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1843 9
2010-08-01
棘轮效应 百科名片 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目录[隐藏]
定义 简介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从社会的角度业说 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来考察 警惕物价上涨棘轮效应 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棘轮效应 工资与通胀的棘轮效应 国企亏损上千亿背后的“棘轮效应” 远离“棘轮效应” 警惕巨额不良贷款问题的“棘轮效应” 定义简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从社会的角度业说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来考察警惕物价上涨棘轮效应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棘轮效应 工资与通胀的棘轮效应


  
[编辑本段]
定义  英文名称:
  Ratcheting effect 
  在科学共同体中,也存在这样的一种效应,即科学精英一旦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获得某种承认与地位,就再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地位,就像有棘爪防止倒转的棘轮一样。“棘轮效应”表明科学界分层结构中的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会升迁不会降格,这种效应在科学金字塔结构的越高层表现得越突出。朱克曼通过对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指出:“一旦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论是好是歹,都将稳固地居于科学界的精英行列。”
[编辑本段]
简介  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提出的。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除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
  诚然,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
[编辑本段]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我们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加以节制。如果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的话,过度地放纵奢侈,没能培养俭仆的生活习惯,必然会使自古“富不过三代”之说就成了必然,就必然出现“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的情况。
  西方一些成功企业家虽家境富裕,但依然对子女要求极严,从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甚至寒暑假还让孩子四处打工。这些成功企业家并不是苛求子女能为自己多赚一点钱,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懂得俭仆和自立。
  这一点在比尔·盖茨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个人资产总额达460亿美元。但是他在巴黎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将要把自己的巨额遗产返还给社会,用于慈善事业,而只给三个子女继承区区几百万美金。
  比尔·盖茨的慈善事业始于1993年秋天。当时,他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梅琳达等人到非洲旅游,当地人民的极度贫困激起盖茨心灵的震颤。盖茨感慨之余,建立了9400万美元的基金会。
  2000年1月,盖茨将原先的两个基金会合并,组成了“比尔与梅琳达基金会”。这一基金会由父亲老盖茨统领,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总额高达240亿美元。老盖茨说,他的退休生活其乐无穷。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挥霍”儿子赚来的财富上,把这些钱拿来捐赠给全球各地的医疗和教育计划。
  盖茨认为,拥有很多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一个站在人生起跑点的子女来说并不是件好事,他觉得子女的人生和潜力应和出身的富贵和贫寒无关。比尔·盖茨称 ,他和妻子耳濡目染在健康、教育、研究等领域还存在着的很多不平等现象。因此,决定将自己的财产用于解除这样的不平等上。他还希望其他有钱人也能够将自己的财产回归社会、用于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
[编辑本段]
从社会的角度业说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不能放任棘轮效应任意发挥作用,无限制地利用资源来满足人类无尽的欲望。有一位作家曾经把那些过度使用资源的人类个体比作癌细胞――
  “我们常以为癌细胞是不健康的细胞,其实不然,癌细胞是最健康、最有活力的,别的细胞虽然会分裂,但分裂会有止境。癌细胞的分裂永远不会停止。不断的分裂需要养分,但是人的养分有限,癌细胞的不断分裂最后将其它正常细胞的养分吸取得一乾二净。
  ……因为太健康,所以我们吃得多。因为有钱,所以我们消耗掉大量能源。可是,地球上就这么多资源,我们用得多,其它人类就倒霉了。
  百分之八十的资源,由百分之二十的人类消耗掉。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们这样地吃远洋的鱼,全地球海里的鱼只够我们吃一天。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们一样地享受,地球上的资源能撑多久?”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1 16:16:40
1# qixiao20041

复制效应  2000年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不良贷款余额为27439亿元。剥离13939亿元后,余额为13500亿元,但截止到2004初年按四级分类为16967亿元,增加了3467亿元;按五级分类则高达19880亿元,增加了6380亿元。由此可见,形成不良贷款的机制仍然在惯性地催生不良贷款。这表明,国家采取剥离、注资、“双降”和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及“道德劝告”的成效并不明显。

  ——传递效应。由于隔离本身不能形成抑止创造不良贷款背后“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创造不良贷款的机制迅速传递到不良贷款剥离上。从2000年到2005年三次大规模的剥离都有趋同的特征:一是在呆滞类和可疑类中裹进事实呆账和事实损失类。财政部曾认为2000年剥离的不良贷款可回收4000亿元,由于呆滞贷款中事实呆账高达3987亿元,仅此一项就形成非处置损失1156.1亿元,不良贷款初始评估确值的安排也随之流于形式。随后的两次剥离,可疑类同样掺杂了大量的事实损失。二是从多层次的监管检查结果看,剥离前粗放处置,折分剥离、张冠李戴、擅自释放担保权、擅自出具破产意见、擅自豁免或打折、剥离期间放弃维权弄、重要凭证缺失、伪造或销毁凭证等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剥离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造成非处置损失,而且稀释了国家投入巨额清算资金的实效,增加了处置难度。“棘轮效应”在剥离过程中传导的原因是持续的宽容政策导致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和彻查问责。
波及效应  通过剥离把形成巨额不良贷款责任事实上一笔勾销,带来的“豁免”惊喜,也鼓励了债务人转嫁债务危机的热情。债务人作为既得贷款受益人从中看到了新的免责机会。从理论上说,自1999年到2004年,企业和城镇居民的存款年均分别在以16.85%和13.78%的速度增长,偿债不是没有相应的支持空间,然而剥离前后,通过各种手段逃废债的现象则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据初步统计,2000年末,仅在工农中建交五行开户的改制企业62656户,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有32140户,占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
示范效应  创造不良贷款机构的治理模式是伴随着不良贷款一道剥离的,当创造不良贷款银行的治理模式复制到处置不良资产机构时,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也必然就是处置不良资产出现问题的原因。国家审计署共抽查审计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5544亿元不良金融资产,共查处各类违规、不规范问题和案件线索金额715.49亿元,问题发生率为12.9%煹抽查的资产金额仅占四家公司处置金额的67.70%,仅占不良资产现持有额的17.63%。抽查的范围有限,基本没有涉及不正当行政干涉、债务人违约逃废债、法律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的深层次问题。
寻租效应  出现不良贷款 “棘轮效应”的动力源泉是因为其中隐含着一个潜在的“公理”——损失都是国家的,它原本就归无所属,所以,理性的经济人会积极地参与到“免费盛宴”中来,利用“游戏规则”缺陷寻租。剥离过程中的第一桶金寻租成功后,在既定政策引导下,不良贷款处置诉讼靠代理,尽职调查靠律师、资产转让靠拍卖行、定价靠评估现象实际上是对现行政策效果的折射。这种既增加处置成本,又孳生衍生风险的情况,在程序上是依法合规的。不仅如此,在“没有外资参与,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将不可想象”舆论诱导下,一些外商的投机行为也显现出来。据初步统计,截至2003年末,资产管理公司总计转让给国外投资人825.27亿元不良资产,回收现金25.32亿元,其中向外资出售回收10.7亿元;合作处置396.88亿元,已回收14.63亿元,平均回收率仅为3%。这样的处置结果是,整体回收率远远低于20%的平均水平。
挤出效应  巨额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指导政策的屡屡失误。处置不良贷款指导政策规定的时间期限和激励约束不当,同样是造成不良贷款回收率持续走低和专业化处置尽快终结的挤出效应。处置不良资产除了依靠企业内生的偿债能力外,还需要有足够的市场吸收能力。从历年不良资产转让情况看,市场年均形成的吸收能力,与期望的回收率大相径庭。这是“更加市场化”的必然结局。其结果是使不良更加不良、专业化处置被加快挤出。因为在规定的处置期限内和考核机制的鞭策下,资产公司别无选择,只能尽快把不良资产转让出手,可是,大量的债权转手到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后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了结,仍然处在悬浮状态。
扩散效应  棘轮效应还加剧了处置不良资产的边缘化倾向。在美国模式的影响下,原本是简单的债务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化了。通过让渡利润空间转让资产,总体上并不是提高了资产变现率,而是降低了资产变现率,增加了国有资产的损失。国家审计署的现场审计已经揭示出:大量的不良资产虚假评估贬值,暗箱操作贬值、内外勾结贬值,低价回购贬值。转移到非专业化社会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手上的债权,再通过极不规范的方式转手牟利而且避开了处置监管,这不但无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而且很大程度上给鲸吞国家利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我国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处置还刚刚拉开序幕,如果不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不良贷款衍生的棘轮效应问题,当向下调整的周期出现时,“棘轮效应”的累积能量就会破坏性地爆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 16:31:51
学习一下,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 17:31:23
学习中,谢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 17:11:49
观点独到,值得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8 15:14:47
深入学习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