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一本杂志里有则关于爱情定义的测试题,以公式出现,有如下选项:
A、爱情=男人(吃饭+赚钱)+女人(吃饭+花钱)+睡觉。
B、爱情=知己+荷尔蒙。
C、爱情=25%性吸引+25%感情+25%金钱+20%付出+5%缘分。
哪个会是标准答案?好奇心被激发了,忙找刊登答案的那一页。结果大失所望,却也在意料之中。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提示了选某个选项的人对爱情的态度——选A的人具有传统的爱情观,在他看来,爱情就是婚姻;选B的人比较开放,认为两性相吸、两情相悦就是爱情;选C的人对爱情过于理想化。
三个选项都不完整或不完美。是的,爱情是千古之谜,本没有定义,任何一项爱情公式都是有缺陷的。因此有人说,如果谁发现了真正的爱情公式,把诺贝尔各大奖项全授予他都不为过。
不过,我倒是欣赏美国心理学家伯恩斯列出的爱情公式:爱情=(1.7×挂念程度)+(1.5×心灵慰藉程度)+(1.5×性吸引程度)+(1.5×渴求被他所爱程度)+(1.3×害怕失去他程度)。每种程度以10分为满分。先将一位要好的异性朋友带入公式,再将你的恋人带入公式,如果前者计算的分数比后者大,那表示你没有坠入爱河。不过,依他的测试方法,这也不是爱情公式。这个公式,只是帮你测试有没有坠入情网。这只是个否定的公式,只要你没有达到要求,你的爱情就不成立。
原来,所有的八卦式的爱情公式都是成立的。只是,都是否定式,即你如果符合了爱情公式的标准,你的爱情不一定成立。但只要你在爱情公式里少了一项或几项,那么你的爱情就不成立,或不完整。
爱情公式,只能成为判断不爱的标准。
“婚姻方程式”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叫“婚姻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是由英国著名数学家编写的,方程式是这么表示的:M=Y+1/2.718×(X-Y),其中M=适婚年龄,Y=开始寻找对象的岁数,X=希望停止找对象的岁数。例如,你18岁开始寻找对象,而希望在40岁停止寻找对象,那么你的适婚年龄将是26岁。他们认为最理想的男婚女嫁年龄应在32岁和27岁,如果适龄男女还不谈婚论嫁,日后再找到理想对象的机会就会愈来愈小。
暂且抛开这个理论的科学与否、准确与否不说,我也觉得将结婚的最佳年龄锁定在男人32岁和女人27岁左右比较合适,从男人的角度讲,三十出头,不那么鲁莽、冲动,却也不乏青春活力,更重要的是到了这个年龄的男人大都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与爱情,不会再轻易犯“以貌取人”的低级错误,并且懂得关爱呵护女人,况且而立之年的男人都有一定的事业基础,也就使得他们对女人和家庭的照顾有了更扎实的物质基础,而不是空中楼阁,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再从女人的角度讲,27岁左右的女人,基本摒弃了当初的心比天高、任性娇气的不良表现,已经能够脚踏实地地生活,也比较善解人意,温柔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对婚姻和男人的态度可谓既带着浪漫的憧憬,又不缺少明智的理性,也就是说她们既懂得享受爱情的甜蜜,又能够在婚后尽快地承担起一个妻子的责任。男人的成熟魅力加上女人的知性温柔,三十刚出头的男人与比他们小几岁的女人的搭配与组合堪称完美。
我想起一句老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里的“大”也许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比年轻稚嫩稍微大一点,但又没有大到不再年轻。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和婚姻方程式里的内涵不谋而合。当然,婚姻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婚姻方程式之类的东西也只能权作参考,指望靠这些来获取幸福恐怕有点天真,只是这样的公式可以在某些方面给我们一些启示,让我们在追求幸福婚姻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