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8676 1
2010-08-05
      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
  
        刘易斯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刘易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辩论,由此形成了对刘易斯原来的前提的一系列发展和补充,该模型亦被运用于实际以验证其应用性。有趣的是刘易斯的简单模型分析不只表明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有助于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统计发展模式做多方面的透视。
                                                                                                                                              ——197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贺辞   

         刘易斯,著名发展经济学家。1915年1月出生于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1932年,刘易斯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学,1937年在伦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4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1948年。1948年前往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授。1951年任联合国总部不发达国家专家小组成员,1957-1959年任加纳共和国总理经济顾问,1959-1960年任联合国特别基金的代理人,1959-1963年任西印度大学第一副校长,1963年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86年退休。由于刘易斯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1979年与舒尔茨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易斯的主要著作有:《经济计划原理》(1949)、《经济成长理论》(1955)、《经济成长面面观》(1969)、《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1978)、《1919—1939年经济概况》、《今日经济问题》、《西印度的劳工》、《英国工业中的垄断》、《增长与波动:1870—1913年》、《发展中国家与汇率和稳定》、《增长动力的衰退》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5 10:36:47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