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中的前向和后向参与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指标。这两种测量方式主要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在最终产品或服务制造过程中的上下游地位。
Wang(2017)和Koopman(2010)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价值链参与度,这导致了对于同一国家的参与度可能产生显著差异的结果。具体来说:
- Wang et al. (2017)的方法主要关注于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的价值链长度,以及国内外供应商和用户对产品和服务最终价值的贡献。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实际增值流动路径中的参与者角色。
- Koopman et al. (2010)则更侧重于通过贸易流数据来直接估计外国附加值在本国出口中的比例,即所谓的“碎片化”程度(Fragmentation Index)。这种方法倾向于反映跨境生产过程中的参与深度和范围。
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对于数据源的依赖以及分析框架的不同。Wang et al. (2017)的方法可能更准确地捕捉了国内生产网络内的复杂互动关系,而Koopman(2010)则侧重于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价值链结构。因此,美国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排名在不同方法下出现反转,并不令人惊讶。
例如,在Wang et al. (2017)的框架下,如果发现中国的国内供应链更加复杂且紧密(即增值环节更多在国内完成),那么中国的前后向参与度可能会比预期更高。相反地,美国可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更依赖于其他国家提供的中间品或服务,因此在Koopman et al. (2010)的测算下显示了更高的前向和后向参与度。
总之,两种方法都有其价值,但它们各自强调的分析视角不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针对同一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出的结果可能相互矛盾。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一个经济体在GVC中的位置,研究者通常会结合多种测算方法,并考虑特定行业、产品或服务的不同特性来综合判断。
此文本由CAIE学术大模型生成,添加下方二维码,优先体验功能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