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542 1
2010-08-02
1932年11月1日,由胡愈之主编的《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知名人物发出征稿信:
   “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我们诅咒今日,我们却还有明日。假如白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二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旨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  
  (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截止到1932年2月5日为止,共收到160多封答案。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其中包括了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俞平伯、郁达夫、张申府、陈翰笙、金仲华、张君劢、邹韬奋、周谷城、宋云彬、李圣五、陶孟和、顾颉刚、章乃器、周作人、杨杏佛、马相伯、林语堂、夏丏尊、叶圣陶、俞颂华等知名学者。以下摘录了其中部分人的梦想:


“我梦见一个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区别的大同世界;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社会主义国家。”
                                                     ——谢冰莹(冰心)
“在现在的这种环境中,……只能够使我做噩梦……那一切所谓中国的古旧文化遮住了我的眼睛,使我看不见中国的未来,有一个时期使我甚至相信中国是没有未来的。”
                                                       ——巴金 (小说家)
“我对中国将来的希望不大,在梦里也不常见着玫瑰色的国家。”
                                                       ——老舍 (小说家)
“梦想中未来的中国,……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凡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凡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
                                                       ——叶圣陶(时任中学生杂志编辑)
“我不希望有全国太平的天下,只希望国中有小小一片的不打仗,无苛捐,换门牌不要钱,人民不必跑入租界而可以安居乐业的干净土。”
                                                      —— 林语堂 (时任论语半月刊主编)
"将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
                                                       ——郁达夫(小说家)
“对于中国的将来,我从来不做梦想;我只在努力认识现实。梦想是危险的。”
                                                       ——茅盾(小说家)
"信仰与梦,恋爱与死,也都是上好的麻醉。能够相信宗教和主义,能够做梦,乃是不可多得的幸福的性质,不是人人所能获得。”
                                                      —— 周作人(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将建设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国家。”
                                                      —— 郑振铎 (时任燕京大学教授)
“我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
                                                      —— 柳亚子(时任中央监察委员)
"我理想中的中国是能实现孔子仁的理想,罗素科学的理想与列宁共产主义的理想的。“懂得唯物辩证法”,“能实践唯物辩证法”。
                                                      ——张申府 (时任清华大学教授)
“我想未来的中国,一定是个联邦社会主义的国家,连高丽、台湾或者连日本都包含在内。”
                                                       —— 俞寰澄 (银行家)
“共劳共享的平等社会”。
                                                      —— 邹韬奋 (时任生活周刊主编)
“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应当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大同社会。”
                                                      —— 杨杏佛(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 周谷城 (时任暨南大学教授)
“没有人吸鸦片,吞红丸。打破旧家庭制度,奖励移民,知识分子到民间去,每个人都有职业”。
                                                      —— 顾颉刚(时任燕京大学教授)
“一个太平的国家,富足,强盛。中国人走到外国去不被轻视,外国人走到中国来,让我们敢骂一声‘洋鬼子’——现在是不敢骂的”。
                                                      —— 施蛰存 (现代杂志主编)
“到1983年,中国民族在内忧外患重重压迫下苦战恶斗了50年而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真正平等的、和平的新国家。2032年,完成了伟大的清水工程,全国大小江河的水都清了。应征人时年138岁,住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长江源头,应友人之邀,出山观光,驾小艇顺江而下,沿途所见,果然水天一色,清漪可爱”。
                                                       ——张相时(暨南大学教授)
“中国出了一位大科学家,能够改造国人的生殖细胞,使得未来一代新国民都富于创造冲动,没有占有冲动。他们个个都劳动,没有不劳动而获的寄生者。他们之中,有的是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大哲学家;有的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经济家,……他们能够把我们‘社会遗传’中的贪污、懒惰、愚昧、残忍、独断、谄佞等等颓风陋习一扫而空,发挥今人所不可思议的美德,使中国成为一片光明的世界”。
                                                       ——俞颂华(时任上海商学院教授)
最有趣的是胡适的梦,他是这么写的:
“我梦想一个理想的牢狱,我在那里面受十年或十五年的监禁。在那里面,我不许见客,不许见亲属,只有星期日可以会见他们。可是我可以读书,可以向外面各图书馆借书进来看,可以把我自己的藏书搬一部分进来用……”他还说:“如果我有这样十年或十五年的梦想生活,我可以把我能做的工作全部都做出,岂不快哉!”
有趣的是,胡适并没有寄出自己的文章。也许在最后一刻,他放不下自己的身段,放弃了。后来人们在胡适遗稿中,发现了一篇名为《为〈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栏所写的应征答案》的文章,曾专门记述了当年回应的“梦想的中国”的事情。
其实,胡适本人是坐过牢的,1909年胡适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期间,因为酗酒闹事而被警察抓入牢房。胡适酒醒后,方知自己因为酗酒被捕深以为憾。胡适从此立志,今后绝不酗酒,结果他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大师,就是大师!


1933年元旦的《东方杂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 15:35:36
1932年的中国陷在苦海之中无法自拔,然而中国人却没有因此放弃梦想。若干年后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他的梦想随着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而实现。1933年中国各界人士刊登在《东方杂志》的梦想大都成为现实,那一年写的梦、那一年写梦的人也已被载入史册。2010年,世博会“未来之城”惊艳亮相,激发了中国人对未来的无限想象。梦想引领未来,有梦想就有未来。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梦想未来。
未来总被我们想象的美好,是因为现实的残缺。在房价漫天飞舞,人们仍旧蜗居的当下,中国人有理由也有权利梦想真正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中国新闻周刊》在此向全国各界人士发出邀请,征求200封《写给“2051未来之城”的信》。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你对那座眷恋之城的情话,不论那座城是故乡,还是异乡。都承载着我们的梦想。
凡此种种,皆源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而梦想则是我们飞翔的翅膀。当梦想的字迹出现在笔下,我们就已经起飞。《中国新闻周刊》会请“城市慢递”保管好这些信笺,在2051年世博会成立200周年时寄到你所希望寄到的地方。那时,梦想也许已经照进现实。

给“未来之城”的信写给谁?
我们建议你写给“城市”,比如写给北京、台北、西安,还有你现在及未来的“故乡之城”;
当然,你也可以写给城市的人:比如写给名人、爱人、自己,甚至你未来的“后代子孙”。
给“未来之城”的信怎么写?
你可以参见过去:1933年《东方杂志》发表的142个人的244个“梦想”,那里有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郁达夫、邹韬奋、周作人、叶圣陶等大批我们所熟知的知识分子对“梦想”规模空前的回响。
也可以参见现在:2010年《中国新闻周刊》的“未来之城”封面报道,那里有海宝的《“未来城”一日》,也有荷兰、瑞典、芬兰、德国、墨西哥、韩国、新加坡馆七位国家馆设计师畅想未来城市创意。
参考链接:http://inewsweek.cn/cnw/profundityChina/topic.php?fid=5153

给“未来之城”的信怎么投递?
第一步:即日起至2010年8月31日之前,请选择以下三种种方式之一投递信件。
1、网站投递:注册并登录《中国新闻周刊》官方网站www.inewsweek.cn,在“征文”专题中点击“我要报导”发布公开信件;
链接入口:征求两百封写给“2051未来之城”的信
2、信件投递: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政编码:100037
来信请注明“写给2051的信”。
3、 邮箱投递: hi2051@163.com
注:不愿意公开或者只愿意在特定地方展示的信件请注明“非公开”并用此方式投递。
第二步:2010年10月31日起,共同等待信件被寄往2051年。
2010 年上海世博会10月31日闭幕之前,将会公布入选寄给“2051未来之城”的200封信,届时“慢递公司”将会集中封存,并在2051年的时候寄出。

给 “未来之城”的信会展示在哪里?
1、公开的信件将在中国新闻周刊网首页推荐、专题展示。
2、公开的信件将在合作媒体上联合展出,如中新网,新浪网等平台。
3、公开的优秀信件选登在《中国新闻周刊》内。
4、公开的优秀信件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被朗读。
5、同时,公开信件将在“世博会特刊”电子杂志特刊中展示。
期待收到你的来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