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认知体系面对的认知客体除了少数单纯的感性材料(比如Nature版)外,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在某种类筹之上,而也许对这些类筹的定义毫无概念的我,又该如何处理这种先验判断化后的的客体?换句话说,对于先验类筹不同的主体之间,基于各自的先验类筹的理性材料该如何交流和转换?假如我们把理性材料再次加以类筹进行另一种理性分析,原有的感性基础是否会因此而变异?这种对外生理性的再演绎是否是所谓“误解”的根源呢?其次,如果需要转换,而且是以还原理性然后再次理性作为转换方式(这个是从财务管理中的企业资本的系统性风险beta想到的,每个行业都有一个市场基准风险beta,而不同的企业因为不同的资本结构又有不同的风险增益,二者共同形成了每个企业的独立风险水平beta),那么对于再理性化的理性又该如何转换?抑或我已经陷入了纯理性上的理性?
另外我有一个疑惑是,基于相同的直观质料的不同先验类筹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先验的知性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表现出差异的?当不同的人进行完毕各自的先天分析判断也许结果还差不多,可是一旦进行先天综合判断就立刻表现出参差多态,这种差异该如何予以解释呢?也就是说,很多唯心主义理论最让我困惑的地方就在于,他们都没有解决自我(先验知性)形成的不确定性问题。额,我有点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