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机”而发 大国金融的衍生品之路
2010年08月13日 04:51 来源:
证券时报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的衍生品市场经历了约20年时间的摸索、努力,迅速走过了成熟市场100多年的路程,法律制度、运行机制与监管体系等从无到有,初具规模,成绩世界有目共睹。2009年交易额达130万亿,借助新上市的
股指期货,今年注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其中,场内市场的各种商品期货交易活跃,一些品种如铜、铝、锌、白糖、大豆、玉米、天胶、豆油、棕榈油等的交易量已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已有全球市场的定价主导权或影响力;股指期货正式上马。场外市场的发展也令人瞩目,
外汇、利率等的互换、远期产品先后推出,负责
银行间市场清算的上海清算所去年宣告成立。
但整体而言,中国的衍生品市场尚属初期成长阶段,与国外先进市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若干不足之处
市场定位存在偏差
多年来,国内把衍生品(期货)市场狭义地定义为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而对其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成分,能为金融体系内各基础资产市场的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风险
管理服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市场发展的广度、深度、高度及速度受到限制。
产品稀少
境外仅美国CME集团就有超过5000种产品(含不活跃产品),场外产品则数以万计,而国内总共只有20余种期货品种,加上少量
权证品种,场外市场的规模只相当于全球市场的万分之几。
由于品种少,覆盖面窄(尤其是占世界市场主流的金融衍生品),加上其它投资渠道不畅,大量资金集中在少数产品上(部分产品的世界排名与此有关),常导致炒风盛行,市场矛盾显露,并给境外机构可乘之机(如
大西洋(600558)证券迷你股指期货)。同时,刺激各种不规范的准期货商品交易市场此起彼伏,屡禁不止,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跨境交易渠道不畅
境外期货交易已关闸多年,除少量企业与机构拥有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或试点代理境外期货交易外,大量企业与个人以各种形式,迂回曲折,实际参与境外交易,涉及资金估计每年在1000亿
人民币以上。由于通过灰色渠道,风险难以控制,投资者即使遭受重大损失,其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同时,境外资金尚无法投资国内市场。
缺乏国际竞争力
由于市场相对封闭,高端人才缺乏,导致中后台建设滞后,技术与风险管理水平粗糙,交易成本高,国际竞争力不强。
市场交易时间过短,难以适应国际化以及有效风险管理的需求。
相关法律滞后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法律法规,如《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市场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加快立法制规的步伐。
分业监管模式弊端显见
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明显存在弊端,尤其在金融创新与衍生品业务领域,由于专业性强,跨行业,协调不易,权责往往难以分明。例如,国央企参与境外衍生品活动、利率/外汇/证券化衍生品的发展、准期货市场、
商业银行创新业务拓展等,都因涉及多部门权益与缺乏高端人才而导致监管真空,或进展缓慢。
挑战与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
●对改革深化、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与积累的大量市场与系统性风险,行政手段与措施将愈发难以奏效,需要更多地通过市场化机制来有效化解与转移;
●金融市场体系需要通过衍生品市场来完善、优化;
●机构、企业与个人对风险对冲与管理方面有巨大需求;
●中国必须在参与全球资源竞争中夺取大宗商品、战略物资的定价权;
●投资者对利用衍生品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收益等有强烈需求。
金融危机,意味着危中有机,一次对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化重新审视认识的机会,一次后发而动脱颖而出的机会。“反者,道之动”,《道德经》里的这句话指的就是万事万物终究会变化的规律。
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在经济向纵
深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与衍生品市场快速提升,从经济大国走向金融大国的关键时期。
中国金融市场的政策制定者,应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抓住本次百年不遇的对世界金融市场的核心领域、金融创新的功过是非以及各种市场机制近距离观察、分析与研究的绝好机遇,对各类金融工具去糟留精,为我所用。同时,根据国情确立一条有前瞻性的中国衍生品发展之路,以有效化解与转移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市场风险与系统风险,充分准备与从容应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把国家的金融竞争力大大提升一步。