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提到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怪象。我自己也想了很久,现也总结一下,提出来大家讨论。
首先,根据购买力评价,确实如果本国货币发生通货膨胀,则必然导致本币对外币的贬值。但是却出现了中国的怪现象,这个看似是“国际金融”,但实质是“货币银行”的问题。
关于人民币对内贬值:
1。我们的货物出口美国(简化只对美国)后,并非马上转为对美国货物的进口。这意味这,中国的劳动,资源的实物资产外流到美国, 而美国直接给中国欠条(美元),保证什么时候都可以从美国买实物资产。好了,美国本土的货物增加了,而美元因为转给了中国,简化说,这些美元还留在美国(因为买了美债,买了美国的金融资产),所以,货物多了,美元并没有多,则美国市场表现为物价很平,这就是国际化的美国好处。
2。说中国这边,我们生产了实物,给了美国,换回一个还债的承诺(指美债,美元等。其实美元(cash)除了交易,是不会大额存在的,基本以求偿权即资产方式存在,即:美资银行的存款,美国国债),而因为结汇制度,则要对应这些权益发行(印刷)人民银行的欠条(人民币),而这些人民币则基本会在中国本土流通,从而增加本土人民币的存量。在一个实物减少(美国人民消费掉了),人民银行欠条存量增加的情况下(没有让美国人民生产什么东西让中国人民消费)。必然表现为通货膨胀。
再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
按照货币供求原则。因为我们有外贸出超,中国在美国销售了产品后,得到美元,要换成美国的货物,或者兑换成人民币,在中国循环(或扩大)再生产。在没有中国的固定汇率的制度的情况下,对美元的需求理应减少(我下面会具体解释),而对人民币的需求理应增加,所以,美元理应贬值。但是,有了中国的结汇制度,这一切就完全不一样了。升值从正常的选择,变成了压力。
美元是以美国本土的产出作为背书的(至少原则是这样,但实际是,美国人早就知道和收了他们世界货币的铸币税,这就是所谓的货币战争,或叫剪羊毛),如果美国人消费了中国的产出,对应美国本土的产出就少了,原则上应该造成通货膨胀(美元没少,可国内没有对应的那么多产出)。换言之,如果我们对美出口能及时换回美国产品服务等实物资产,美元由于对应同样扩大的产出(出口中国的边际产出),则会表现为既不通货膨胀也不会有通缩的理想状态。同样,对于中国一方,如果假设人民币存量不增加,而产出增加,并出口美国,如果这些美元总体上会要求换成人民币。最后的结果是,美元的需求(相对美国本土产出而言)变少,供给变多。
实际上,如果没有中国的结汇制度,中国也不太可能把中国货卖的这么便宜,也就不会有这么庞大的外贸产业了。所以有人讲,外贸实际是赚中国人的钱,每个中国人都在补贴外贸部门。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这个怪象,还有更深入的解释,诸如比较经济学等等。但从货币层面,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52339&page=10&from^^uid=1184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