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Constantinides(1990)的文章,发现自己对于风险规避和跨期替代弹性这些概念好像理解的不太对,或者就没有想过。
风险规避大概考虑同期的对于风险的态度,而跨期替代弹性则是刻画不同时刻的消费的边际效用的比,应该与风险没关系,但是我们在分析风险时,却常常指跨期的,就是说明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因而两者又不能分开。
在传统的可分的效用函数中,两者由相同的参数刻画,因而不会产生以上问题,但是由此出现新的问题就是消费过于smoothing、equity premium puzzle。为了解决这一问题,Constantinides引入habit formation使效用函数不可分,进而将两者分开刻画,声称解决了puzzle。我们认为,这样做由于会产生以上说的缺少对于跨期风险刻画的问题,并不能令人满意。
于是好像进入了一个两难处境,问题的关键便是我们对于风险的刻画(度量)问题,现存的风险规避系数源于阿罗等50年代提出来的,好像并不是roboust,于是Kimball提出了prudence来试图度量跨期的风险,所谓prudence就是指在未来收入加入一个期望为0的扰动会使今天的储蓄增加,而这可以和precautionary saving联系在一起。
这种办法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