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813 17
2010-07-28
“去存款,竟买成了保险!”
                                                                               ——探访发现银行销售保险里的不合法行为
     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日趋多元化,各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同时也产生了银行保险这一全球金融创新产物。保险公司利用银行营业网点广、客户人流量大、客户分布范围广等优势扩大销售渠道;与此同时,银行也抓住了这个稳增收益的机会,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银行理财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银行也存在各种不规范行为,如销售人员的宣传误导行为、银行的不规范经营等等。
    近日,就接到一位张女士的电话,电话中张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家里有几万块钱,暂时也没有什么别的用途,并且看好了一款银行的理财产品,跟家里商量着想着把钱存放到银行进行理财。前些天去了%%的某家银行,然而工作人员告诉她,那款产品已经卖完,不过现在还有一款理财产品也不错,年收益率在5%以上,5年累计收益率在20%以上,该款产品不收管理费,保证收益,同时还有保障功能。
  张女士一听感觉还不错,自己的钱目前也不着急用,保证的收益还这么高,也没有仔细询问,便购买了这款产品。回到家张女士把购买理财产品的事跟老公一说,老公也觉得是件好事。可当他们拿过合同书一看,却发现盖着某保险公司的章,仔细看了一下合同细则,才知道张女士买的根本不是什么银行理财产品,明明就是一份保险。张女士有些纳闷,明明是银行工作人员推荐的产品,怎么成保险了呢?银行人员这样推销保险产品是合法行为吗?他们这样误导消费者,有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以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银行保险
    到底合不合法
    为此,拨通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局办公室的电话,就相关问题对办公室的%%主任进行了采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银行的这种销售保险行为属于合法行为,并且,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业务对于促进银行保险市场的发展,满足广大公众的保险需求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但是,银行在代理保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甚至是严重违规的行为,不仅不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也严重影响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
    还了解到,为了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促进银行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监管局于2008年11月14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通知(鲁保监发[2008]103号)。通知中强调:“银行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其支行及其以上机构必须取得《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许可证应当悬挂在营业场所的显著位置。银行机构代理网点必须在营业场所的显著位置张贴或摆放山东保监局制定的“投保提示”,引导客户理性选择购买保险产品。银行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的网点应设立具有代理保险业务明显标志的柜台,指定专门人员从事保险产品的销售工作。”然而,张女士告诉记者:“一进门大厅大堂经理就十分热情的迎上来,并未见其大厅桌子上有相关的许可证,更没有什么投保提示啊!而且,人家是大堂经理、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不是什么专门从事销售保险产品的人,也没有代理保险业务明显标志的柜台啊!要不然,我也不会把这份保险产品误以为是银行理财产品了!”此外,通知中还强调:“保险公司应正确指导银行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及其业务人员的销售行为。”“大厅里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告诉我这是保险,才让我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是明显的销售误导!”张女士说。
    易受骗人群
    多为中老年人
    不光是张女士有着这样上当受骗的经历,还有不少市民朋友纷纷打电话来,诉说他们被骗的经历。其中,一位王老先生告诉记者,最近他到某银行存款时,一不小心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下,买了20000块钱的保险。王老先生接到回访电话后意识到“被保险”了,“可我打电话找保险业务员退保时,却找不到她们了。”像王老先生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杜大妈,前些天她也是去银行存款,本以为这下可以放心了,谁知,回家后儿子看到杜大妈手里的单子时发现,原来杜大妈并没有把钱存进银行,而是买成了保险!
    在整理时发现,在有关银行保险的案例中,上当受骗的人多数为中老年人。对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像银行保险这样的专业性业务,老年人不是非常懂,而且很轻易相信工作人员的话。市民王先生说:“由于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销售保险,他们以银行的名义销售保险,甚至会把保险说成就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有什么无风险、保收益的话。别说是老年人了,连我们听了以后也心动!”“他们这些人员在推销业务时往往只说好的,不说坏的,比较吸引老年人。”此外,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老年人不懂银行金融业务,跟着感觉走,这也是他们上当的一个很大原因。
    提防被“忽悠”
    把握好“犹豫期”
  面对许多读者的被骗经历,就如何防止被银行保险“忽悠”问题,拨通了山东省保险监督委员会办公室的电话,电话中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比较宽泛的概念上,保险确实是一种银行理财产品。但银行人员必须像消费者说明其保险实质,而是否购买则依消费者意愿而定。银行销售人员不得误导消费者购买,否则是违反规定的。”此外,记者还获悉,保险都有10天的“犹豫期”,在购买保险后的犹豫期内,消费者可无条件要求退保,并且保险公司不得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获悉,犹豫期也叫冷静期,是指在投保人、被保险人签收保险单后一定时间内,万一感到后悔,或对所购买的保险不甚满意,可无条件要求退保。根据《保险法》相关规定,如果客户在“犹豫期”内退保,保险公司应退还投保人缴纳的所有保费,并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而一旦超过了犹豫期,退保时需要支付手续费等费用。而且办理合同的时间越长,客户在要求退保时,本金损失就会越大。犹豫期的起算时间,是投保人签收回执之日,期限是从投保人签收合同回执之日起计算的10~14个工作日。几乎所有保险产品都设有犹豫期,但各家公司规定的期限略有不同。需要提醒的是,办理该项业务时,必须以书面形式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口头请求无效。
  理财学问大专业人士提醒,如果手上有余钱,而且一段时间内不用的,可考虑购买银保产品,但并非所有人适合购买分红险。两类家庭应谨慎:一是分红险变现能力较差,短期内有大笔开支的家庭应慎购分红险。如果中途退保,投保人只能按保单的“现金价值”退钱。二是收入不稳定的家庭不宜购买。
    “如果还是不小心误买了保险,而且错过了犹豫期,我们该怎么办?”不少市民会有同样的疑虑和担忧。为此,记者专门连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聊城分局和山东省保险监督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现已开通了投诉热线,如果被骗购买保险可直接拨打热线电话进行投诉。记者在此提醒消费者,投诉时应取得相关的书面证明文件才具有法律效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28 21:08:55
大家还是缺乏这方面的常识,为什么回去了才看到是保险公司的盖章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8 22:06:05
任何签字的文件  都需看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8 22:13:24
年收益率在5%以上,5年累计收益率在20%以上,该款产品不收管理费,保证收益,同时还有保障功能。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财经时事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925213
如果收益没有变化,本人又对这些条件满意,保险和理财项目又有什么不同呢?向了解的同学的请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8 22:16:48
这种情况确实普遍存在,忽悠了不少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9 08:26:24
天黑,到处都是坑,只有小心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