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马列光在2008-3-10 0:29:00的发言:我再简要表述,并请你答复:已知Y=I+C,△Y=k△I,且可证△I=△S’。若令I=S,必有△I=△S。问:△S’与△S相等吗;△S是产品还是货币。
假设第0年,经济体生产了1000斤大米,而人们消费(食用)只需要600斤大米,人们维持或扩大生产只需要200斤大米,这样,经济中就有200斤大米是“非自愿存货增加”。核算时计作:消费600斤,投资400斤,储蓄400斤。而均衡分析时,意愿投资200斤,非自愿存货增加200斤,储蓄400斤。本年经济是不均衡的,通常表作“意愿投资<意愿储蓄”。于是下一年经济体的产出有减少的意愿(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产品用不了,也无作它用)。
假设第1年,人们想消费800斤大米,人们维持或扩大生产需要200斤大米,但经济体只生产了800斤大米,人们把去年剩下的200斤大米用于维持或扩大生产,这样,经济中就有200斤大米是“非自愿存货减少”。核算时计作:消费800斤,投资0斤,储蓄0斤。而均衡分析时,意愿投资200斤,非自愿存货增加-200斤,储蓄0斤。本年经济仍是不均衡的,通常表作“意愿投资>意愿储蓄”。于是下一年经济体的产出有增加的意愿。
这里有几点:
(1)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否采用“元”为单位(“元”也只是一种核算单位),它想表现的都是实体生产;
(2)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投资或储蓄(当然也包括消费)都对应本年本国生产的产品(非本国非本年生产的产品不算);
(3)均衡收入分析中的各项仍是实体项,不是货币项。
(4)上面这些无论不需要卷入乘数的讨论。无论卷入与否,上面这些计算原则不变。
(5)“货币存款”这类东西,如果代表了本国往年的产出,就不能计入本国的消费或投资。
(6)凯恩斯的观点并不等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宏观经济学(当然也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不是凯恩斯一人完成的。
(7)如果想表达乘数理论,还须分清自发量与引致量的区别。乘数效果的最终实现,既可能在一年内实现也可能经历几年。乘数原理只不过表达了:存在引致需求的情况下,如果自发需求增加了,产出(收入)必须什么样经济才能均衡。
(8)你的“△S’”究竟想代表什么?如果你已经自己规定它与别的东西不同,它就不可能同于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