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97 0
2010-08-10
经济观察网 魏黎明/文 德云社停演内查,在经历央视不点名批评之后,这可以说是“反三俗”的首战告捷吗?
有报道称,德云社停演源于遭到多方封杀。封杀,这个曾经的体育用语如今在文化娱乐业有了更多含义和更大威力。不止德云社和郭德纲,近来红火的《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也频遭封杀。
封杀的威力大。一声令下,被封杀者或低头认错,或自我整改,可谓无所遁形。因此,在当前反三俗的强大攻势下,封杀似乎更加有了用武之地,以至于形成反三俗就是封杀三俗的态势。
然而,在有关部门祭起封杀大棒的同时,有必要先弄清楚几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三俗?谓低俗、庸俗和媚俗。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贪污腐败和坑蒙拐骗,法律并未对三俗有明确定义,因而也谈不上处罚。因此,当前有关部门的封杀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是因为行政体制的威力过于强大,被封杀者往往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其次,为什么会有三俗?不可否认,社会变革带来拜金、享乐和虚无等现象,但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开放、包容和多元化的一个标志。改革开放前的许多年,只有一种声音、一个步调的时候,三俗似乎是绝迹了,但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娱乐等需求却也大大受限,贫乏不堪。
而现阶段三俗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包括历史和思想文化等领域至今仍未完全开放。在一些所谓的“禁区”,影视和文化创作往往主动回避。与此同时,文化体制的官办特色不仅没有提供足够多的不俗作品,反而还时常冒出“纵做鬼,也幸福”的奇谈怪论。
因此,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本应满足民众社会文化生活需求的许多市场,被三俗占据了。改革开放以来,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文化需求来讲,与之对应的这种落后生产力,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某些领域的不能说、不可说、不敢说或者是选择性地瞎说。
对此,民众不满意,在文化生活仍然贫乏的时候,对三俗只能是爱恨交加。有关部门也不满意,要求弘扬主旋律,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文化作品。
然而,效果如何呢?主旋律弘扬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距离喜闻乐见却似乎还远。以春晚为例,这个以欢乐祥和为追求的大型文艺活动,主持人慷慨呈辞、歌功颂德,民众批评却一年更甚一年。
当一个社会的文化活动充斥着色情、暴力、炒作等内容时,这个社会无疑是病态的。“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座笑”肆无忌惮地表现拜金;“偷拍不挨打,此事古难全”则张狂地袒护暴力……然而,这些与“纵做鬼,也幸福”比起来起码危害要小得多。
当然不是说不要批判,只是,对这些所谓三俗,我们是否可以简单粗暴地大喝一声“闭嘴”就了事了?这种以封杀为代表的强制行为是否也透露出种种霸权思想,甚而也是一种危害更大的俗呢?
事实上,民众对于封杀行为的反应并非拍手称快。恰恰相反,在有关部门频频使出封杀手段时,一些原本为社会唾弃的三俗行为反而因此得到同情,而封杀行为本身却屡屡引发反感。
毕竟,这个社会,谁比谁更高雅,谁又比谁更有资格指责对方俗呢?特别是在当前腐败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时候,民众难免有抵触心理:允许你发大财、养情人、包二奶,到我看一节相亲节目、听一段“三俗”相声,就低俗、庸俗兼且媚俗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反三俗?首先必须看到三俗有其社会根源,并非凭空而来,因而也不可能因封杀就凭空消失。其次,必须从建设性的角度,打破官办体制,向社会公众开放更多领域,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民众的需求总是在不断发展。当前在文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不能再裹足不前,必须破除所谓“禁区”,提供民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制成品。这就必须做到尊重真实,提倡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整个社会的风气,从根子上削弱乃至清除三俗的社会土壤,也才是反三俗的真正治本之道。
因此说,反三俗重要的不是要简单的封杀了之,而是要靠真正有力量、有内涵的文化制成品去打败三俗,夺回被三俗占据的市场。这势必是一个长期过程,单纯靠封杀显然是做不到的,甚至只会适得其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