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晃灵灵在2008-3-6 23:54:00的发言:我认为投资储蓄恒等式是在两个等式:A=B+C 和 D=E+F中,人为的令其 D=A 和 B=E , 所以才必有C=F(C是投资 F是储蓄)的关系成立,这种人为设立的关系并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照此方式我们若令D≠A B≠E,则C=F的关系就不能成立(当然也还可以有更多的“令”从而使结论大相径庭)。请问sungmoo这个等式能有什么实际意义?
一国的产出可以同时从三个角度去看:一、它是一国生产出来的东西(对应产品的生产),二、它是一国的收入(对应产品的分配),三、它是一国的支出(对应产品的使用)。
总产出=总分配=总使用
这就是核算收入的基本恒等式,每一项对应GDP的一种核算方法,并且理论上,每种核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必然相同(这是恒等式自然要求的)。每一项在实际统计操作上,都要划成无数的细项。
这种恒等式同会计上的恒等式一样,正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如果你认为“(GDP核算)这个等式能有什么实际意义”,也就同样在问会计恒等式有什么实际意义(会计恒等式里,左侧对应资源的运用,右侧对应资源的来源,它们在实际操作上都要划分成无数的细项)。
仅两部门而言,一国当年产出但未用于消费的部分,从分配角度看,这部分规定为一种收入,从使用角度看,这部分规定为一种投资(特别是存货被规定为一种投资)。
仅从技术上说,在当前的环境下,哪种核算离不开某一恒等式呢?
如果还不理解的话,只记住一点就可以了:这是GDP核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