念。性质:客观性(产生客观,作用客观)、发挥主观能动性;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
客观性的区别:(1)经济规律最大的特点是历史性(即绝大多数不是永恒的 因为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
经济规律常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按劳分配成为社会主义的规律),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永恒规律,
自然规律是永恒的;(2)前者与人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3)对前者的利用有阶级性。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方面)。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主要研究三对矛盾(注意劳动价值论,因为在当代它面临很多挑战)。
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含义)
1、使用价值:A、具体劳动创造;B、是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人与自然关系。
2、价值:A、质的规定性:人类劳动的凝结,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抽象劳动创造;B、量
的规定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C、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D、价
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价值是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因为价值是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3、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对立统一。P20
二、劳动二重性:同一劳动两个不同方面,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2、 地位: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私有制 社会分工——社会劳动;商品生产的产生条件:私有制 社会分工。
四、货币
1产生: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支绵羊(相对等价物 价值被表现)=两把斧头(等价物)
b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一支绵羊 =两把斧头 一把刀……
c 一般价值形式 两把斧头 一把刀…… =某一固定物
d货币形式 两把斧头 一把刀…… =黄金白银
从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发生质变、从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到一般
价值形式发生质变、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未发生质变。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天然是金银(有价值、体积小)”的理解。
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因为本身价值要表现出来)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产生使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商品(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货币(价值 抽象劳动 社会劳动)
2、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货币产生后,使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4、职能:注意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基本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基本职能):观念上想象的货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与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5、流通规律:A、金属货币流通规律:金属货币货币量=总额/速度;B、纸币流通规律:纸币与金属货币量相适应。
五、价值规律
1、内容和要求: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A、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P36;B、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值上下波动(三个原因在第六章)P161;C、在垄断条件下,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价格可以长期稳定地背离价值P259。
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38-44
1、 当代生产劳动的外延扩大了,2、 从局部劳动扩大到了总体劳动;
2、创造价值的劳动扩大了,判断一种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否有以下四个标准:A、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B、这种劳动的产品有抽象劳动的体现,或者说物化在里面;C、劳动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D、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知识、管理、服务靠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
3、分清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之间的关系:即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A、质:价值的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生产则同一切生产要素都有关;B、量: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并不是对应的。
劳动价值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很重要的理论显示依据),调动要素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是否能增值。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 概念:G—W—G` 矛盾就是增值额。
(2) 矛盾:体现了价值规律与资本公式的矛盾。
(3) 解决条件(前提):M不(4) 在流通领域内产生,(5) 又不(6) 能离开流通领域。
(7) M产生的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也有两个条件:A、劳动力价值的构成,(8) 价值决定;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与其他商品使用价值的不同(9) )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就是为了增值原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A、劳动过程 (具体劳动 ); 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B、价值增殖过程(抽象劳动)——原价值+剩余价值 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2、m的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公式(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带有相对剩余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区别(重点):(1)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是个别资本家创造的个别价值,是对于个别资本家而言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价值,是整体资本家都可以获得的;(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最终变为相对剩余价值。
三、当代剩余价值的新特点:P53
四个方面:(1)剩余价值生产的生产主体发生变化(过去只在第一产业,现在涉及服务业等);(2)载体发生变化(是在物质产品转为无形的产品,如劳务、科技和信息等);(3)生产范围变化(国内
跨国际);(4)生产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更明显是提高劳动强度,现在是行为管理等手段,通过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来榨取剩余价值)。
当代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运用):①仍是工人创造;②生产工人概念扩大。
四、资本的本质
1、 资本的一般性:在一定社会制度下运动的资本,2、 又具有特殊性。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3、 具有运动性,4、 垫支性。存在于一切5、 商品生产形态。
6、 特殊:与生产关系相连(是历史的范畴)。
7、 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8、 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同9、 作用,10、 有不同11、 的划分:C不12、 变资本 V可变资本。
13、 划分的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14、 揭露剥削程度。
五、工资
1、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现象上的表现(辨析):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
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原因P69。
第三章 资本积累
一、 资本积累(概念、动因、实质)
实质:用生产出来的m去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实际上是通过商品生产者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才能占有别人的商品。
1、资本主义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统一)
意义:a、揭示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b、揭示资本家全部资本由工人创造;c、揭示工人个人消费的性质是棣属于资本的。
(2)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积累——〉个别资本增大。
2、概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动因: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以及竞争的外在压力。
4、实质:用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增大----C:V(有机构成)C↑V↓,原因: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先进技术可使少量劳动者用更多生产资料----强有力的杠杆(竞争,信用)(78页)。
15、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 商品生产者所有权规律,(2) 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占有规律,(3) 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4) 并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才能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2)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指(5) 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6) 劳动者反而(7) 不(8) 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3)这种转变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结果,(9) 不(10) 违背价值规律。
二、资本有机构成
概念;提高它的含义和原因(重点);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重点):资本积聚:剩余价值资本化而使个别资本增大;资本集中:现有资本合并。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互相促进;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1、个别积累和联合;2、资本总量;3、积聚慢于集中。
相对过剩人口含义,如何产生的。
三、失业P88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失业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一般现象,五个原因:
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致使传统产业中被排挤一部分劳动力,而这部分劳动力不能适应新的商业要求,造成结构性失业。
3、 竞争——〉破产——失业。
4、 经济运动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经济萧条期大量失业。
5、 市场经济条件下,6、 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不7、 畅通,8、 供求双方得不9、 到及时充分的信息,10、 造成劳动力转商时暂时性失业,11、 空岗与失业现象并存。
12、 由计划——〉市场转型过程中,13、 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充分就业掩盖了的隐形失业显性化。
四、一旦失业就会出现贫困化问题:绝对贫困化、相对贫困化。P92-94页
贫困化是世界性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是与各国社会背景、经济、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这个问题,但有差异。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的问题根源在于财产所有权和收入分配不均。我国则是由于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解放后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路线上的失误,改革时期新旧体制转轨碰撞产生的副作用,以及某些地区的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 循环
1、 产业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2、 生产,3、 售卖;
2、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为生产m做准备),生产资本(决定性阶段,生产m),商品资本(实现m)
3、产业资本正常连续循环的条件: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缺一不可互为条件。
二、周转(考察速度问题)
1、周转时间:生产时间(劳动时间+原材料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流通时间(购买时间、售卖时间)。
2、周转次数n=v/n
3、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 磨损问题——有形、无形;流动资本)
三、生产资本构成: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注意这种划分与把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种划分方式的联系和区别。固定资本磨损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依据:资本不同的组成部分在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对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划分。
区别:划分依据不同;划分目的不同;划分内容不同。固定资本是为了考察资本的周转,后者为了揭示m的来源。注意:都是对生产资本的划分,而不是对流通资本。因为只有生产资本才存在价值的转化问题。
四、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重点)
1、联系:①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起点和基础;②资本完成一次循环,也就完成一次周转。
2、区别:①资本循环是从出发点回到出发点,资本周转是重新出发,周而复始的循环;②各自考察的目的不一样,资本循环揭示的是资本在一次运动中经历了哪些阶段,行使了哪些职能,周转揭示的是在不断重复的周期运动中,自本运行的时间、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1、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区别P148 Pm…P…W’-G’
①个别资本运动不包括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②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不包括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③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资本流通,不包括一般简单商品流通。
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W`社会总产品(社会总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
3、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指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4、两大理论前提:(1)价值构成原理C+V+m;(2)两大部类原理:主要是根据物质资料生产的两大部类。
注意两大部类与三次产业划分的关系P123:①三次产业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的,同时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生产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的划分;②两大部类划分是对物质资料生产部门进行的划分;③两者划分的目的、标准、意义不一样,不可以相互替代。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Ⅰc+m =Ⅱc;派生实现条件:Ⅰ(v+m+c)=Ⅱc+Ⅰc、Ⅱ(v+m+c)=Ⅱc+m +Ⅰv+m)
2、扩大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Ⅰ(v+Δv+m/x)=Ⅱ(c+Δc);派生实现条件:Ⅰ(v+m+c)=Ⅰ(c+Δc)+ Ⅱ(c+Δc)、Ⅱ(v+m+c)=Ⅰ(v+Δv+m/x)+Ⅱ(v+Δv+m/x)
3、实现条件的经济含义
三、经济危机
1、 含义:生产相对过剩而2、 不3、 是绝对过剩。
4、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P149 原因。
重点:为什么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a、摆脱危机创造条件;b、下一次危机到来创造条件。
第六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
一、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资本家按照什么原则去划分剩余价值)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C+V——〉K P155
成本价格得重要经济意义:①K的补偿是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②K的补偿是企业赢利的平衡点,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利润的概念。利润率P`的含义。利润率公式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注意与影响积累的因素相区别)(可借助公式记忆:年P`=M/C=m`vn/c=m`.v/c.n)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通过两个方面的竞争:一是部门内竞争——〉形成社会价值;二是部门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 (等量利润就形成了。)影响 的因素P159。
4、新书新增内容:市场价值基本规定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2层含义P164。
市场价值、市场价格P162
5、利润率下降规律
①下降原因:资本积累——〉有机构成提高——〉P`下降P164-166
②对规律的理解:A、P`下降并不排斥资本家获得利润总量增加;B、P`下降也不意味着m`下降。
③阻碍P`下降的因素:A、m`提高,工人工资下降;B、生产资料价格下降;C、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劳动力便宜;D、对外贸易存在。
二、商业资本
目的:取得商业利润(从量上讲商业利润=平均利润,是m的一部分)
商业资本的作用P168:①缩短资本流通时间;②节约流通资本;③加速资本周转。
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一、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的产生、目的:以获得利息为目的。
1、利息
①含义;②本质;③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2、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
二、信用
1、种类P181。
2、作用P182积极作用4点,消极3点。
3、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各自的特点:P189各3点。
三、虚拟资本
1、 虚拟资本的概念:能定期带来收入的,2、 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
3、 实际资本的概念:P195,4、 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存在的,5、 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能产生出的资本。
6、 虚拟资本的作用:P198,7、 4个。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1、 产权概念和实质P202。实质方面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2、 所有权的概念,3、 又称物权,4、 是财产在法律上的归属及相应的收益权。
5、 注意与产权的比较:产权概念大于所有权。
6、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封建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区别。P204
二、地租
1、 本质:m(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2、 形式:①绝对地租:产生原因,3、 条件;②级差地租:产生原因,4、 条件,5、 形态;③两者联系与区别。
各地租各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区别,不能搞混。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与工业的超额利润的区别。
3、级差地租1和2的区别。
第九章 资本社会化和国内垄断
一、竞争P227
1、含义
2、恶性竞争和过度竞争的消极影响。P228,三点。
3、有效竞争的含义:P246
二、垄断
1、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生产集中是形成垄断的物质基础;
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P239,4点;垄断形成后不能够消除竞争。
6、 垄断价格:概念;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7、 垄断价格受一些列因素的制约,8、 不9、 违背价值规律P239,10、 3点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 含义P280
2、 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双重作用)P267
第十章 资本国际化与世界市场
一、经济全球化
产生:资本国家化——>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1、 概念
2、 包括的内容
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4方面。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决定
1、含义(其规定性)P210: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2、特点P211—213 ,3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含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五种经济成分P214,再加一种(十六大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即股份制。
国有经济要走混合经济道路(十六大)。
三、非公有制经济P223
三种形式各自的含义、特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 个体所有制经济
与私营区别。个体:自己的生产资料;私营:有一定的规模。
个体经济的意义:P224,5点,一句话概括就是“拾遗补缺”。
2、私营经济
作用:贡献巨大。
弊端:多为家族企业,不能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自身市场行为有待规范,是低端产品而非高端产品,存在剥削,所以国家尽量在理论上变着花样为其辩护,使其与资本主义有所区别。
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可以控制,引导的。
三资企业有哪三种(简单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吸引外资,利用外资,加以限制,引导和管理。
补充“三农问题”
1、含义:农业问题,即农业产业化问题;农村问题,即农村城镇化转型的问题;农民问题,即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
2、存在表现。农业问题:产业化程度很低,至今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农村问题:城市化程度仅为30%(应达到50%);农民问题:农民税费负担过重,占农民纯收入水平比例高,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城市工人下岗等原因,农民增收的路线越来越少,农民收入从97年以后没有增长,有时甚至出现负增长。
3、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有利于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改变农业旧面貌,实现集约化经营,解决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
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加了社会主义就比较复杂了,是在社会主义框架下完成市场经济,还是以市场经济的逻辑完善社会主义?应选择后者。
一、市场经济
1、含义: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
2、 与商品经济的差别:市场体系是否充分发育。商品经济:交换,3、 市场狭窄,4、 要素市场发育未成熟,5、 阻碍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经济:要素、资本、技术、信息市场多种市场发育成熟。而6、 市场机制核心是价格机制,7、 与市场体系的健全相辅相成。所以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使其发挥作用。
8、 一般特征:P244,9、 4点。
二、市场机制P250
1、 定义:市场机制就是指2、 市场价格、竞争、技术、风险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值约、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
3、 三个特点
4、 构成及各自作用
5、 核心是价格机制,6、 它背后体现的是利益比较的机制,7、 是由供求、比较利益机制和利益博弈决定的。
(1)合理的价格体系的要求:①价格基本上符合机制,能反映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②商品价格反映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要随行就市,否则扭曲,对生产者,消费者行为有引导作用,于是调节了价格;③价格反映币值的变化。
符合以上三个要求的才是合理的价格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工业品尤其是加工价格高于价值,是一种扭曲的价格体系。
(2)价格机制形成的条件:①市场主体有定价权;②市场价格能够随行就市,自发形成。
(3)市场定价与计划定价的比较
计划定价的价格不变,即不能反反映供求变化,也不能反映币值变化,甚至不能反映价值。它由政府主管定价,价格的变动需行政机关层层审批,是一种扭曲的价格信号,导致资源错误配置,产业结构失衡,基础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反之,市场定价则能够反映上述变化,能够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8、 供求机制
9、 竞争机制
10、 风险机制
(其他三种都是派生的,了解一下与价格机制的关系就可以了)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
一、企业的一般含义及其一般特征
1、企业的含义P257: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以协作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为满足社会需求并获得盈利,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2、一般特征:
A、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以赢利为直接目的。
B、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以收抵支、自负盈亏,对其经营后果承担责任。
D、具有独立的,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能力。
★二、国企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1、整个80年代到92年以前,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责任制等,这一阶段的成效是有限度地引入了市场机制,但由于计划仍是强势的一方,,改革没有触及产权,市场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如价格双轨制(计划内产量是政府计划制定的官价,计划外产量可由企业自主定价即调节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大量利用手中职权牟取暴利的“官倒”分子,使本应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成了他们的私人财产,又如承包责任制,承包者没有抵押,实质是一个负盈不负亏的体制。因而这一阶段的改革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有效,易产生权力寻租。
2、92年以后至今,目标: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达到“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我国现有国企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责权不明确,政企不分,管理混乱等问题,而问题的根源还是产权不清晰,故首先要解决产权问题。措施有:国有股减持,引入其他投资者,用他们的力量制衡政府,切断企业与政府的行政控制关系,用两层代理管理企业(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保证企业内部分权制衡,各部门权责到位,互相约束;在资本市场上保证外部制衡(管理不好—>股价下跌—>抛售—>恶意收购—>新股东进入—>换掉管理层)。即俗称的用脚投票。这样可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引进先进技术,管理乃至品牌,使政府的无限责任转化为有限责任,建立其退出机制,但现阶段不流动的国有股在企业中所占比重过大,其他股东无力制衡,管理决策权仍在政府手中,资本市场也无力在外部进行制衡,导致上市只是进行圈钱,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故仍应进一步分散国有股权,推动企业进行资本经营和资本重组。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初衷:切断国家政府与企业的依赖关系,削弱政府的权力,以其他力量制约政府力量。92年股份制改革后才提出这个目标。以前十几年都是渐进的变革,根本问题解决不了。
把政府对企业的无限责任变成了有限责任,减轻政府负担,所以在资本市场上找出路。内部:权力到位,相互制约,股东会任命董事会,董事会任命总经理,监事会监督董事会,总经理(美国采用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资本市场制约,恶意收购,兼并,投票机制(要从根本上改变产权结构,国有资本只是一个大股东,而不以资本大小决定投票权,以此削弱政府的权力)。
“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反过来就是国有企业的弊端。对初始的背离可看作是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曲折。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本经营和资产重组:是进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重要路径。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实质就是进行资产重组,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服务性中小企业,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1)资本经营与资产重组,是小型国企进行产权调整,转让的重要途径。关键是在建立规范运作的,公开透明的招投标机制,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资本经营与资产重组,是大型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技术创新的可行途径,要求建立规范运作的,严格监管的,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 (含义、形成、意义可能考简答,判断)
1、市场、市场体系的含义 :P284页,
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区别:1、市场体系既包括商品市场又包括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结构、范围上超越了市场,表现为涉及要素市场;2、市场体系使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发挥,是其发挥的必要条件。商品市场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完善,加入其他要素(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才逐渐完善。要素形成市场才形成了市场体系,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同步,而不是跟商品经济产生同步。
2、市场体系形成的过程:P285第一段最后一句话。
3、意义:A、商品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B、商品市场机制的发挥并不充分,但到市场体系形成时,为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二、市场体系的一般规定性(只要求一般,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般规定性,因为要超越社会制度的局限性)
市场体系的特征(P286-290):凡市场经济都具有的特征不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为转移。(可能要求简单阐述一般特征或某个特征)
1、统一性。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A、市场体系是一个完整结构、层次合理的统一体;B、市场体系是市场要素共同作用的统一体;C、是一个要求实现整体功能优化目标的有机统一体。
2、开放性。表现在(228页2段4点“概而言之……)
3、竞争性。表现在:A、竞争作用于市场价值的形成;B、作用于市场价格的运行;C、促进优胜劣汰,加速市场的发育和成熟。
★4、规范性(重点)和现实紧密结合(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
(1)定义: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
(2)意义:节约交易费用;有利于正常的公开公正的竞争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保持市场高效地运行。
三、市场体系的功能P291—292 (5点)
功能:1、资源分配,是最根本的功能。集中在两个方面。
2、平衡供求,靠价格制度和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来完成。
3、服务功能。只要指咨询市场,高端的服务市场。
4、利益调整。通过税收,利率(金融市场)、工资(劳动力市场)的等经济杠杆来进行。
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结构P293—294 (4种)
知道几个结构,及最常用的是客观结构。
五、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P297—304(7点)了解。重点是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1、金融市场(一般所称的资本市场)。全面了解、可能简答
(1) 含义;
(2) 分类:五中分类指(3) 要求了解前三种;我国主要是哪三种;作用
(4)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构成。P299第二段第一句话
(5) 作用。P299—300(4点)
2、劳动力市场
(1) 含义
(2) 特点P300(4点)
(3) 作用P300—301(4点) 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
六、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重点)
可能考一道大题,分三个层次回答
1、为什么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因为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即作用,P305书上三点,加了一点:在市场残缺、发育不全的情况下,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也标志着一个国家市场化是否形成,市场经济是否有效发展,若没有完善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存在的主要问题。P306—307五点
3、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途径P307—311(6点)
(1)塑造市场主体
补充:政府是投资或采购主体时才能成为市场主体,以行政主体身份则不是市场主体
(2)培育要素市场
(3)健全市场机制 形成市场机制的关键:一是有无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价格是否在市场竞争中决定,自主定价随市场主体力量对比变化而变化。
★(4)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可能独立出来作为一个问题)
A、含义:
特点:a专业性(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b有专门规定的职业资格的审定;c中立性(中立才能保证公正性,权威性,有效性)
B、意义作用:a中介组织充分有效地发展,可以形成对过去政府职能的产生一种替代机制,使政府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提升政府形象,是市场得以完善的重要措施和途径;b不仅有裁判,更重要的是有服务功能;c是市场体系完善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C、要求:a行业自律,b对从业人员严格的资格认定和审查,对其行为有效监管;c大力宣传提倡中介组织在市场中的作用,可由他们办理的事务尽可能地交给他们,促进其发展。
★关于市场体系失衡问题(与市场体系的特征4——规范性联系起来掌握)维持的条件,失序的主要表现,
1、失序的表现:(1)假冒伪劣充斥市场;(2)侵权行为盛行(盗版、假冒他人商标等);(3)权力寻租行为(腐败,前权交易,权力商品化)
2、形成的原因
(1)经济转轨时期形成的制度真空造成的,传统体制正在退出,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在这新旧交接时出现了真空地带;(2)转轨时期的短期的趋利行为的出现,还未来得及进行规范,计划转变后,发财手段形形色色;(3)体制改革过程中法制建设的滞后,没有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3、改进的目标。
改进目标:建立以信誉为基础,以法制为保证,以有效的市场监督为手段的有序地市场体系。
(1) 如何树立信誉:产权的建立和保护;
(2) 如何健全法制:给司法机关独立的司法权,(3) 保证执法必严,(4) 违法必究,(5)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 如何有效监管:保证监管权有效行使,(7) 实质是分权制衡,(8) 例如银监会就是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
可能考“为什么讲求市场程序和市场诚信”?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的分配和消费
两种区别都可能考
一、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NP)的区别P314
1、使用角度:GNP是地域性概念,在国家范围内;GDP既是地域概念,也是国民概念,比GNP宽。
2、对于净要素的认定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本国居民在国外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收入)
二、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区别
最重大的差别就是后者是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不包括劳务这部分。还有价值构成的差别。
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了解两者各自在什么范围内分配,各自体现的基本要求。
1、二者的区别
(1)范围 初:在生产领域,体现市场效率
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二次分配
(2)主体 初:市场主体(企业,劳动者)
再:全社会(政府及有关部门)
(3)分配绩效 初:市场化分配,要根据生产要素边际贡献率,是效率分配,会有差距;
再:在国家范围内的分配,因此追求的是公平,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倾斜和照顾,
2、二者关系(体现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1)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效率优先的要求
A、承认生产要素的私人产权(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等),即必须实现要素的流动,优化配置。
B、按照各种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贡献率(即经济增加值中的质和量)来决定其回报大小。
C、效率分配只能保证机会均等,不能保证结果的平等,即市场分配方式不能必然保证公平。
(3)效率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如果合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反之过大的话会抑制社会进步,可能导致阶层之间矛盾激化,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针对市场化初期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宏观上的二次分配,使其变成合理的差距。(基尼系数大于0.4不合理,反之合理,年初我国官方数据是0.39)
(4)针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过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参考《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九部分)。(另外,该书第4、8、16条均是可与理论结合的现实热点,可作个参考)。
要规范收入分配,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稳定中间收入,提高低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征税),取缔非法收入。
市场化分配肯定出现收入差距,对其宏观调控,但一定要注意其是二次的,不能直接进入企业、市场,去规定工资等等,要尊重一次分配的再调节。
(5)再分配的必要性P316(3点)
3、非法收入(高收入)的来源:一是权力寻租,腐败收入在我国造成基尼系数0.9;二是垄断收入(如电信);三是违规的不正当竞争的收入,假冒伪劣,侵权行为获得市场暴利(这是最主要的)。
宏观的二次分配就是要照顾社会均衡发展,限制取缔不正当,不公平,不合法的收入,但不取缔正当的高收入。手段主要有:可征收个人所得税,同时对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等(结合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九部分)。
四、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1、按劳分配现阶段的特征:P326-327(3点)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P331-332
(1)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结合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按劳分配的舞弊:传统的按劳分配已经演变成一种平均主义。按要素分配的根本要求:A、对要素的所有权,支配权的市场认定;B、对要素贡献率的市场评价。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要素分配体现了市场的要求。
(3)二者结合点。在市场条件下,按要素分配使按劳分配真正体现了市场的要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过去按劳分配主要是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要求,以低工资实现高就业),从短期来看,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从长远看,按劳分配应是按要素分配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最终按劳分配要被按要素分配兼容。
(4)市场转型过程中,要逐步淡化个人收入分配中传统体制的色彩(要求平均,要求等级、职称),强化市场功能对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
(5)对于基于按要素分配的结果造成的收入差距,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是二次调控,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市场分配行为。
五、怎样处理“先富、后富、共富”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先富”与“共富”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1)让一部分人先富的原因:P332-333。
(2)“共富”目标的重要性:是与我们所选择的社会制度的目标是一致的。
2、改革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造成的问题是:与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差距还客观存在,甚至还扩大了。
3、十六大提出,我们已达到总体小康,这个“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存在地区差异,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共同富裕还未真正实现。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在未来十几年里(到2020年),人均GDP要达到$3000。建设全面小康的任务是要扶持、推动社会弱势群体,如解决下岗职工,三农问题。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手段,更重要的是与之同时,解决收入不公问题。改革前20年,改革的成本分担机制不公,特别是90年代以后,农民、下岗工人更多地承担了改革的成本,逐渐成为弱势群体,而社会强势群体则承担了很少甚至没有承担成本,更多地享受了改革的好处。例如有人利用内幕消息等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因此广大中小股民则承担了资本市场改革不完善的成本。因此,改革后的20年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十分关键。否则,即使发展上去了,社会也会垮掉。
六、建立社会保障问题(内容、目标)
1、含义。主要内容P334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主体: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商业性保险公司。
(2)目的:盈利与否。商业保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
3、意义:P336(3点)
4、基本方向P337(4点)
目标四个化结合十六大内容。十六大提出:社保逐级完善,社保基金统筹不应有地区差异,健全医疗保障,农村养老保险金等等。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可能考判断题:积极的货币政策对三大工具的运用是提高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抛出国债
一、调控目标(三个层次)
1、总体目标: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起着导向的作用。
2、基本目标: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其中两个调控重点:总量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3、具体目标:4点后(补充第5点:国际收支平衡)。
二、调控方式
1、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含义:直接和间接,加以区别对象,方式,对调节对象的要求(有无自主权)
(1)直接调控:依靠行政力量
(2)间接调控: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A、要求P356第二段(356页“以市场作为中介的宏观调控方式具有以下“特征”改成“要求”);B、要求P256第三段。
2、两者区别
(1)对象不同
(2)方式不同
(3)对调节对象要求不同
三、调控政策(手段了解就行)
1、财政政策
(1)含义
(2)两种主要方式(收入、支出)P358-359
(3)5个基本工具P357-358
注意工具的调节方向。基础效应在中国不存在,因为有些领域民间不能进入。不要说此效应。
2、货币政策
(1)含义
(2)两种方式P360
(3)三大工具
3、两大政策的组合P361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重要)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 主要规则)
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主要规则:1、非歧视待遇:最常用的是国民待遇。对有关系的外贸国的待遇一样。最惠: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2、关税减让原则:平均关税税率要求是对发达国家15%,发展中国家10%,我国还在15%,承诺2006年WTO所有规则在中国生效时降到10% 左右。3、取消数量原则:取消非关税壁垒,配额。非关税的新现象:技术壁垒,卫生壁垒4、贸易体制透明度5、公平贸易原则,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应本着在国际市场上公平交易。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考)
一、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含义P393(3点)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辨析)
经济增长:量的划分,只是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客观基础
经济发展:更注重经济增长质的方面,经济、政治环境综合协调发展,概念外延比经济增长大。
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有经济发展一定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发的充分必要条件。
3、衡量
经济发展四个指标:速度(公式);结构;质量(了解);波动和周期:波动越大,周期越短,则发展越不稳定,效率差值得思考,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避免其在扩张和收缩之间频繁交替。
二、可持续发展(可以论述,结合西部发展战略谈可持续发展)
1、定义
2、发展战略P426第二段。《中国21世纪议程》的战略目标向世界承诺可持续发展
3、基本内容P427: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三个基本内容
4、联系西部大开发问题:西部特点就是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遗产比东部多,问题在于缺乏有效开发和合理的保护,缺乏技术条件、资金、人才条件。因此在西部开发中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鉴于其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殊性,虽丰富但不可再生,西部开发应如何可持续发展作为西部开发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以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合理开发条件下利用,而不是涸泽而渔,不是掠夺性开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落实措施有:①激活西部民间资金;②引入东部、国外资金、人才、技术,边开发边保护。开发前就制定好保护措施,在此前提下再进行开发。(“三个转变”:社会闲散资金变成货币资本,土地资源变成土地资本,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补充:十六届三中全会有关内容
*混合所有制
*问答题:企业资本组织形式的改变:内部治理:分权制衡;外部治理:资本市场上。要有机统一。(十六大白皮书报告16页,第8个问题)
*市场体系:规范性:报告20页第十六个问题,形成以道德为支持,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共富。报告27页第29个问题。“稳定中间……”
西方经济学部分
第一讲 微观经济学概述
一、基本假设
1、稀缺性假设
2、经济人假设 自利假设:个体进行决策时追求私人利益 实现利益最大化
理性假设:总是能使私人利益实现最大化
A、效用最大化(消费者)
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表现 B、利润最大化
C、成本最小化
D、社会福利即公共利益最小化(政府)
3、社会经济制度假设(市场、计划或混合)
二、研究人的三类行为
1、理性的个体进行自利的选择(消费者行为模式、要素);
2、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交换行为:市场均衡分析;
3、自利个体间的竞争行为:与社会产权制度相联系。
三、微观经济学的整体框架
供求均衡分析 供给——>生产者行为理论 既可用于产品市场,又可用于要素市场。
(实证分析) 需求——>消费者行为理论
外部性理论
——>规范分析: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 信息理论(核心:信息对称) 政府干预
垄断问题
针对单个市场:局部均衡分析
针对所有市场:一般均衡分析
第二讲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
一、基本内容
1、内生变量:均衡价格Pe,均衡数量Qe
2、外生变量
①需求中蕴含:a消费者收入;b偏好;c其他商品的价格;d对价格变动的预期。
②供给中蕴含:a生产的技术水平;b生产要素的价格;c对价格变动的预期。
3、均衡思想
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即Qd(Pe)= Qs(Pe)
上式中价格Pe即是均衡价格。
P
S
Pe
D
Qe Q
4、价格管制
价格上限 P <Pe——>短缺
——>非均衡状况
价格下限 P >Pe——>过剩
二、供求均衡模型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扩展 外生变量变化——比较静态分析
外生变量内生化
2、弹性
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不断开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即所谓“能源危机”,与此同时,需求曲线的弹性会改变,越来越富于弹性。
P S``
D` D S` 3、对需求弹性影响因素(需求价格弹性):(1)商品性质:奢侈品的
S 需求弹性大,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2)使用范围:专用品需求弹
性小;(3)可替代性:易被替代品(即替代品多)需求弹性大;(4)
Q 使用时间:长期来看,需求价格弹性富于弹性。(5)消费者收入水平(收入越高,需求越缺乏弹性)——原因:a、相同商品价格水平下,收入高的需求点弹性小;b、收入越高,搜寻成本越高(机会成本);c、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同样的价格差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效用较低。
4、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要素流动的难易度(最重要的约束条件:时期长短)
5、时期划分
即期(是一个时点),所有生产要素都无法流动,因此生产要素数量无法改变,供给完全无弹性。
②长期:所有要素数量都可以改变。 生产函数Q=f(k,L)
③短期:存在至少一种数量无法改变的生产要素
三、规范分析
1、评价标准 效率——>是否实现了总产量大,“蛋糕”做大
公平——>分配问题
2、局部均衡里的效率标准: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梯形部分为价格提高后消费者福利的损失 P
A部分:消费者多支付的 p` A
B部分:用于次优方面消费 p B
Q Q` Q
同理,生产者剩余在价格下降后也随之下降
A部分:生产者销售收入的减少 P` A B
B部分:资源配置在了次优的用途 P

Q Q` Q
3、一般均衡:帕累托效率
①概念
②三个边际等式:交换是否实现最优;生产要素是否最优配置;边际转换率等于替代率。
4、税收(考察从量税) P
①设税率为t 总税收T=t.Qe` Pd Pe是均衡条件下的均衡价格,
②Pd-t=Ps Pe A B 是征税前的市场价格;
③实证分析 Ps C D Qe是征税前的市场数量。
新的均衡条件:Qd(Pd)= Qs(Pd-t) Pd是征税后消费者必须
税负的分担:a、消费者税负Pd-Pe(买方损失A+B) Q 支付的价格。
b、生产者税负Pe-Ps(卖方损失C+D) Ps是征税后生产者接受的净 价格
税收转嫁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相对缺乏弹性的一方。
④规范分析
a、无畏损失(图中三角形阴影部分),也叫税收带来的社会福利净损失,税收的社会成本,无畏损失的产生是由于税收扭曲了资源配置(生产者,消费者都进行了次优选择) A+B+C+D-(A+C)=B+D (A+C=T)
b、无畏损失的大小取决于:税率高低,给定t的条件下,取决于供求弹性(越缺乏弹性,无谓损失越小)
第三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基本内容
1、掌握序数效用分析
①偏好:效用函数、无差异曲线
②预算约束(假设收入=支出)
③效用最大化(均衡状态)
A、预算约束线与最远离原点的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
特征:越远离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越高;
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
任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良好性状偏好
边际替代率递减 x2
B、MRSx1x2=p1/p2
2、比较静态分析 IC
①收入-消费曲线(收入-提供曲线)—>恩格尔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X1=f(x2)
恩格尔曲线:X1=f(m) X1
m

X1 恩格尔曲线
②价格改变—>价格-消费曲线(价格提供曲线)—>需求曲线
③a、价格变化的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b、价格 替代效应—>购买数量
c、价格 收入效应—>真实收入水平 高档品:Q
劣质品:Q

商品 高档:P ,Q 正常商品
劣质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P ,Q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P ,Q

二、跨时期选择
1、预算约束
假设:①存在金融市场因此消费者可把收入用于不同时期;
②只有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 收入M1,消费支出C1
第二时期 收入M2,消费支出C2
③两个时期总收入=总支出 C2
④预算约束方程(引入利率)
a、C1(1+r)+C2=M1(1+r)+M2
b、C1+C2/(1+r)=M1+M2/(1+r) m2
预算约束线斜率-(1+r)

m1 m+m/(1+r) C1
2、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均衡点(消费者偏好)
①均衡点在禀赋点左侧:C1<M1,M1-C1=S(储蓄)
②均衡点与禀赋点重合:M1=C1
③均衡点在禀赋点右侧:C1>M1,C1-M1=贷款数量
3、给定偏好,r的变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①r上升,贷款者变成储蓄者
②r上升,对于储蓄者
a、替代效用:消费者减少C1,增加储蓄
b、收入效用:消费者真实收入上升,C1上升
c、当r上升超过一定水平之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因此利率-储蓄曲线背弯。
第四讲 生产成本理论
一、经济学中生产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区别:是否考虑机会成本
二、组成
1、生产的技术特征
生产函数 短期特征:报酬递减规律
长期特征: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给定产量条件下)
规模报酬变化规律 递增:f (t k , t l ) >tf ( k ,l )
不变:f (t k , t l ) =tf ( k ,l )
递减:f (t k , t l ) <tf ( k ,l )
2、要素组合理论
①等产量线:描述所有技术有效率的要素组合
②等成本线
③均衡条件(成本最小化):MRTl,k=Pl/Pk
④利用该模型可考察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的生产
例如,中国农业生产中资本要素的提高,为什么?
a、生产要素的技术水平,资本技术水平提高,L增加1个单位,产量不变,所需k的增加少于1个单位,MRTl,k下降,在相对价格Pl/Pk不变的情况下,必然要减少L。
b、相对价格的变化。Pl/PR变大,从而MRTS上升,必须减少L。(可画图说明)
三、成本曲线的关系和特征
1、短期成本 MC 2、长期成本
LMC
AC LAC
AVC
SAC
AFC
Q Q

第五讲 市场结构
一、基本内容
1、市场结构影响因素:生产者数量、产品差异程度、企业是否能自由进入和退出(资源能否自由流动)
2、市场行为(企业制定价格,决定产量的行为)
3、绩效 生产者:利润
市场福利:总剩余
4、产业组织政策 P MC
二、完全竞争市场 AC
1、意义:①市场结构理论演绎的基础; P=AR=MR
②比较静态分析的参考系
2、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模型
Qe Q
3、短期/长期的区别
①亏损 长期:厂商退出
短期:不能退出,只能选择是否停止生产(停止生产的利润为-FC)
->继续生产的条件:利润>-FC,即TR-TC>-FC
->TR-(FC+VC)>-FC ->TR-VC >0
->TR/Q-VC/Q>0 ->P >AVC
停止生产点:P=AVC=MC
②盈利 长期:新厂商进入直至利润为0(长期均衡)
短期:新厂商无法进入
长期均衡:P=LAC=LMC
对长期均衡的评价:a、LAC=LMC,生产在有效规模下进行,不存在未得到利用的规模经济效应;b、P=LMC,意味着生产者实现了利润最大化;c、P=LAC,消费者为商品支付了最低的价格。
③长/短期供给曲线
a、 短期:生产者数量不b、 变,c、 将个别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横向加总,d、 就得到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e、 长期:新厂商进入,f、 不g、 改变要素成本-h、 >水平的供给曲线
新厂商进入,引起要素价格上升,因此平均成本水平上升->向上倾斜的长期供给曲线(货币性的外部效应)
三、垄断市场
1、 含义:独家经营,2、 没有良好的替代品(买方垄断)
3、 产生原因
(1)进入壁垒
①一个厂商垄断了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基于天赋
②政府管制——专利制度和进入许可证
③存在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自然垄断
④行业厂商阻止新厂商进入->限制进入定价
(2)从类别上看
①法定垄断:由于政府行政管制而获得合法垄断地位
②自然垄断:市场竞争的结构
③行为性垄断:行业内厂商采取一定的方式实施垄断,如卡特尔
3、垄断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策
(1)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策者,而完全竞争厂商只是价格接受者。
(2)垄断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决策要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
MR(Q)=MC(Q)即由MR=MC决定出产量Q,再由市场需求决定价格P。
注意:不是所有的垄断都有正利润。(生产成本过高,市场需求过小都会使垄断厂商无利可图)
P P
MC MC
利润 AC
P`
D D
MR MR
Q Q
4、规范分析—评价垄断市场的福利水平 Q Q`
(1) 垄断市场上,(2) 生产者剩余=成交价格-(3) 对应边际成本
(4) P(Q)=MC(Q)时,(5) 即图中Q`点,(6) 总剩余最大
(7) 由于垄断厂商以MR(Q)=MC(Q)决定产量,而(8) 且MR(Q)总是小于相对应的P(Q),(9) 因此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10) 资源配置显得过少,(11) 产量也就过少,(12) 没有达到总生育最大化的要求。
(13) 垄断的无谓损失,(14) 也叫垄断的社会成本,(15) 社会福利净损失,(16) 实质是资源配置被扭曲(图中三角形阴影部分)
(17) 经济学后期为无谓损失增加了两个新内容:
①寻租费用:资源大量浪费在寻租竞争上;
②如无效率:指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
a、动态长期来看,由于没有竞争对手,缺乏降低成本的压力;
b、政府对垄断厂商实施价格管制,通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这种对生产效率的损失最明显。
(6)垄断有利于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因为任何一种创新往往都有一定的外部性,垄断厂商的创新外部性尤其强。
5、价格歧视
(1) 条件、方法
(2) 边际收益与需求曲线的分离导致了垄断的一系列问题,(3) 如果垄断厂商能使是完全的价格歧视,(4) 那么MR曲线和D合而(5) 为一,(6) 即Q=Q`,(7) 产量正好等于社会总剩余最大化产量,(8) 就不(9) 存在垄断的无谓损失。 D
6、政府反垄断政策 MC AC
(1) 反托拉斯方法:拆分、限制合并。 P
(2) 价格管制: mc D MC
①边际成本定价P(Q)=MC(Q); 图① 图②
②对于自然垄断:a、边际成本定价,亏损由政府补贴;b、平均成本定价P(Q)=AC(Q)
③公有制:垄断行业由国有企业经营。
四、寡头市场
特点:行业内厂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斯威齐模型(折弯的需求曲线)
(1)假设:①一个厂商提高价格,其他厂商保持价格不变,甚至降低,该厂商面临一条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既有替代效应又有收入效应)
②厂商降低价格,其他厂商跟随降价,甚至降价幅度更大,意味着它面临一条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没有替代效应,只有收入效应)
(2)折弯的需求曲线说明寡头市场上价格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厂商不会轻易改变价格。由图可知,由于MR曲线有一个断点。当边际成本在一定区间内变动时,厂商仍不会轻易改变价格。
(3)模型缺陷:它虽然说明了寡头市场价格的稳定性,但是它没有说明该价格是如何被决定的。
(4)意义:①揭示了研究寡头市场上最重要的特征:竞争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②对于相互作用机制的不同假定会产生不同的寡头市场理论模型。③寡头市场研究最基本的思路:寡头之间的竞争、合作策略的选择。
2、卡特尔模型
(1) 含义:行业内的竞争厂商联合起来,(2) 限制产量,(3) 提高价格,(4) 谋求垄断利润。
(5) 定价和产量决策
假设卡特尔内部的产量分配能够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
MR(Q)=MC1(Q)=MC2(Q)=……=MCn(Q)
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相应的价格
(3)脆弱性
①外在原因:a、消费者替代反应;b新厂商进入
②内在原因:卡特尔内部成员都有违约的动机—>囚徒困境模型
a、囚徒困境:两个参与者、策略选择、收益、每个参与者的理性选择、找出博奕的均衡。
B、纳什均衡:博奕参与者的理性选择是相容的,如甲选X而乙选Y;
博奕参与者单方面改变策略只会使福利水平下降。
囚徒困境模型可用于解释广告战,恶性价格战(如民航客运业、电信)
3、寡头市场的非洛作模型——库尔洛(古洛)模型
(1)基本假设
①产品同质,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通过产量变化相互影响;
②线性需求
③首先考虑只有两个生产者,然后再加以扩展
④边际成本为零
⑤一个厂商在进行产量决策时,假设其他厂商产量不变。
(2)Q=f(p)
(3)①按利润最大化,找出每个厂商反应函数X1=f(X2)
P=f(Q)=F(X1+X2)
对给定的X,TR-TC=f(X1+X2).X1-TC
对X1求导 TC`=MC=0 (TR-TC)`=0
②库尔洛均衡:X1=f(X2); X2=f(X1)
③库尔洛均衡的解满足纳什均衡
④扩展:x=1时的产量和价格符合垄断市场的情况
x >1时的产量、价格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结论一致。
库尔洛模型分析厂商数量对市场均衡(价格、产量)的影响,是一个一般化的市场模型。
第六讲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市场失灵
1、含义:市场均衡不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
2、Qe偏离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量。
4、 资源的配置没有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不5、 是最有效率)
6、 政府干预可以改善资源配置
7、 表现:①外部性;②信息不8、 对称;③垄断
二、外部性
1、 含义:个体的生产或消费行为给其他的社会成员带来收益或成本,2、 并没有相应地获得报酬或作出补偿。
3、 分类。四种情况:①生产的正的外部性;②生产的负的外部性;③消费的正的外部性;④消费的负的外部性。 四种组合情况(掌握产生原因,4、 解决方法)
5、 生产的负外部性
(1)①自利的个体只考虑私人成本和收益,产量为Q;
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量为Q`;
③生产的负外部性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发生分离。
S`(社会成本)
边际社会成本
边际私人成本 S(私人成本)

MR D
Q` Q Q Qe

(2)也可以用市场均衡产量偏离了社会福利最大化产量来说明生产的负外部性,如上图。
(3)政府干预
①数量管制——产品数量、外部污染的数量
②庇古税——对正的外部性则给予补贴,如教育、基础研究。
a、从量税(边际税率)
b、税率t=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③政府界定私人产权——科斯定理
a、外部性的产生:由于稀缺资源没有清晰地界定私人产权;
b、解决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界定私人产权;
c、如何界定产权:只考虑资源配置效率,不考虑产权界定的收入分配效应;界定的是初始产权,即所有权,而不是资源的使用权;界定为私人产权;通过交换的方式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假定交易费用为零。
★即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下,不考虑收入分配效应,只要经济资源的初始产权能够清晰地界定为私人产权,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总是可以实现的。资源的初始产权界定与资源的配置效率无关。
理解:(1)私人产权制度是市场交换的前提条件;(2)私人产权制度是价格竞争规则的前提;(3)私人产权可以消除外部性。
3、消费的外部性:公共物品
(1) 特征:消费具有非排他性;消费具有非竞争性。
(2) 消费的非排他性:①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搭便车;②市场需求为零,(3) 自利的私人生产者不(4) 会供给,(5) 因此市场均衡数量为零,(6) ③市场失灵;④政府提供公共物品(通过强制性的税收)
(7) 消费的非竞争性:所以消费者人数不(8) 会影响其他效用,(9) 效用水平,(10) 因此要使公共物品达到最优配置,(11) 实现最大效用,(12) 必须由政府免费供给。
(13) 公共物品供给上的效率困难:①信息无法获得,(14) 因此难以达到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②供给具有强制性,(15) 不(16) 能满足所有人的偏好。
4、共有资源
(1)特征:①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外部性;②消费上具有竞争性—>负外部性
(2)共有资源市场均衡数量往往大于最优数量,会出现过度使用(公地的悲剧),加过度放牧,市场交通拥挤现象。
三、信息不对称
1、假设:市场上存在不同质量水平的同种商品;消费者无法在购买时鉴别商品的质量;卖者(生产者)采取隐瞒信息的机会主义行为。
2、逆选择
(1)消费者的理性行为
①付费时采取“平均定价”;
②消费者按平均质量定价,买到的必然是质量水平更低的商品;
③长期均衡:消费者不断调低对市场上商品质量水平的评价,支付价格水平不断下降,能买到的商品质量水平也不断下降。
(2)逆选择:由于消费者缺乏产品的质量信息,而理性地按照质量付出价格,由此导致劣质产品会在市场中自动显露出来。
(3)例如:旧车市场,保险市场,劳动市场,信贷市场。
(4)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上只有存在劣质商品,高档商品市场均衡数量小于社会最优数量。
(5)解决逆选择的信息显示机制
①高档商品供给者提供显示质量水品的信号,低档商品生产者无法提供;
②提供信号的成本与商品质量水平负相关。如产品保修期的长短,劳动力市场显示劳动者工作能力的信号:文凭。
3、道德风险与激励机制
(1) 道德风险:保险人在投保之后失去了降低风险的激励;委托代理中代理人追求私利而(2) 侵害委托人利益。
(3) 激励机制:委托人提供激励合约(降低监督费用的方式)
①参与约束;②激励相容:代理人在增进自己利益的同时增进委托人的利益。
(3)不同报酬方式的激励效果不同:固定工资报酬,与利润挂钩的奖金报酬,股权,期权。
4、思考: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理解因国企改革中对经营者的选择和激励。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的核算
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分析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与总量的变化。(总量:收入、就业、通胀)
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①分析问题的方法(均衡分析研究);②都研究资源的利用
2、如何理解GDP(GNP)?
(1)定义
(2)理解
①GDP都是用货币额表示的,是一种市场价值;
②GDP不计算中间投入,是一种增加值,又叫做最终产品的价值;
③GDP计算生产出来的产品与服务,不仅仅计算交易的产品与服务;
④GDP总是在一定时期内统计出来的,是一个流量;
⑤GDP是从一个范围内来讲的,是一个地理概念。(而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⑥GDP只计算市场活动的价值,不计算非市场活动的价值。
(3)GDP与GNP的关系(如何换算)
3、宏观经济中的恒等关系
总收入=总产出=总支出
理解:①总产出=总收入,即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购买这些产品的总支出;②总产出=总支出,即全部产出用货币表示时,就是所有投入要素的价格。
4、用支出法核算GDP—>计算社会总需求
(1) 消费支出C 耐用消费品支出
非耐用消费品支出
服务性消费支出
(2)私人投资支出L 住宅类投资支出
非住宅类固定投资支出
存货投资支出:原材料;燃料辅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
全部存货是计划内存活—>经济均衡;非计划存活—>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衰退。
(3)政府购买支出G 投资品
消费品
(4)净出口NX=X-M
支出法:GDP=C+I+G+NX=C总+I总+NX
5、用收入法核算GDP
(1) GDP形成了哪些收入
(2) GDP,(3) NNP,(4) NI,(5) PI,(6) DPI的关系
6、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恒等式
(1)两部门:C+S=Y=C+I
S=I 即总储蓄恒等于总投资,无论经济运行是否处于均衡,当计划内储蓄=计划内投资,经济处于均衡。
(2)三部门 C+S+(T-TR)=Y=C+I+G (T-总收入,TR—税收转移支付)
或C+S+TN=Y=C+I+G (TN—净税收)
(3)四部门 C+S+TN+KN=Y=C+I+G+NX(KN-对国外的转移支付)
7、GDP指标及其福利评价
(1) GDP含义
(2) 缺陷:GDP指(3) 标(4) 是用来衡量福利的,(5) 但它往往不(6) 一定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福利。
(7) 缺陷具体表现在:
①GDP不计算非市场活动的产出;
②GDP不仅计算好的产出,也计算坏的产出(负福利),可能与真福利背离;
③公共产品的价值不计算如入GDP
④闲暇也不计入GDP
⑤一个国家(经济体)往往存在地下经济活动,这些改变福利水平的经济活动不计入GDP。
(4)GDP指标的修正:社会净福利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等。
修正原则:①在GNP,GDP基础上调整;②增加计算好的产出,扣除坏的产出;③考虑生活的质量指标。
二、简单的收入决定理论
仅仅分析支出水平决定收入水平。从产品市场上来看收入是如何被决定的。
1、均衡产出的含义:当产出与社会总需求相等时,这时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即没有短缺也没有过剩。如果产出>总需求,存货增加,企业必然减少产量,使收入和就业水平下降,导致经济衰退,反之引起经济膨胀。均衡产出的公式:(两部门)Y=C+I
2、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及其关系
(1)消费函数
①含义
②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为0时的消费,是自主消费,设为Ca,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叫做引导性消费,设为b.y,所以C=Ca+b.y
③认识MPC、APC
MPC=⊿L/⊿Y APC=C/Y (0<MPC<1,0<APC<1)

C=Ca+ b.y

b.y
Ca
450
Y 消费曲线具有正的递减的斜率。
(2)储蓄函数 S
Y=C+S
S=Y-C=Y―Ca―b.y=-Ca+(1-b)Y
S=-Sa+(1-b)Y 450
(3)消费,储蓄是互补函数,所以C.S曲线是互补函数,S+C的点
必然在450线上。
①⊿Y=⊿C+⊿S——>MPC+MPS=1
②Y=C+S——>APC+APS=1
3、消费理论中的几点假定
问题的提出:按照凯恩斯的理论,MPC递减,但hn+zne+s分析发现,长期来看,MPC=APC,即MPC不是递减而是一个稳定的值,这与凯恩斯理论相悖。不同经济学家提出不同解释,每种解释都构成了一个假定。
(1)生命周期假设
Frank Modiniani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期以内来计划其消费开支,消费支出仅从收入角度看,=总收入/独立生活的年数。收入不仅取决于Y,还取决于其财富状况,C=а.wr+β.yL (wr-财富,YL-收入,а-财富的MPC,β-收入的MPC)
(2)持久收入假定
Fredman认为,人们的消费不是由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持久收入实际上就是消费者可以预期的长久收入,可以通过观察到的一定时期的收入加权平均获得,离现在越近的收入权数越大,设Yp为持久收入。Yp=θYt+(1-θ) Yt-1(假设只有两个时期)
从长期来看,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
C=b. Yp =b. θ. Yt+b. (1-θ) Yt-1 在现期bθ<b,故长期b>现期b
所以,消费者是一种前向预期者,消费要受预期影响。
结论:①消费并不与现期收入联系;②一次性收入引起的消费变化不大;③如果要增加消费,更重要的是增加Yp,因此持久性减税很重要。
(3)绝对收入假定
James Iobin提出
①将收入区分为绝对收入与收入以外的因素;②仅从绝对收入角度看,MPC递减;
③长期的MPC稳定,是由于收入以外的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a、家庭累积财富的增加——>增加消费信心,也就增加消费水平;
b、人口城市化——>消费行为转移为市场行为,从而MPC上升;
c、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收入剧烈下降,但消费下降与收入并不同步——>消费占收入比例提高,从而MPC趋于稳定。
d、生活必需品范围扩大。
(4)相对收入假定 Duesenberry
①消费的“棘轮效应”
长期来看,CL曲线从原点开始 CL=bL.Y
可能CS=bs-Y,在经济繁荣时期,Y上升,C上升;反之,衰退期,Y下降,C下降,但C的下降是有限的。
②“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收入,还取决于他人收入(相对收入),同一阶层内部的消费攀比,导致MPC上升。
4、影响消费的因素
(1)收入水平
(2)价格水平:P越低,C越高;反之相反(这取决于人们是否有货币幻觉)
(3)利率:①影响人们现在消费还是将来消费。一般来说,利率提高,现在消费成本上升,所以用储蓄替代消费。现在消费减少(利率对消费的替代效应)。②利率对消费的收入效应:利率上升,S上升,Y上升,引起扩大的消费倾向。——>最终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比较。
(4)税率:影响人们可支配的收入
(5)收入分配状况:收入分配越均等,往往消费水平越高,反之,整个社会消费水平就会越低。
(6)其他:消费信贷状况、社会风俗习惯。
5、均衡收入的决定及乘数
(1)决定:按凯恩斯理论,有效支出决定收入,在两部门经济条件下:AE=C+I=Ca+b.y+Ia,令AE=Y
Y=[1/(1-b)]*( Ca+Ia)
支出水平变化,收入水平随之变化,变化程度更大。
AE=C+I
C AE=C+I
C+S=C+I
S=I
Ia=I
450 Y 450 Y0 (均衡收入)
(2)乘数机制
①从收入决定的原理看出,如果I增加,C随之增加,且后者是前者的倍数
推导:⊿Y=⊿I+b. ⊿I+b2. ⊿I+……
=⊿I(1+b+ b2+……)
=[1/(1-b)]. ⊿I
即K=1/(1-b)=1/(1-MPC)
②MPC越大,K越大
I(或C)的减少,也会使Y呈若干倍数地减少。
③图形
④总需求的任何变化都会产生乘数效应
⑤各种不同假定下的乘数大小
a、税收乘数
设税收为TN,可支配收入为Y-TN,AE=Ca+b(Y-TN)+Ia
令AE=Y——>Y=(Ca+Ia)/(1-b)-b/(1-b). TN
——>K=-(b/1-b)
b、设税率为t,AE=Ca+b(Y-TN)+Ia
令AE=Y ——>K=b/1-b(1-t)
c、a乘数1/(1-b)
d、TR乘数b/(1-b)
e、平均预算乘数1/(1-b)-b/(1-b)=1.意义
f、进口乘数
⑥意义:如何增加投资支出:私人增加投资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可以增加投资支出,拉动经济增长。
三、IS-LM模型——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投资函数
(1)投资是资本品的形成过程,分为重置投资和新增投资
(2)影响因素
①利率i
I=I(i)= Ia-e.i (e—单位i变化对投资的影响,是一个弹性系数)
②MEC—资本的边际效率
a、概念;b、MES递减的3个原因;c、MEC与MEI的区别;
③预期收益:需求的变化,成本:投资税抵免。
④风险:不确定性
⑤托宾
2、IS曲线
(1)①产品市场均衡:产品市场上,总供给=总需求
均衡条件:Y=C+I=Ca+b.y+ Ia-ei
②IS方程:Y=1/(1-b)*(Ca + Ia)-e/(1-b)*i;反映的是当产品市场均衡时,Y与i之间的对应关系。
③IS曲线:曲线上任一点I与Y的组合,都有S=I
(2)IS曲线的推导
(3)IS曲线的斜率-(1-b)/e
取决于①e、e越大,曲线越平缓;②b、b越大,曲线越平缓。
(4)IS曲线的移动
移动原因:①Ca ,Ia的增减变化;②政府购买G;③税收的变化
3、利率的决定
(1)货币的需求源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
①交易动机: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收入;
②谨慎(预防)动机:也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
③投机动机:不取决于收入,而取决于利率,且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
①②各称为交易性需求L1. L1=L1(y)=k.y
③投机性需求L2. L2=L2(i)=-h.i
(2)货币的供给M
假设名义供给=实际供给,那么M的大小不随i的变化而变化,他决定利率水平的变化。M1
(3)均衡利率与流动性陷阱 I M0
①均衡利率是由货币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
②作图说明 i0
③凯恩斯流动陷阱 i1
L=L1+L2
M0 M1 L
4、LM曲线
(1)LM方程、曲线及其推导
①LM方程的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M=L=L1+L2=K.y-h.i
②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y与i组合的曲线
③推导
(2)LM曲线的斜率k/h
①如果k一定,即收入变化对交易需求的影响一定时,h越大时,曲线越平缓;
②h一定时,k越大,曲线越陡峭。
如果利率水平很高,L2—>0,持有的货币都是交易需求货币,LM曲线垂直于横轴,这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IS曲线右移,从而利率上升,但不会增加收入(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是无效的,货币政策有效。
(3)不同利率使LM曲线分为3个区间
(4)影响LM曲线移动的因素
①投机需求的增减变化(L2上升,L1下降,Y下降,左移,反之相反)
②交易需求的变化(与LM曲线同方向变化,L1上升,L2下降,Y上升,右移,反之相反)
③货币供给量的变化(M上升,右移;M也右移)
④价格水平变化及货币流通速度
5、LS—LM模型分析
(1)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从产品市场来看,(2) Y=Ca+b.y+Ia-b.i要有确定的收入,(3) 必须有确定的支出水平,而(4) 货币市场—>利率—>投资—>支出;从货币市场来看,(5) 货币市场的均衡,(6) 要求L=M,而(7) L1=L1(y),收入y是由产品市场决定的。所以这两个市场互为前提和基础,(8) 连接它们的纽带是利率。
(9) 联立IS方程和LM方程,(10) 可解出均衡点I0Y0,(11) 当经济偏离了均衡点,(12) 可以经过调整自动回复(13) 到E点
LM
E
I0 IS
(3)IS与LM的变动,会引起i与y的变化
(4)分析特定的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如政策、其他变量的变化。例如: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反衰退,通过增加G引起IS右移,增加收入和就业,提高利率。但是在利率水平极低时,既不能提高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在利率极高时,不能增加收入而只会提高利率(完全的挤出效应);只有在中间区间,该政策对i、y都有影响。(注意:用图形来说明)
四、政策效果分析——IS—LM模型的进一步说明
1、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1)含义:政府的收支变化使IS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2)在LM斜率不变时:IS曲线的斜率越大,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反之相反。
(3)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会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4)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①概念:扩张的财政政策—>P上升,i上升,挤出私人投资
②机制的说明(怎样实现的)最好用图形说明
③当人们存在货币幻觉时(对货币真实价值失于察觉),短期的挤出效应不明显,长期来看是明显的。
④影响因素:乘数1/1-b;k;h;e
2、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1)含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引起总需求的变化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化的影响。
(2)在LM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效果越明显,反之相反。
(3)在IS斜率不变时,LM越平缓,效果越小,反之相反。
3、极端情况:古典区间;凯恩斯区间;中间区间
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当经济萧条时,两种政策可以分别使用或结合使用(作图)
(2)财政/货币政策有多种组合。注意:政策效果有的可以预计,有的不能预计。例如:双扩张政策肯定会增加Y,但i的变化不能确定,这取决于那种政策力度更大。如果财政政策力度更大,斜率会上升;双紧政策,Y下降,i的变化同样不确定;扩张的财政和紧缩的货币会导致i上升,但产出不确定;同理扩张的货币和紧缩的财政导致i下降,产出不确定。
(3)根据具体情况与不同目标,政府应选择不同组合。
思考:运用它对我国近3年来的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评价。
我国近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①扩张性财政政策:购买支出的力度很大,来管理总需求;②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温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最近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趋于紧缩。
五、总供求模型 P
1、总需求曲线
(1)概念
①总需求:一定时期内社会对产品服务的全部需求。 AD
②总需求函数:Y与P之间的变量关系。
③总需求曲线描述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均衡支出水平。 0 P
(2)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与价格反方向变化)?
用价格的三个效应加以说明
①利率效应:价格水平越高,利率水平越高,抑制投资与消费;
②真实余额效应:M-货币财富,M/P—实际财富,当P下降,—>M/P上升,产值下降。
③税率效应
(3)用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导出总需求曲线
①作图并分析 ②代数推导
Y=1/(1-b)-(Ia+Ca)-e/(1-b)*i
Y=M/k+n/k*i(这里的M是名义货币、实际货币=M/P)
Y是P的函数。
AE AE1=C1+I1
AE2=C2+I2


450 Y2 Y1 Y
P

P2
P1

Y2 Y1 Y

2、总供给曲线
(1)概念
(2)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又叫做古典供给曲线
①它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②它是根据工资,价格具有弹性的假设推定推导出来的。只要工资、价格有弹性就必然能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产出就是潜在的产出。 P SAS
(3)短期总供给曲线SAS,又叫凯恩斯供给曲线。
①图形
②形式:工资、价格的刚性假设下形成的。
Y
3、用AD、AS模型分析实际经济现象与政策
(1)什么是AD,AS模型:解释Y与P的配合,说明经济如何均衡(作图!)
(2)运用模型说明经济的萧条与高涨
(3)“滞胀”的形成: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引起的,如石油价格上涨,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冲击。
(4)用AD,AS分析宏观财政/货币政策
①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都会引起AD曲线右移(因为AE向上移动)
②凯恩斯流动陷阱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必然引起就业水平增加。
③在古典
④常规情况下,移动AD曲线,会引起产出和收入上升,价格上升。
4、价格粘性及其解释
(1)价格粘性:价格调整困难。
(2)不同流派的认识不同。古典:价格弹性,经济可以自动恢复;凯恩斯:价格粘性,必须有政府干预经济。
(3)形成原因
①不完全竞争,如垄断
②不完全信息:表现为信息不对称,价格调整的风险
③工资粘性
④菜单成本:改变价目表是有成本的;更重要的是,传递信息的成本(消费者可能不接受!)
六、经济增长
1、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去年考过)
2、哈罗德-多马模型
(1)约束条件
(2)均衡经济增长条件的推导 ⊿y/y=s/u(s-边际储蓄倾向,u资本产出比)
①产出增加要求有一定的资本存量,用K表示。要增加⊿k,必然增加⊿y
S=sy I决定⊿k,令S=L,—>⊿k=u. ⊿y
②s是y的函数
(3)实际经济增长率,有证明经济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3、新古典增长模型(索罗模型)
(1)假设条件
(2)基本方程
(3)长期均衡条件分析(稳态增长):资本、技术、劳动的增长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比例。
七、通胀理论
1、成因 M.V=P.Y (M-货币供应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
两边取对数,求导――>P`=M`+V`-Y`
有以下解释:①需求拉上通胀:货币太多,商品产出太少;②成本推进型通胀:投资利率上升,成本上升;③结构性通胀。
2、通胀的效应:收入……;产出……;增长……
3、政府反滞涨的政策
(1)从AD,AS的变化加以说明
(2)从收入政策方面加以说明
4、价格调整曲线(菲利浦斯曲线)
(1)概念
(2)作用
(3)含义
(4)政策含义
5、对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的理解
(1)概念:没有周期性失业的状态;
(2)可以用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说明
(3)可以用LAS说明(即潜在的GDP)


[/Mone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5-3 15:01:00
谢谢了,不过对应的是哪本教科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22:33:42
太离谱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23:33:47
留下言,哥们打字辛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23:52:01
真不容易啊,谢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5:10:50
太辛苦了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