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 旅行日记之初到郑州
今天终于完成了我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人独自旅行。我选择了郑州是因为这个城市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古代中国。古代中国之所谓的中原地区就是以郑州这片地区为核心的。所以它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代表那个大国泱泱的曾经辉煌的中国。的确,来到这里之后,让我感觉到古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体味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觉。大体上,他们老实、直白,有时候也会不加修饰的带点情绪化。这样的感觉和春秋战国时代、三国两晋、宋代的中国人的性格很相符。但是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河南人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主角。
这也不是没有“后天征兆”的。当我一下火车站的时候我就在疑惑,为什么一出火车站大门面对的就是城市的中心地区。当时我看到的是一片拥挤的交通,我恼火了,心里在咒骂城市的不合理布局。但是经过一段步行我发现一个现象。原来为了解决这个交通的问题,城市规划者在火车站周围修了一个环形的公路,然后大都通往环形公路的公路都设为了单行道。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了交通拥挤的问题,但是事实证明远远不够。而且,达到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缓解交通的效果的同时付出的是司机们和乘客们的时间机会成本、车辆磨损成本以及燃料成本等等。短期来说这些成本也许并不是很大,但是时间的累积会加大成本。而问题的关键是火车站离城区太近,应该搬离。不管从城市扩大的家度还是从以上提及的所有成本。短期来说,重建火车站和铁轨的费用超过以上提到所有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两者的比重是值得掂量的。这要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以后的发展的期望而定。这就与制度类似,一个坏的制度的推翻所付出的代价不一定大于安于现状,这个同样也要适以后发展的期望值而定。而相对于一个小小的火车站,制度的变化引起的未来发展的期望值的变动要更加的明显,更加的有效果。但是同时它更加的需要时间。
除此以外,我还发现一个极其搞笑的关于郑州城市建设的广告。标题为“城市进化论”,要在六十年的时间内彻底重新打造郑州的城市格局,建设一个高楼林立的国际大都市。我觉得这是相当可笑的,同时这也是中国许多城市的通病。明明有自己特色,有古老的历史,在一定的时期能够代表中国。但是它却放弃了这一巨大的优势,而选择一条同化大众的道路,去“学习”上海、纽约的优势。为什么不能坦坦荡荡的作一个大国泱泱的郑州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我还是满喜欢郑州。很舒服,感觉象个小镇。宁静而安逸。的确象古中国。
5月2号 旅行日记之开封
今天,我去了古都开封。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一个几朝古都,一个感觉分外不一样的城市。开封作为魏国、北宋等国的都城,拥有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天在我的感觉里面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文”、“正”。在开封处于历史顶峰的时候也就是在北宋时期,当时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时代,一个连城墙都不敢摆设兵器害怕引起帝王怀疑的时代。这也算文到了及至。所以当时的开封城墙作戏楼之用。一个“正”字,体现了几千年中国正统文化、儒、道的集合,皇权的高高在上。在开封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古迹中均可以见到。龙亭的巍峨,开封府的肃穆,还有繁塔因朱元璋为显示他的权力而被销掉三层的史实无不在诉说着正统二字。但是这种诉说是含蓄的,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如同在山陕甘会馆中石雕中的“背背凤猴”一样。
回到郑州的旅馆,在看一个央视的赞扬中央对农村的好政策的时候更加引起了我的愤愤不平。从节目中观众整齐的着装和动作让我看到了什么是权威的宣传。中国是一个很讲究权威的国家,从这点看古往今来的确如此。看看这些不禁让我想起苏珊.桑塔格的一本名为《论摄影》的书中的理论。她在书中写到摄影从外在形式上改变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自从照相技术出现之后,人们可以普遍的想到曾经经历和现代经历的生活中的场景是可以原封不动的重现的。而不会再只有物是人非的感叹。因为照片中的人没有变而且也不会变。我觉得,当人们拍照片的时候总希望自己以后看到照片会觉得当时是快乐的。所以照相的时候会笑。这样就如同刚刚提到的电视节目,为了当人们以后看到或者正在看时觉得整个节目是成功的,所以每个人都会被要求积极的去配合节目,不管是否出于自愿。就如同照相时的人要求自己微笑,不管开心与否一样。这就是前潜意识,这就是物质改变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样这也是种霸权,一种统治者的霸权和内心强迫的霸权。这更加是一种垄断,是种权力的垄断和单一无效率的表现。因为不存在竞争机智,即节目中各位参与人员的参与观赏效用最大化与节目进程的竞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节目顺利但不一定似的节目参与人员的效用得到保证,从而也不能保证节目和节目参与人员效用总和的最大化。这就是种垄断,就好象学生会搞的一个垃圾活动,严格规定每个班一定要去多少人,这样必然导致无效率。不好的活动总因为有人参与不至于特别尴尬而被淘汰。这同时也是严重的资源浪费,我们的机会成本将会是很大的。那么这种事情的根源在哪呢?权威。不错,就是权威。因为有中央权威在所以电视上表现的必须符合他们的意愿。因为有学生会的领导权威在,所以每个班都必须去,否则会在年终评优时吃亏。那么以上推出,权威导致无效率。中国是个极度推崇权威的国家,所以也是个资源使用无效率的国家。文化之病,这正是真正落后的东西。
5月4号 旅行日记之登封行
今天来到了名迹遍地的登封。说名迹之城一点也不过分。有中岳嵩山、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嵩山书院、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以及道教胜地中岳庙等。
在旅行途中有两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引起了我的思考。
第一件,也许由于少林寺坐落于登封的原因吧,登封境内的无数学校特别的多。这点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些在武术学校学习的孩子是否对武术充满兴趣和天分。如果答案是的话,那就无可厚非。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导致他们进入武术学校。是当地的风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问题就产生了。武术学校作为学校的一种在登封当地过分的聚集了没有天分的资源,那么这样的资源配置的显然是无效率的。根本不具有优势的稀缺资源用于生产,显然生产是无效率的。而现在的当地过分的聚集资源相比,武术学校聚集资源应该更加自由的来自祖国各地,尽量减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这里文化的影响应该占有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这也是我正要提到的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发现的问题关于文化,和前面提到的关于武术学校的问题有间接的联系。首先阐明我的一个个人的大胆的观点,“中国文化是无效率的文化”。首先给我所说的文化下一个定义,只有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我所说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无效率是以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的。文化导致经济生产、交换和消费之中成本的提高,所以称之为无效率。首先举个例子,中国人经常说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施舍给别人。但是设想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面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件对于自己来说没有太大价值的东西,而另外一个正需要它,由于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必然会导致两个人之间的交换发生障碍。但是在西方就不会,他们没有那样的文化,当有需有求的时候同等条件下交易会来得很快。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冰山一角。如果要得出中国文化是低效率的文化这一结论还必须对文化在大方面上影响经济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在感情上是很难接受中国文化是低效率文化这一观点的。但是我渐渐的感觉到,我提出结论的正确性。我会努力尽我自己的力量去进行研究。除了感觉之外,我得出以上结论还有其他的原因。中国文化基础或者说大部分是儒家文化,由几千年封建社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来。这是以政治权利保证的,并非与其他文化流派竞争去其糟礴而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理性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就如同几十年前毛泽东企图用政治权力而进行的文化革命一样。这也是违背市场规律的。这是我在登封嵩山书院时所想到的。此书院盛于北宋,先后有佛、道、儒教入主。由这些文化流派的思想的冲突和和谐令我想到这些。
如果研究证明中国文化确实是低效率的,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革命-----政治革命。也许很疑惑为什么要政治革命。一个国家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一个此岸世界权威过高政府的国家中,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一定是非竞争性的,他们会附庸权威(沉没的螺旋)。而在一个彼岸世界高度权威的国家中,他们由于没有统一的绝对标准,所以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竞争的。所以要改革这个状况,只有推翻权威。(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