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12323164.html
今后,高层次人才在京津冀地区可自由落户,并在子女入学、社保等方面享受当地市民同等待遇。昨日,北京市发布《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到2020年,北京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到42%,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
“三地就此事沟通顺畅”
近年来,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日渐成型,京津冀三地间的人才资源跟着区域产业调整重组变得活跃起来。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于区域户籍自由流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今后,高层次人才在京津冀地区将可自由落户,并在子女入学、社保等方面享受当地市民同等待遇。《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
“目前,三地就此事沟通顺畅,相信不久后便会开始推行。”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宋丰景接受采访时说,北京要想汇聚一支世界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首先必须使包括户籍、薪酬、税收、社会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措施符合国际标准。
具体措施还需研究制定
对于纲要各项工作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方案,纲要明确提出,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还需研究制定,明确工作时间进度和责任人。
前不久,北京市今年首次大规模面向全国招聘835个岗位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附带优惠政策,北京市将解决户籍问题,其配偶及子女可随调随迁。此外,今年年内,经过认定的200多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将受聘为北京市特聘专家,在出入境、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享受相关绿色通道待遇,并全部纳入北京市社会保障体系。
■ 专家观点
“高层次人才无明确定义”
“对于何谓高层次人才,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刘昕说,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中提到的概念,应当是指“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而根据北京市的这份规划纲要描述,主要是指“能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因此,到底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可以说是很模糊的。
“户籍流动恐变单向流动”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彭剑锋表示,高层次人才京津冀可自由落户,这一打破户籍的引才方式对中国的人才流动有着很大的突破。从具体操作上看,难度不大。
有网友担心高层次人才京津冀自由落户后,会引发津冀的高层次人才纷纷流向北京。对此,彭剑锋认为,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户籍并非阻碍其流动的主要障碍。从短期看,可能会有网友担心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不会有太大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刘昕同样认为,能列入高层次人才行列的人不会太多,所以操作起来不会有太大难度。
但是刘昕还认为,北京抢夺人才的范围是全国甚至全球,因此,“互认户籍”没有本质意义。如果让高层次人才户籍在京津冀间流动,恐怕也会变成单向流动,而不会是双向流动。(记者汤旸)
■ 亮点
北京将描绘“人才地图”
《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北京将编制开发首都人才地图和人才需求目录,建立首都人才资源年度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通过“人才地图”及时了解首都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人才分布、结构与需求。
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闫成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才地图力争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启动研制开发工作。”
培养100名优秀企业家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总部、跨国公司、民营企业总部等落户北京,通过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型带动人才集群的发展。
到2020年,聚集培养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100名左右职业素养好、开拓能力强、具有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的优秀企业家,1000名左右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支持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探索建立“中关村-硅谷-班德鲁尔”、“金融街-华尔街”、“北京CBD-曼哈顿”、“中影怀柔-好莱坞”等对口产业集群联盟,推动人才集群参与制定行业国际新标准。
校长选拔将充分竞争
建立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职业发展体系,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事业;完善教师治学体制机制,保障教师有效行使科研和学术自主权;完善教师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探索校长及其他管理人才科学选用制度,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教育家不断涌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 解读
建立境外基地扩大学习规模
【纲要】
北京将建立一批境外培训基地,扩大境外学习培训规模。改进低龄出国留学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和服务方式,引导其学成归国和报效国家。
每年重点联系100名左右在境外一流教育机构深造的北京地区学校留学生,并进行跟踪培养。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彭剑锋认为,北京人才培训向低龄化和青少年发展,这具有战略性意义,表明北京引才不再只是“捡现成”,而是有了更长远的考虑和打算。
纲要中提到要对境外的学生进行跟踪培养,这很有必要。如果长期跟踪培养的话,可以从一开始就保持沟通和交流,除了增强认同感外,留学生即使在国外也对国内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将来回国适合做什么也有认识。
此外,对低龄出国留学人员需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价值观上进行引导,可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让他们从小有爱国情结。
设人才发展基金不为求回报
【纲要】
重点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以及重大人才开发项目的经费保障力度。
在资金整合的基础上,设立首都人才发展基金。
【解读】
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闫成提出,首都人才发展基金将在整合现有各类人才资金的基础上,以财政资金为种子资金,采取社会化模式进行运作,不单纯求回报。
刘昕认为,政府财政投入会对人才的引进和开发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更应给人才提供宽松的、积极的社会环境。
将在北大和清华建市立学院
【纲要】
不断提高国家人才发展平台和品牌体系中市属成分的比重,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中建立市立学院或研究院所。
【解读】
彭剑锋说,就“市立学院”而言,应该是有针对性培养北京急需特殊人才的一个机构。这种学院的设立,可更好地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刘昕则认为,北京市各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或需要什么样的研究,还可以根据需要,去相应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项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