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有两种:社会性上的恶与人性上的恶。 社会性上的恶指不义,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坏人所为。人性上的恶,是指我们内心的恶,贪嗔痴慢疑。
痛苦源于内心的不满,你可以把它叫做内心的恶。但又和通常所谓之善恶无关。为什么还有些为非作歹的人过得也很快乐,而不痛苦呢?因为他知足于安逸现状,知足常乐。
那位师父似乎混淆了二者,而没法去解释同样有恶的人,为何却不痛苦,却搪塞以“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
造成这样的混乱实际上是由于我们误解了人生的意义、目标。将痛苦与快乐作为衡量人生圆满与否的标准,将善恶降低为快乐痛苦的层次,似乎善必然导致快乐,恶必然导致痛苦。
至善则是超越快乐痛苦的境界。圣贤为人做事但求当做与不当做,而不问快乐痛苦。火中救人是善,你同样会感到痛苦。**偷盗是恶,你同样会感到快乐。
人生的追求不止是这些世俗理解的痛苦与快乐。若人生追求的是快乐,那么这快乐定然是超越了世俗快乐的内心的愉悦与快乐。所谓“如入火聚,得清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